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新的遊戲規則
胡潤在多年以後,自己的個人自傳中,對於這段人生經曆動情地寫道:
“原本我隻是想要在華夏短暫停留,卻沒想到遇見了人生的導師,幫我走出了黑暗。”
當然,對於薑海的名諱他仍舊諱莫如深,並沒有在自傳中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
而這也都是後話了,不過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薑海給胡潤造成了多麽大的影響。
充其量胡潤現在也就是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年紀還不到三十歲,社會閱曆並不深。
在被薑海狠狠**之後,感受到了社會的惡意,從此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話又說回來,這次的房產品峰會,搞得聲勢非常浩大,很多房產領域的名人都來了。
這其中就包括將來後世體量巨大的碧花園等,紛紛趕來中海,拜見李正凱。
因為李家的影響力,也為這次峰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媒體們也都紛紛進行報道。
胡潤此時搖身一變,已經成為了《中海周刊》的新銳部門負責人,有了自己的手下。
這個部門,就是薑海投資,全力協助胡潤做《胡潤百富榜》的部門。
盡管薑海不打算上榜,可他也知道,這個榜單會對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上麵不僅僅是富豪的榜單,更是一種輿論的導向作用,讓《中海周刊》顯得更加專業。
能夠發布這樣的榜單,自然就占據了輿論的製高點,也會讓廣告費上漲到天價。
雖然沒有特別邀請薑海參加,可他作為普通民眾,也是有來到會場觀摩的權利的。
薑海在角落裏點了根煙,靜靜地看著幾個所謂的行業大咖在上麵吹牛,商業互捧。
“薑海,其實有個問題我一直想要問你,為什麽前段時間,一筆資金流向了印尼?”
王川皺著眉頭,低聲說道,“這筆錢並沒有人向我報備,會不會出什麽問題?”
“事發突然,當時我沒有來得及和你說,後來也忘了告訴你,你不用太在意。”
薑海搖了搖頭,“這有關於我的私人恩怨,你應該知道李正凱身邊的竇天成吧?”
王川不解地看著薑海,“當然知道,他現在對薛木涵展開追求,恐怕全中海的人都知道。”
一提起這個事情,他就忍不住想要笑出來,此人真的是一個絕世大奇葩。
已經連續十天在薛氏集團的大門前,拿著一大捧玫瑰,在等著薛木涵,想送她回家。
可直到第十一天的時候保安才看不過去了,告訴他薛木涵這段時間去法國度假了。
氣的竇天成險些將保安揍一頓,將玫瑰花全都扔到了旁邊的垃圾桶裏。
第二天他打算啟程前往法國,可他才上了飛機,就得到了薛木涵又回國的消息。
這麽一來一回一折騰,竇天成已經成為了中海的笑話,茶餘飯後的談資。
李正凱因此勃然大怒,後來他的臉上多出來了一個紅掌印,也不知道是誰打的。
看著台上坐在李正凱身邊的竇天成,王川努力憋著笑容,生怕自己笑場。
“竇天成是李正凱的得力幹將,仁和黃埔的主要木材供貨商,而貨源,就在印尼。”
薑海彈了彈煙灰,輕描淡寫地說道,“如果貨源出了問題,你說會有什麽後果?”
聽到薑海這麽說,王川頓時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了,為什麽會有資金流向印尼。
“不過……其實這點我也不是很理解,李正凱為什麽不在大陸進貨呢?”
王川狐疑地看著薑海,“即便是貨源出了問題,那也可以換一家采購啊!”
薑海擺了擺手,“他們的項目主打熱帶異域風情,新亞洲風格,必須要用到印尼的鐵木。”
他接著說道,“最關鍵的是,如此大批量的采購,不是臨時就可以買得到的。”
“那……你具體是想要怎麽做呢?畢竟李家可不好惹,也不是隨便就可以戰勝的。”
王川皺起了眉頭,“他們富可敵國,你想要僅僅通過木材來擊敗他們,好像很難。”
薑海笑著頷首,“這是自然,不過具體怎麽做,我還要賣個關子,你到時候就知道了。”
此時,台上已經經過了幾輪討論,在幾個行業大咖講話完畢之後,李正凱登台了。
他才走到中央,頓時場下就已經掌聲雷動,大家都激動地等待著他的講話。
李正凱就好像是萬眾熱捧的明星一般,微笑著向下壓了壓雙手,掌聲這才逐漸平息。
“首先,我很感謝大家今天的賞光,我代表仁和黃埔,向各位的到來致以最真誠的感謝!”
“我的感謝,不隻是對大家,更是看到了這麽多人願意為華夏房地產的未來而努力!”
“現在是商品房的時代,我們不應該還按照以前的方式來進行,需要製定新遊戲規則。”
李正凱在台上滔滔不絕,在前麵進行了一係列鋪墊之後,最後引出了“樓花”的概念。
他召集了這麽多的行業大咖,就是為了徹底將此變為全國通行的行業準則。
也果不其然,他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全國各地開發商的積極響應,紛紛鼓掌叫好。
畢竟“期房”對於開發商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相當的劃算。
“而且我提議,可以將我們的‘仁和黃埔·中海黃沙灣’作為試點項目,開始執行!”
李正凱自信地說道,“我想要向大家證明,這是可行的,而且也將是未來的主流!”
緊接著便又是一陣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記者媒體們紛紛拍下照片,作為明天的頭條。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略微有些不和諧的聲音響了起來。
“李先生,我是來自《中海周刊》的記者胡潤,對於您剛剛的演講,我有個小問題。”
胡潤站起身來,微笑著看向李正凱,“不知道您能否解答我的疑問?”
李正凱掃了一眼,發現是一個外國麵孔,到是也沒有拒絕,“但說無妨。”
“‘樓花’的概念固然好,可這不是相當於,把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