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文學社 共進會

字體:16+-

文學社和共進會是兩個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團體,是武昌起義的發動者。

文學社,1911年1月成立於武昌,它是同盟會在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團體(新軍是清政府采用新式武器裝備的,以“西法”編練起來的一支近代化的軍隊),領導人蔣翊武(社長,同盟會員)、王憲章(副社長)、劉堯澂(評議部長,同盟會員)等都是貧寒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他們投身行伍,在新軍士兵中進行了艱苦的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同時還出版《大江報》,公開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他們曾以“大亂者救中國之藥石也”“亡中國者和平也”等為題發表評論,猛烈地抨擊清政府,熱情地讚美革命。文學社的這些活動大大加強了新軍士兵的革命情緒,不到半年,參加文學社的便從八百餘人驟增至五千人以上。

共進會於1907年秋成立於日本東京,組織者是同盟會內一部分和會黨有聯係的會員,如四川張伯祥,湖北劉公、孫武,湖南焦達峰等。他們希望借此改變同盟會與會黨隔絕的局麵,把全國所有的會黨通通聯合起來。共進會的入會誓詞與同盟會相同,其中隻有“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當時的解釋是:“滿人壓迫漢人,人權不平均,所以要平均人權。”其實當時壓迫“漢人”和其他各族人民的,除了以滿族貴族為首的反動統治者以外,還有帝國主義。1908年秋,共進會著手派人回國,“運動軍隊,運動會黨”。第二年春天,孫武回到武漢,創立了共進會鄂部總會,以孫中山名義相號召,積極開展活動。他們聯絡會黨群眾秘密編成五鎮(一鎮相當於一師)軍隊,準備待機起事。但因會黨不受約束,編製未成,起義計劃即遭破壞。從此共進會鄂部總會便將工作重心從會黨轉向新軍,希望依靠新軍為主力,以會黨做補充,爭取武裝起義的勝利。

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基本成員都是新軍士兵。當時湖北新軍共約一萬六千人,參加文學社的有五千多人,有兩千多人參加了共進會;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各標、營、隊都建立了比較嚴密的代表製度,因而在事實上已經控製了湖北的新軍。這就為武昌起義的迅速勝利創造了條件。

文學社和共進會本來是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的。同盟會領導人譚人鳳曾經勸導他們要“和衷共濟,相輔而行”。加上革命形勢的突飛猛進,客觀上也要求他們盡快聯合起來。因而他們幾經磋商,終於在1911年8月建立了暫時的聯盟,成立了臨時組織,劉公任總理部總理,孫武、蔣翊武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並組成總指揮部,蔣翊武任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統一領導起義的準備工作。武昌起義就是依靠這個聯盟發動的。武昌起義後,文學社社員全體加入同盟會,共進會會員有的參加了同盟會,有的另組民社,和同盟會相對抗。

(苑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