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魏徵

字體:16+-

魏徵是我國曆史上的名臣,在唐太宗時,當過侍中(宰相)等官。他曾先後規勸唐太宗二百多事,對鞏固唐朝的封建統治,起到過重要作用。

貞觀六年(632),唐太宗在群臣的慫恿下,準備到泰山進行所謂“封禪”(祭祀天地)大典。這個大典是從秦始皇以來許多帝王最喜歡玩弄的一套把戲,統治者企圖用這個迷信的活動來麻痹人民,達到加強封建統治的目的。魏徵進諫說:“自從隋末以來,山東州縣殘破得很厲害,皇帝車駕出行,必然要跟隨大批官吏和衛隊,這樣不僅浪費許多人力、物力,並且要給沿途州縣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堅決勸阻唐太宗東封泰山。魏徵的話,引起了太宗對隋朝滅亡的回憶,他因而取消了這個計劃。

貞觀八年(634),唐太宗下令修複洛陽宮殿。陝縣令皇甫德參上書,認為太宗大興土木,是勞民傷財。同時,皇甫德參還勸阻唐太宗不要苛斂百姓,並且指出,當時婦女流行梳很高的發髻,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這是宮中傳出來的。唐太宗認為皇甫德參有意誹謗自己,惱怒地說:“這人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取一文租,宮女都沒有頭發,才稱心滿意呢!”魏徵知道了,諫阻太宗說:“自古以來,做臣下的上書,言語激切是不可免的;因為不這樣,便不能打動皇帝的心意。”太宗聽了,很是感悟,不但沒有責罰皇甫德參,反而賞賜給他絹帛二十匹。

魏徵曾告訴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希望太宗處理問題時傾聽多方麵的意見,不要隻聽一麵之詞。他不斷勸太宗“居安思危,慎終如始”。貞觀十三年(639),他非常激切而誠懇地寫了一個書麵意見給太宗,說他不像貞觀初年那樣能夠堅持儉約樸素,那樣體恤百姓,那樣孜孜求治,那樣虛心聽取意見了。唐太宗讀了魏徵的意見以後立即說:“我現在知道我的錯誤了,我願意改正。”

魏徵經常積極地給唐太宗提意見,要唐太宗吸取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不要過重地剝削和壓迫人民。唐太宗把魏徵比做一麵鏡子,認為通過他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魏徵死後,太宗對大臣們說:“我從此失去一麵鏡子了!”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