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字體:16+-

在先秦古書上,沒有“糖”這個字,隻有“糖”的同義字或近義字,如餳(xíng)、飴(yí)、餹(táng)等。雖然名字不同,實際上指的就是“糖”字。我們現在吃的糖,主要包括麥芽糖、蜂蜜和蔗糖等幾種。

麥芽糖是最容易製造的一種糖。植物種子(如大麥),在發芽過程中,會產生糖化酵素,這種糖化酵素,會把澱粉水解變成麥芽糖,稍微加工,即可食用。所以,它的產生曆史最早,而且直到今天,在廣大的農村,還被普遍地製造。常見的“關東糖”“糖稀”“軟飴”“硬飴”“皂糖”等,都屬於麥芽糖。根據學者研究,麥芽糖的曆史,可遠推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在《詩經》中,就提到了“飴”字。漢朝時,糖的製造,在質量上和製作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東漢的大學者鄭玄注解《詩經·周頌》裏“簫管備舉”一句中的“簫”字,說是“如今賣餳者所吹也”。說明餳的製造和食用,在東漢年間就已經很普遍,以致有小販挑著它吹著簫沿街叫賣了。不過,關於製糖的方法,在當時的古籍裏還沒有記載。直到5世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才較為詳細地描述了這種糖的製造方法;考證起來,和現今土法製造麥芽糖的方法大同小異。

蜂蜜在古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如“石蜜”“土蜜”“木蜜”“石飴”“岩蜜”等。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看見蜂房造在石頭上、土洞裏、樹木上而誤以為蜂蜜也會各有不同,所以才叫出了不同的名稱。蜂蜜是天然產物,不須人工製造。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采集蜂蜜來食用。據學者研究,春秋末期,諸侯之間,就有把蜂蜜作為禮品來贈送的。《楚辭·招魂》中,有“蜜餌”這個名詞,“蜜餌”就是用蜂蜜和米粉做成的麵團。可見我國人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利用蜂蜜了。用蜂蜜浸漬的食物是我國的特產,大約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因為在《三國誌》的《孫亮傳》裏,有“蜜漬梅”的記載。古時的蜂蜜,都是由野生蜜蜂采集的,故產量有限,隻有當人工養蜂盛行之後,蜂蜜的產量才大大增加。人工養蜂,有人研究,可能開始於晉朝。

蔗糖是最主要的食用糖,在現代化的糖業生產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我國南方各省,由於雨水充足,很適宜種植甘蔗。近千年來,甘蔗一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我國的甘蔗,種類很多,一般說來可分為三種:竹蔗、蚋蔗和紅蔗。竹蔗和蚋蔗多用來製造白糖、冰糖和紅糖;紅蔗因產量有限,雖含糖量較大,但一般不用於製糖,多用來生吃。我國種植甘蔗的曆史,由來已久,可能在戰國時代即已開始。《楚辭·招魂》裏,有“有柘(zhè)漿些”的句子,這裏的“柘漿”,指的就是甘蔗汁。在“楚辭”裏,“柘”字同於“蔗”字。至於用甘蔗做原料來製糖的開始年代和發展曆史,古書記載多不一致,後世的看法也頗不統一。有人認為起源於漢朝,有人則認為開始於唐朝。化學史學者綜合研究了蔗糖的發展史,認為:大約在東漢末年,我國南方的一些地方,已能製造蔗糖,隻是技術水平還不高,質量還不夠好。到了唐朝,因學習了外國的製糖方法,提高了技術,蔗糖的生產才有了發展,才能製造出較純的白砂糖和冰糖,由此看來,我國的蔗糖製造,既有自己的發明創造,也吸取了外來的技術經驗。

(傅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