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都江堰 鄭國渠

字體:16+-

都江堰是秦昭王在位(公元前306—前251)時蜀守(蜀郡的長官)李冰興建的(一說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時李冰擔任蜀守時興建的)。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帶,正當岷江從西北多山地區流經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長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間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頓減,水中挾帶的泥沙隨著沉積下來,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勢驟漲,常發生水災,水退之後又常有局部旱災。怎樣克服水旱災害以保證農業豐收,這是古代四川人民長期以來最希望解決的一個問題。

李冰擔任蜀守時,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經驗,視察了都江堰市一帶的地勢,找出了岷江泛濫的關鍵,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兒子二郎一起,領導當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經過長期艱辛的勞動,最後完成了這項聞名於世界的,我國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書上叫作“都安堰”)。

這項工程,修建在都江堰市城外,是一個綜合性的防洪灌溉係統,主要工程包括:起分水作用的“都江魚嘴”;保護河岸、減少流水衝刷力量的“百丈堤”;隔離岷江內、外江水道的“內金剛堤”和“外金剛堤”;宣泄內江過多水量的湃水壩——“飛沙堰”;弧形的護岸建築“人字堤”;以及人工開鑿的內江通道“離堆”和“寶瓶口”。從百丈堤到寶瓶口,各項工程連綿共約三公裏。內江經過寶瓶口流到都江堰市東南分成三大支流,輸水灌溉農田;外江向正南流,沿途分成六大支流,輸水灌溉農田。總計分支流有五百二十多條,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六十五公裏,灌溉麵積合古代畝數三百多萬畝(古代每畝合今畝五分二厘)。

都江堰修成後,完全改變了成都平原的麵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二千二百多年來,這一工程一直都在為農業生產服務。

鄭國渠開在陝西的渭河平原上。這裏原是黃土衝積地帶,由於雨量較少,常鬧旱災,所以糧食產量不高。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納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的建議,從穀口(今陝西禮泉縣北)起,開鑿渠道,引涇水直達中山(今陝西涇陽縣北),又向東通到洛水,這就是著名的鄭國渠。渠道共長三百多裏,灌溉了今天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縣合古代畝數四百多萬畝的田地。

自鄭國渠修成後,關中一帶變成了沃野,免除了嚴重的旱荒威脅,平均每畝田地的產量都達到“一鍾”(合六斛四鬥)。(王業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