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二百四十二章 民生

李大亮實在是很欣賞殷元,聽得進去別人說話,而且也聰明的人,就算是做了什麽錯事,也勇於去承認。

出征吐穀渾的人,有李靖、侯君集、李道宗這樣的人物,他們哪個不是人中狡狐,吐穀渾的局勢,恐怕不是殷元一個人看得出來的。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說出來,大概就是因為他們都很清楚,有些事說了不如不說。

殷元影響了很多人,但是他沒想到因為他,居然也會影響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長輩受到冷落,這樣的事情他實在是不想看到。

李大亮笑道:“懷素啊,榮辱貧富,老夫若真的那麽在意,還配在你麵前充長輩麽!你從吐穀渾回來之後,曾將所獲財物贈予我家,這件事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其實你也不用如此,我雖然家貧一些,但並不迂腐。你擅長經營,這點事情對你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老夫自然不會介意。”

殷元道:“從吐穀渾回來,很多人都分了錢。當時您和所部人馬所獲,我自然應該送回,隻是您是長輩,小輩自然不敢多占。”

李大亮道:“同朝為官的,沒有幾個像你一樣仁義,看起來大家都是袍澤,可實際上互相傾軋者居多。懷素能有這樣的想法,那實在是世間少有。以後你我同在工部,自然更應該通力合作。”說完,又像想起了什麽似的道:“算了,你這樣的人在同一個地方是待不了很長時間的。”

殷元笑道:“不管在哪裏,你我之間的關係,卻不會淡了。”

李大亮點了點頭道:“你今日來,難道就僅僅為了這一件事嗎?”

殷元道:“實不相瞞,是為了工部所營建工程而來。在下以為,不可拖延,能早做就早做,每年等到天寒地凍的時候,反而更加勞民傷財。”

李大亮恍然道:“原來是這件事,我說你怎麽舍得回工部來了。”

殷元道:“不知道為什麽,段尚書一直不肯采納在下的意見,自春耕以來,工部一直都是小打小鬧,工程沒有什麽太大的進度。”

李大亮看了看殷元道:“這件事,段尚書做得不錯,而且,你前幾日說是要加快招募人手,是我又按了下來。”

殷元一愣,沒想到李大亮居然撤了自己的梯子。而且他還承認的這麽快,是不怕自己罵人麽!

李大亮歎道:“懷素啊,你出身貴胄,大概還不知道什麽是民生疾苦吧!”

殷元當然不敢在李大亮麵前充自己見過民生疾苦,但是要說自己全然不懂,那麽太不了解自己了。

李大亮道:“你主張給招募來的勞力分發錢糧那是不錯的,我也以為你是個能識得生民不易的人。可是,你始終是沒有勞作過,不知道這農人的忙碌和艱辛。農時雖亢長繁重,但卻是不可奪之。若是少澆一次水,少拔一次草,都有可能造成減產,損失極為嚴重啊!”

殷元知道大唐勞動力低下,但也並不覺得大唐就真的沒有閑人。世上有的是沒有地種的人,也不乏願意多付出勞動,多掙一些錢回家的人。利用空閑的勞動力營建公共工程,殷元不覺得自己有錯。又不是隋煬帝來運河那樣的大工程,不會動輒幾十萬人的征發徭役的。

殷元點頭道:“農時固然不可誤,但工時亦不可誤。嚴寒開工,百姓飽受刺骨之寒,況冬日凍土開鑿,要花更多的人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在凍土上營建,恐怕難以確保工程質量,浪費物力,這也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情。”

李大亮頻頻點頭,殷元所說的事情那都是有的,不是杜撰。但是沒有辦法,對於國家來說,糧食是基礎,在他這個人的眼裏,糧食更是活命的本錢。所以,要在農忙的時候招募人手營建,他不能答應。

李大亮道:“這就是萬事萬物不能圓滿的道理了,你既想五穀豐登又想人丁有閑暇,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殷元笑道:“那也未必,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百姓種田,若是也能夠善假於物,那也未必就沒有閑暇。”

李大亮知道殷元最擅長的就是工具的革新,但是李大亮明顯不太願意相信,這世上的事情會因為幾件工具的革新就變得與以往不同。

李大亮道:“其實,這件事你可以用另外一種辦法,你隻是需要招募足夠的人手去出力,並不會挑選是什麽人吧!”

殷元看了看李大亮道:“不,我要的是會幹活而且勤勞的人,如果你給我一群懶漢,我不僅不要,說不定還會打他們一頓。”

李大亮看了看殷元這打死不吃虧的樣子,無奈道:“我了也沒有說要給你一群懶漢去參與你的工程,隻是要費一些周折罷了。據我所知,大唐能夠找到無數無家可歸的難民,你怎麽不借此機會,接濟一下他們呢?”

殷元有點吃驚地看著對方道:“我說您老行兵打仗是個行家,難道不知道什麽樣的兵打勝仗,什麽樣的兵爛泥扶不上牆嗎?難民固然可憐,但是他們一群整天餓著肚子的人,能有力氣幹活還是你覺得他們的手藝比較好?”

李大亮大概是有點濫好人了,眼裏隻有難民,沒有工程進度,也沒想過可能會花費更多的財力。可是殷元看得卻比較多,今天能給難民一口吃的,明天未必有餘糧。一個人要充菩薩,是一件很難得事情,吃力還可能不討好。

李大亮道:“你說的我固然懂,但是你殷懷素,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殷元道:“你要是能讓這些人吃工部的糧吃出家業來,那我是無所謂的。還不如讓他們找個地方去開荒,這樣還能讓他們長久的有飯吃。你是工部侍郎,為什麽總是要盯著難民,卻不去盯著天底下那麽多的工程,如果要是黃河決口,你就算救了上萬的難民,說不定還有上十萬的難民等著救濟。一個人去河裏挑水澆地是澆,將水渠挖到田間地頭去也是澆地。你工部本來就是幹這個的,盯著難民算怎麽回事。”

李大亮被殷元這麽一說,老臉有點微微發紅,看著殷元道:“你說得對,是我沒有遠見了。”

殷元道:“您是長輩,小子的話未必是對的,隻是一些淺薄的想法而已。以工代賑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我不想把工程幹成三兩年後再來一次的豆腐渣工程。所以,我的意思是隻招募其中丁壯年即可。至於老人和孩子,打雜即可,至於真正的工匠活,我希望不會因為官府要惠及百姓,所以工程上也可以打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