鄉村最強小神農

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 佛山論道

字體:16+-

上一世,蘇揚也是諸多手段,但依舊毫無發現。

“好,等我回去無上天宮後,立刻告訴他們去尋找。”羅蓉說道。

宴席結束之後,她與蘇揚來到一個寬大的臥室裏麵。

兩人相擁在一起,距離上次都不知道多少年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現在他們終於團聚了。

“這些年,苦了你了。”蘇揚柔聲說道。

“等待你,絲毫不覺的辛苦。”羅蓉微微一笑。

蘇揚吻了上去,隨後兩人便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交織。

……

彈指間,又是一年過去了。

革命軍勢如破竹,又分別攻破了混沌聖主、冥虛聖主等聖主領域。

除了乾坤聖主,萬道聖主與天佛聖主領域外,其餘八個聖主領域都有革命軍的身影。

如今在天佛聖主領域的一處佛山上,一個白淨男子正坐在山石上參悟。

在他麵前的,是一個白須老僧。

“慧虛師兄,你認為大功德該是如何?”白淨男子問道。

他乃是蘇揚佛分身,在這裏修行有一些日子了。

“按照我來看,修行應該先苦修,在逆境裏曆練自己的心態。從看不慣、看不順眼中修忍辱、修禪定、修精進。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消盡了就沒有苦了,苦盡甜來。福不能享盡,享完了就沒有福了,要積福才會有福。所以苦修才有功德。”慧虛緩緩道來。

“苦修才有功德,可若是一直苦修,豈不是一直苦?”佛分身問道。

這世界上沒有什麽絕對的對錯,對於信仰更是如此。

但至少都說服自己,讓自己認為是對的,是正確的才行。

若說苦修是功德,但有大批的苦修者並沒有得到什麽功德。

另外福不能享盡,享完了就沒有福了,既如此,那麽積福又有何意義,又不能去享。

“每個人對功德的理解不夠,這隻是我個人看法。”慧虛說道,“苦修雖苦,苦到後麵自然就是甜的了。自古至今,那些得道高僧,基本都是從苦修之中證道的。師弟,你現在就是太隨性了些。”

這個名為蘇佛的師弟,天賦極高。

來到這裏修行時間並不算長,但佛學功力驚人。

蘇揚聽到後,還是有些不認同的。

在佛學裏麵,功德是個極其玄妙的東西。

就像是信仰之力一樣,你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真實的存在。

“那我們過著清苦的日子,又是為何?”蘇佛問道。

“那個為了還債!生生世世累積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給六道一切眾生,回向給過去的一切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看到他這樣苦行,受了感動,不但不再找麻煩,還非常敬佩他、幫助他、保護他,最終都成為他的善神護法。”慧虛說道。

“若真是如此,豈不是罪大惡極的人,隻要開始苦修,他就沒事了?”

佛身份聽到這些理論,頗為無語。

難怪說在佛門安歇惡心,隻要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

而那些苦修的人,則苦哈哈的修了一輩子,距離成佛還遠著呢。

若是如此,大家都去作惡,然後到了這裏把屠刀一扔,就成佛了麽?

“當然不是了,怎麽可能便宜了那些混蛋!”慧虛說道,“之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是勸解罷了。”

有些不聽勸沒事,到時候去閻羅那撈人。

“那除了苦修外,還有辦法得到所謂的功德麽?蘇揚問道。

若是想讓他親自做,也來不及了。

這些東西,的確是需要時間沉澱的。

功德是個好東西,但是如何凝聚功德?

強行凝聚好像是不行的,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從他人身上獲取。

“也不是你想的那樣的,我們這種修行方式生活苦些,但心地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負擔,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這種生活最幸福、最圓滿、最快樂、最高明、最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大福報。

世人貪名利、貪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他們失去的是什麽?是清淨、禪定和智慧。心不清淨念一輩子經都不能開悟,隻有心清淨才容易開悟,十分清淨開十分智慧。”

慧虛睜開眼睛,微微一笑。

佛分身倒是很喜歡這樣的論道,而不是故作高深的說一些專業術語,搞的人雲裏霧裏的。

隻是想要完成與乾坤聖主的十年之約,的確是太難太難了。

白白等待是沒用的,未必等得起,必須要盡快提升修為才是。

“師兄還有什麽建議的麽?”蘇揚問道。

“修行要斷除煩惱、斷欲念,少欲不是說我們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做,而是心裏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高,結果煩惱多、壓力大。

有欲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絕望。所以心裏不能有太多的欲望。

痛苦是自找的,沒有人讓你痛苦,快樂也是自己修的,你知足就快樂了。

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心裏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尚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心裏總是這樣患得患失。”

蘇揚佛分身聽到後,倒是有所認同,並非全部認同。

有些話乍聽到,感覺十分的正確。

但是經過仔細的推理就發現,有些經不起邏輯的推敲。

隻是他沒有打算慧虛的話,讓他繼續說。

“其實你真正放下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會失去,你尚未得到的也一定會得到。隻有了知這個世界的苦,才沒有留戀。

物質生活苦一點,物欲的念頭越淡薄,煩惱越少,才能有出離心,如果貪圖享受,難斷煩惱,出離心和菩提心生不起來,生活過的太舒適、太富裕,對這個世界有留戀,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

心定不下來,就會生貪、嗔、癡、慢造惡業,舍不得離開就不能夠解脫、不能成就大道。”

還是一隻在堅持要苦修放可,畢竟這是他一生的信念與所堅持的道。

無論是誰,他道心都不可動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與道心,可以分享,但未必對方就要接納。

可以選擇性的接納,選擇符合自己道心的部分即可。

已經很多年沒有跟師弟們討論這些東西了,倒是感覺十分的過癮。

“師弟,你才來到佛山幾年,可以慢慢領悟,不著急。”慧虛笑著說道。

雖然這師弟佛法不是特別的高深,但修為卻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