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班門弄斧

字體:16+-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出自明朝梅之渙《題李白墓詩》: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梅之渙認為有些人寫詩不如李白,卻不自量力,路過李白墓前,偏愛題詩,所以他拿“班門弄斧”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自炫其能的人。

在班門弄斧這個成語中,“班”指的是魯班。魯班叫公輸般,又稱公輸子,是春秋戰國時的巧匠和著名的技術工程家。他出身於文化比較發達的魯國,是孔子的學生子貢的弟子。他後來到了楚國,就長期住在楚國。當時楚越之間常發生戰爭,楚國常被越國打敗,為了改變這種戰敗的局麵,公輸般替楚國發明了一種名叫“鉤拒”的水戰新式武器。《墨子·魯問篇》中提到公輸般這種新式武器:“退者鉤之,進者拒之。”意思是說,在敵人的船隊後退時可以把它鉤住,在敵人的舟師進攻時可以把它擋住。另外,據說他又製造了一種攻城的利器——“雲梯”,十分厲害。公輸般不僅發明了許多新式武器,還發明了不少生產工具,修建了不少橋梁或房屋。有人說他還造過能飛的木鳶,飛到空中幾天幾夜不落到地上。他的智巧自古以來便為人們所稱道。過去木匠、泥瓦匠、鐵匠、石匠等行業,都把公輸般尊奉為祖師。他成為我國民間傳說中勞動人民智慧的代表。

(王業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