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漢字

字體:16+-

古時候,有人認為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所以長期流傳著“倉頡造字”的說法,這種傳說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人們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隻有通過廣大群眾的長期社會實踐才能產生,單憑一個人的才能智慧是創造不了的。倉頡這個人,可能隻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文字產生以前,我們祖先曾經用圖畫來幫助記事,後來,這種圖畫越畫越簡單,就逐漸地脫離了具體事物的描繪,變成一種抽象的符號——象形文字了。象形文字就是最原始的文字。

我國最古老的漢字是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和鑄在鍾、鼎等青銅器上的“鍾鼎文”(又叫作“金文”),其中有很多字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筆畫複雜,不便於書寫,在兩千七百多年前周宣王的時候,太史籀(zhòu)對甲骨文和鍾鼎文進行了一次整齊劃一的工作,製定了“大篆”。這種字體後來通行於秦國。保存到現在的“石鼓文”(刻在十麵像鼓一樣的石頭上的文字),就是秦國所使用的“大篆”。

春秋戰國時候,諸侯割據,政權分裂,漢字的寫法很不一致。秦滅六國以後,為便於政令的推行,在李斯的主持下,簡化了秦國的大篆,廢除了各國的異體字,漢字得到統一,人們把這種統一後的漢字叫作“小篆”。秦始皇曾用這種字體在很多地方刻石碑宣揚自己的“威德”,像“泰山刻石”和“琅琊(láng yá)台刻石”,就是秦朝的遺物。

漢字經過周秦的兩次改革,有了比較固定的寫法,奠定了今天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的筆勢是圓轉的,書寫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秦朝時候一般人寫字多使用平直的畫筆,這樣一來,又形成了一種新字體,程邈適應人們的需要,把這種字體加以整理,就成為“隸書”。隸書到漢朝時候,經過文人的加工,增添了筆畫的波捺,就顯得工整又美觀了。漢靈帝熹平年間(172—177),有人用這種字體把《尚書》《詩經》等書刻在四十多塊石碑上,供人們抄寫校對,成為有名的“熹平石經”。

為了提高寫字的速度,在漢朝又出現了“草書”和“行書”。草書的筆畫是連在一起的,往往隨著每個字的體勢一筆寫成,一般人難以辨認。行書的筆畫比較靈活自然,結構清晰,容易認識,應用很廣。東漢時,張芝以草書聞名;東晉時,王羲之的行書達到了我國書法藝術的高峰,他們對後世的影響都很大。

今天我們普遍使用的楷書,也是在漢代產生的。楷書的字體端正,筆畫清楚,有“正書”“真書”之稱。唐、宋至清,曆代統治者都把楷書規定為抄寫官府文書和科舉文章的正式字體,並且大加提倡,因之書法名家輩出,如唐朝的顏真卿、柳公權,宋朝的蘇軾、米芾和元朝的趙孟頫(fǔ)等人,在楷書藝術上都有很多創造。

印刷術發明以後,刻印書籍也多使用楷書。經過長期演變到明末清初逐漸出現了一種橫輕豎重的方塊字,可算是楷書的變體。由於它是從宋代刻書字體發展來的,所以人們稱它為“宋體字”。

我國推行的簡化漢字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