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秦始皇

字體:16+-

秦初滅六國,秦王嬴政覺得天下已大定,若“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就下令叫大臣們討論換個稱號。大臣王綰、馮劫、李斯等認為秦統一全國,功業“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傳說中的五位古代帝王)所不及”,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均為傳說中的古帝王),“泰皇”最貴,因此共上尊號,建議秦王稱“泰皇”。秦王嬴政去“泰”留“皇”,采上古的“帝”號,號曰“皇帝”,自稱曰“朕”(當“我”講,古代無論尊卑均可稱“朕”,秦以後隻能天子一人獨稱);並且決定從自己起,稱“始皇帝”,子孫後世以數計,稱“二世”,稱“三世”……依數類推,至於千世、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采取了一係列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統治的措施:

1.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

皇帝是全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掌握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至高無上的大權。皇帝以下,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和廷尉等官職。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政,是最高的文官;太尉掌管全國的軍事,是最高的武官;禦史大夫管監察百官;廷尉掌理中央刑獄。這些官都由皇帝任免和調動,不得世襲。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諸侯的辦法,把郡縣製度推行到全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秦始皇末年,因疆域擴大,增至四十餘郡),郡下設縣。郡有郡守,縣有縣令或縣長(萬戶以上縣稱令,不滿萬戶縣稱長),分別負責管理一郡、一縣的政事。郡、縣都設尉,管理軍事。郡又置監禦史,監視郡守、監察郡政。這些官吏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縣以下還有“鄉”“裏”等行政組織。實行郡縣製度,中央政府的權力可以直接下達至各地,避免了地方的割據稱雄,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2.統一文字和統一車軌與度量衡。

戰國時,各國的田畝大小、車軌寬窄、法律法令、服裝製度、語言文字等都不一樣。秦統一後,這種紊亂現象當然不能被容許再存在。秦始皇命李斯等以原來秦國的文字為基礎,製定出一套筆畫比較簡便的新文字——小篆,通令各地使用,六國的文字與秦不合的都廢棄。後來程邈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還要簡便的隸書,書寫起來更方便。同時,秦始皇還下令統一全國車軌的寬窄,又把原來秦國的法律施行於全國;另外還統一了錢幣的形製,統一了度量衡的標準。

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重大改革,而這種改革又完全順應當時統一的政治局麵要求,並為以後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很大好處。

但是,這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引起了不少守舊勢力的反對。他們引經據典,利用古書上的話做根據,對政府進行惡意批評。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丞相李斯說:“時代變了,製度辦法也必須跟著變,古代的製度,在古代是好的,但在今天就不能再用。有舊思想的人,隨意批評法令,既影響政府威信,又容易混淆是非。”他主張:除秦國的曆史記載以外,凡是六國的史書和民間收藏的《詩》《書》諸子百家等典籍都一律燒掉;以後還有人在一起談論這些古籍內容的,處死刑;引用古書批評當世的,殺全家。秦始皇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書。除一部分農、卜筮(古代用蓍草占卦,叫筮)、醫藥等書未燒外,很多重要的文獻古籍,都在這次焚書令下被燒毀。焚書的次年,秦始皇又下令把四百六十個儒生在鹹陽活埋,罪名是“為妖言以亂黔首(老百姓)”。所謂“妖言”,指的是這些儒生對新政的指責和對秦始皇的誹謗。

“焚書坑儒”,對於維護新的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和壓製落後反動的思想言論來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焚書”對古代文化是一種很大的摧殘,“坑儒”影響了人民對政府的正確批評,這也是無可諱言的事實。

不過,總體來講,秦始皇所做的上述事業,都有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因此,他成為曆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

(王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