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 張儀
蘇秦是戰國時東周洛陽人。他年輕時,曾到東方的齊國求學。求學告一階段後,他便到各國遊曆,想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遊說各國諸侯,希望得到諸侯的重用;可是結果遭到失敗,狼狽不堪地回到故鄉。他重新發憤讀書,用心研究當時各國政治形勢和兼並鬥爭情況,一年以後,提出了“合縱”的主張。那時,西方的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經常出兵攻打東方各國,各國諸侯都很害怕,感到無法抵抗。“合縱”政策,就是聯合六國共同抗秦的一種具體辦法。南北稱為“縱”,從北往南,由燕國到齊、趙、魏、韓諸國,再到楚國,南北聯盟,合力禦秦,故稱為“合縱”。蘇秦先到趙國,宣傳“合縱”的好處,趙相奉陽君不讚成,他隻好轉往燕國。過了一年多,好不容易才見到燕文侯。燕文侯倒是很支持他,還替他預備了車馬盤纏,請他到各國去進行聯絡。蘇秦第二次又到了趙國,恰巧這時奉陽君已死,少了一個阻撓的人,所以他能直接見到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蘇秦向趙肅侯說:“臣就天下形勢考察,覺得東方六國的土地比秦國要大五倍,各國的軍隊比秦國要多十倍,若六國能同心協力,西向攻秦,秦國必然會失敗,為什麽現在東方六國反而一個個都斷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臣希望大王對這問題加以慎重考慮……依臣的計謀,目前最好約請各國諸侯到趙國洹水聚會,共商大事,設誓訂盟。盟約規定:以後秦國如果攻打六國中任何一國,其他各國相互援助。諸侯中有不遵守盟約者,其他五國共同出兵討伐。”
趙肅侯聽了蘇秦的建議,非常高興,即刻為他準備了一百輛華麗的車子和許多黃金、白璧、錦繡等貴重的禮物,要他去遊說各國諸侯。蘇秦先後到了各國,向各諸侯詳細說明了割地求和的害處同聯合抗秦的好處。韓、魏、齊、楚四國都被他說服,一致讚同“合縱”的主張。趙、齊、楚、魏、韓、燕六國,大會於洹水,在共同抗秦的名義下,結成了聯盟。蘇秦被舉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
但是,這種聯盟是極不牢固的,因為六國統治者各有各的打算,根本不能真誠合作。後來秦國乘機暗用計謀,挑撥齊、魏兩國攻趙,“合縱”的盟約很快便被破壞。
張儀是戰國時魏國人,同蘇秦是同學。他最初漫遊各國到處遊說,久不得誌。有一次楚國相府舉行宴會,主人丟失了一塊美玉,府裏的人聽說他的名聲不好,都疑心是他偷的,便將他捆起來打了幾百板子,打得他渾身都是傷痕,結果他還是不承認,也隻得算了。他回到家裏,他的妻子知道這事後,悲歎著說:“你要是不去到處遊說,哪能會給人家打成這樣子!”張儀聽了忙張開口對妻子說:“你瞧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道:“當然舌頭還在。”張儀道:“那就好,隻要舌頭還在,我將來就有辦法。”
果然,以後張儀到了秦國,仗著他的辯才,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做了秦相,提出了“連橫”的主張。東西稱為“橫”,使用威嚇、利誘的手段,逼迫東方六國西向和秦結交,就叫作“連橫”。
為了破壞六國的團結,張儀主張先爭取與秦接壤而又畏秦最深的魏國。他向魏王宣傳“連橫”的道理,要魏和秦結交。魏王起初不答應,張儀便慫恿秦國攻打魏國。魏與秦戰,魏國失敗。第二年,秦國進攻韓國,大敗韓國,斬首八萬,諸國震恐。張儀再次遊說魏王,魏王迫於秦威,答應和秦訂交。進一步,秦國的目光轉向了齊、楚兩大強國。當時,齊楚訂盟,聲勢很大。秦國想瓦解齊楚聯盟,就派張儀到楚國,欺騙楚懷王說:“大王如果信臣的話,和齊國絕交,臣可以勸秦國獻出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內鄉)地方六百裏給大王,並且秦國願意和楚國結為姻親,永成兄弟之國。”楚懷王是個糊塗蟲,聽了張儀的話,信以為真,就派人到齊國去辱罵齊王,同齊國絕交。齊國氣極了,反而同秦國聯合,共同對付楚國。結果,張儀向楚國派來接受土地的使者說:“我說的是六裏地,不是六百裏地,大概楚王聽錯了吧!”楚國使臣回去報告懷王,懷王大怒,即刻興兵攻打秦國。這時秦國和齊國聯合起來,兩麵夾攻楚國,楚軍一連敗了好幾仗,敗得很慘,反而被秦國奪去了大片土地。
就這樣,秦國利用“連橫”政策,對東方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最後使“合縱”的盟約完全瓦解。
“合縱”“連橫”,反映了戰國時期縱橫捭(bǎi)闔(分化或拉攏)的政治局勢,也反映了知識分子——“士”這一階層的興起,以及他們在政治上的活動與要求。
(王業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