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我們現在所說的“諸子百家”,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切思想家及各種不同的學派。所謂“百家”,是表明家數很多的意思,並不是整整有一百家。
西漢初期,司馬談曾把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總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漢末年,劉歆則總括為“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及“小說”十家。十家中,除“小說”家外,其餘九家被後人稱為“九流”,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陰陽”六家。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為禮樂與仁義。“禮”指的是為區別親疏尊卑、上下貴賤等級而製定的各種條文。“樂”指音樂,是禮的配合,提倡樂的目的,是為了從感情上緩和上下矛盾,好使禮的作用更加顯明。“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謂愛和同情心。“義”的意思,就是適宜、合禮,也就是說,人人都要遵循和維護當時階級社會的一套區分尊卑貴賤的等級製度。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強調禮樂的作用,認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孟子則充分發揮孔子學說的仁義部分,主張國君行“仁政”。荀子講究禮義,不過荀子所講的“禮義”,另外還包含法治的意味。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和儒家的各派學說,支配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麵,對於中國整個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對中國封建製度的鞏固和延長,儒家學說是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學派是儒家的反對派,它的創始人是比孔子稍後的墨子。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書。墨家自己雖不反對等級,但卻堅決反對儒家所主張的等級製度。墨子認為:儒家所強調的繁文縟禮和厚葬久喪製度,是一種奢侈浪費;孔子所說的“仁”,實際是對貴族的偏愛。針對儒家的觀點和當時實際存在的各國貴族的腐化現象,墨子提出了“節用”“節葬”“兼愛”“非攻”等一些主張。墨家有自己嚴密的組織,凡是墨家門徒,必須服從巨子(墨家領袖稱“巨子”)的命令,過艱苦的生活,嚴守家法,舍命行道,實行教義,分財互助。秦漢以後,由於曆代統治階級都把墨家學說看成一種危險的思想,對它采取壓製、排斥的態度,所以墨家學說後來便逐漸走向衰落。
道家是戰國時期和儒墨兩家並行的一個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老子生卒年不詳,研究老子思想,今天主要還是根據《道德經》一書,這本書大概是戰國時人所編纂。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地人,約與孟子同時或稍後。研究莊子思想,主要應根據《莊子》一書中的“內篇”七篇。老子是我國古代具有極大智慧的思想家。他根據自己對於自然界天地萬物變化情況的精密觀察,以及對於親身經曆的社會變革的深刻認識,發現了事物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則。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含有對立的兩方麵,並且正反兩方麵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這種承認矛盾變化的觀點,具有辯證法的因素,是老子學說中的精華。然而老子在思想上帶有消極、保守的一麵,他害怕鬥爭。他雖然發現了矛盾的某些法則,可是卻不想發展矛盾,解決矛盾,而是企圖把矛盾永遠拉回到原來的起點,使它始終停留在靜止的狀態。莊子的學說比老子更保守、更消極。他以“物(人)不勝天”為中心思想,反對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主張人們都應“少私而寡欲”,自然做到“愚而樸”,像嬰兒一樣保持其所謂真性。秦漢以後的曆代君主,在治理天下時,常常利用道家學說來作為駕馭臣民的手段,因此道家和儒家一樣,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及公孫龍。惠施是莊子的好友,比莊子的年齡要大。公孫龍生於戰國末期,比惠施的年齡要小。他們都是詭辯論者,專門玩弄名詞概念進行觀念遊戲,後世稱他們為“名家”。在惠施這一派人的眼裏,宇宙間的一切,隻不過都是些相對的概念,萬事萬物都一樣,沒有什麽差別。犬和羊都是動物,所以犬可以為羊;黑和白都是顏色,所以黑也就是白。在公孫龍這一派人的眼裏,事物的概念和屬性似乎與事物本身是可以割裂開來的。堅白石本來是一件東西,但是他們卻認為是“堅”性、“白”色、“石”形三個獨立的概念,而不是一塊具體的堅白石。惠施一派詭辯論者把什麽都看成相對,甚而抹殺一切事物的差別;公孫龍一派詭辯論者,把脫離具體事物的抽象概念和各種物質屬性分割開來,其結果必然是否認客觀具體事物的存在。這兩種名家觀點的表現形式雖然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不外是為了混淆是非,借以阻撓社會的進步。
法家有法、術、勢三派。“法”的一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時期的子產和戰國時期的李悝及商鞅,他們著重於法律條文的製定以及法律的執行和貫徹。“術”的一派,以戰國初期的申不害為代表,這一派著重在研究君主駕馭臣下的方法。“勢”的一派,以慎到為代表。慎到,有人說生於申不害之前,也有人說生於申不害之後。為了使“法”和“術”能行之有效,君主必須有權力,權力就是“勢”,這一派主要就是著重講究如何增強君主的權勢。法家學說,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君主集權國家的願望,這種願望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思想。
陰陽家以鄒衍(一作騶衍)為代表。他與孟子同時。他認為土、木、金、火、水是構成宇宙實體的五種物質,他把它們稱為“五行”,或叫作“五德”。五行之間有一定的“相生相克”關係——矛盾對立與統一的關係。宇宙本身的運動,就是這五種物質的“相生相克”在起作用。古代人的看法,認為天道和人事是相互影響的。鄒衍把自然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拿來說明人類曆史的進化。他認為,某一朝代的興盛,必然和五行中當今的某一“德”配合,下一朝代的興起必然是它所配之“德”勝過前一朝代所配之“德”。例如,舜得土德而旺,夏得木德而旺,商得金德而旺,周得火德而旺。根據五行相克的道理,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因此夏能代舜,商能代夏,周能代商。周以後,必為得水德的朝代代替;再後,必為得土德的朝代代替,然後又是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如此循環不已。鄒衍把這種循環稱作“五德終始”。陰陽學派能夠看出宇宙間事物矛盾對立與統一的關係,以及人類曆史的進化,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他們利用“五德終始”的學說來解釋人事,把人類曆史的發展說成是循環的,而不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這是很有害的。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紛起,百家爭鳴”局麵的出現,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謝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