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六百六十五章 宴會憶好友

殷元返朝是十天之後的事情,李世民好像已經和一些人達成了和解,朝堂上對這件事三緘其口。而大家,還不知道殷元已經返朝了。

等散朝的時候,殷元穿著一身朝服,在那裏很認真的修地麵,用一把很小的鏟子,一點一點的,把土拍的很嚴實,這才把磚放在上麵,最後重重的踩上一腳。

殷元長出一口氣,對圍觀的人道:“怎麽著,大家看我的眼神,好像已經不認識我了呀!”

人群裏,還有殷秦州。殷秦州對殷元的舉動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但是要跟這幫人麵前出出氣,那也是一件同樣大快人心的事情。

房玄齡笑道:“懷素,最近養病還是很有成效的啊!我看,你現在體魄健壯,簡直能一拳打死猛虎啊!”

殷元笑道:“不瞞房相,隻恨找不到惡虎啊!”

房玄齡道:“好啊,你這一病,正好病到了中秋啊,我覺得,你實在是很會挑日子啊!”

殷元道:“那沒辦法,聽說陛下又要擺宴席,雖然我是有錢人,什麽都吃過。但是最近真是果香到處飄,我一聞就知道,這裏有不錯的果品,不來吃一點,豈不是可惜。”

房玄齡點頭道:“不錯,你的鼻子不錯。”

房玄齡身邊的馬周笑道:“行了,這裏圍觀的,都已經剩下這麽點人了,該裝的裝完了,就別裝了。”

殷元點頭道:“嗯,硬是很有道理啊!”

大家一起去赴宴,剛走過去,李承乾站在一側,看著殷元走過來。

一路上所有人跟李承乾打著招呼,李承乾無精打采的回複著。

到了殷元,李承乾主動道:“懷素,你近來可好,孤最近政務繁忙,竟然不能去看望你,真是對你不住。”

說起來,李承乾這是已經接了殷元的兩次盤了,從中受益匪淺。上一次,要不是他自己作死行為不檢,怎麽可能會有讓李泰翻盤的機會。

所以說,有些人你去救他是沒有必要的,殷元為了不辜負長孫皇後的臨終囑托,一直有意幫他,可是好像李承乾一直都屬於一有機會就嘚瑟那種。不過這一次,殷元並不確定他會不會嘚瑟。要是他還嘚瑟,殷元就得考慮幫他到底值不值的事情了。

李泰,最近實在是低調了很多,但是李世民對他的偏愛並沒有多少顧慮,可見親情這種事情,有時候的確是不講什麽道理。

殷元笑道:“殿下哪裏的話,不過是一些風寒罷了,不礙事,不礙事的。”

李承乾有些失望道:“難道,在孤麵前,懷素也要如此閃爍其詞麽?”

殷元很無奈,這不是個是不是閃爍其詞的事情,而是根本就沒必要說明的。自己和李承乾,還算不上是李恪那樣的知己好友,所以自然要有一些避諱的。難道,在李承乾的眼裏,朋友就是那麽簡單麽,要真是這樣,看來他並不會交朋友,所以一定沒有什麽真正的好朋友。

殷元道:“殿下,這話言重了,在下自然沒有必要欺騙殿下,殿下也不必記掛一件小事。該做的事情大家已經做了,該有的結果沒有大的差錯,至於別的事情,還是不要混淆在一起比較好。我認為,大唐還需要很多的建設,如今的結果,已經是很好了。”

李承乾神色稍微緩和道:“看來,還是孤不夠有大局觀。懷素,你才是真正的大唐棟梁。”

這裏的人還不少,每人都有一雙耳朵,而且和殷元一起走過來的房玄齡、馬周,緊隨其後的左武衛牛進達、蘇定方等人,雖然都不是什麽小氣的人,而且和殷元關係也不錯,但是難道他們就不是真正的大唐棟梁了麽!

身為一個太子,李承乾不僅沒有大局觀,而且心術也太差了一些。比起李世民來固然是遠遠不及,恐怕還未必比得上李治那個孩子。

不過,正因為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天底下會有那麽多人給李承乾鳴不平,畢竟這家夥,還真是天性率真,沒有什麽太過深沉的心思。

可以猜想,李承乾這張嘴一定得罪過不少人。而且,還是往死了得罪。不過也就是看在他是太子的份上,有些事就不是事了。

殷元道:“殿下,陛下大宴,去晚了可不好。”

李承乾點了點頭,笑道:“我們進去。”

一行人終於進去了,殷元聽著禮樂坐了下來,居然看見了自己釣魚的朋友安興貴,居然坐在自己身邊。殷元是向來不懂這些的,所以太監指揮他坐在哪裏,他就坐在哪裏。

就算是殷元是國公,而且名氣很大,但是排在安興貴前麵,這事就有點不太好了。

殷元皺了皺眉道:“搞錯了吧,公公?”

那太監沒說話,安興貴笑道:“沒錯,你就是在這裏。這種事情,宮裏的人最懂,你我就不懂了。你不僅僅是國公,而且是當朝駙馬,甚至是金紫光祿大夫,這樣的身份地位,你看看這裏有幾個?”

殷元無奈道:“嘿,身份這個東西,說好也好,說不好就能找出無數不好的理由了。我看,長幼,在這群人眼裏,竟然什麽都不是了,可謂是數典忘祖啊!不過,這群人幹出來,倒也不稀奇,畢竟早就對不住祖宗了嘛!”

安興貴聽了殷元的說話,忍不住笑道:“你這樣的說法,卻要小心了。畢竟,這些人都是離陛下最近的人,難保他們不會嚼舌根。”

殷元冷笑道:“嚼唄,畢竟扛刀看起來是不太行。”

安興貴對於殷元拚命詆毀太監這件事並不感冒,但是他也沒多喜歡太監。別說是他們倆,這裏的群臣,恐怕很多人打心眼裏看不起太監,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得罪不起,但是心裏鄙夷他們,卻也是很過癮的。

李世民來了之後安靜了一會,照例是一大堆有些人聽的心情澎湃但是有些人味同嚼蠟的說辭,然後再進入正題。

殷元突然想起,以前在這樣的場合,他總是喜歡和李恪一起,搞點眼神的交流或者是別的小動作。如今,列座之中,卻沒有那個人了。

和李恪的交往,是殷元很大的收獲。大概是因為,他們認識的時候,正是李恪最迷茫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很容易走偏走錯,但是殷元就是在那個時候,讓他徹底的發生了改變。

當年代州舞劍的蜀王,折服了包括李勣在內的很多人,如今的吳王,正在自己的屬地努力的成長,深深的紮根。

一個人改變容易,但是從善如流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李恪做到了。也許,他未必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他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