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八十七章 司馬懿之策

有些愛情,是一見鍾情的;有些默契,是與生俱來的。

往往從未見過麵的兩個異性,能夠在第一眼間擦出愛情的火花;往往素未平生的兩個同性,能夠在第一次合作中便配合的相得益彰。

馬超和諸葛亮之間,便屬於後者。

他們兩個聯起手來,契合度極高,一前一後,壓迫的曹操狼狽不堪。每次馬超出兵攻打曹操之時,諸葛亮必定會率軍從曹操的身後殺來,牽製他的手腳,為馬超創造機會;而每次曹操想要吞掉諸葛亮,讓後顧無憂之際,馬超則是一定會發起新一輪的猛攻,逼著曹操不得不放棄諸葛亮,回軍自救。

一進一退之間,馬超和諸葛亮就像是心靈相通的孿生兄弟一樣,根本不用互通有無,便讓曹操暗中叫苦不堪,幾欲吐血。

為了能破除困局,曹操精心策劃了一次聲東擊西的計劃,派出大將夏侯惇與曹仁,率領五萬大軍佯攻馬超;而曹操自己則是帶著三萬精兵,直撲諸葛亮的駐地。為了掩人耳目,曹操還特意在士兵之中,挑選出一個樣貌和自己有些相似的人來,讓他穿著自己的衣袍、挎著倚天寶劍,與夏侯惇、曹仁一同前往。

這樣的計劃,如果不能提前知曉,是很難被發覺的。可惜的是,馬超和諸葛亮這對妖孽,可都不是一般人。

出奇的默契,讓兩人做出了相同的決定。他們佯裝堅守不出,讓曹軍誤以為他們沒能看穿曹操聲東擊西的計謀,故意晾著曹軍,等曹軍將士在等待中疲憊之後,馬超和諸葛亮各自率兵殺來,以紅衣弩炮和諸葛連弩,對著曹軍就是幾輪猛射,射殺了曹軍數千軍士後,一沾即走,迅速又退回了營地中,絕不和曹操硬碰硬,再次轉入防守的姿態。

等曹軍從慌亂中恢複平靜,再次聚精會神的結成戰陣,等待著和義勇軍拚個你死我活,馬超和諸葛亮又沒動靜了,就像是根本看不到眼前的曹軍一樣,似乎忌憚的養精蓄銳。

等義勇軍的力氣恢複了,曹軍又陷入疲憊的時候,馬超和諸葛亮再次發動了閃電戰,利用射程上的優勢,貼近曹軍快速發起幾波箭襲,而後在曹軍反應過來之前,再次撤走。

如此循環往複,馬超和諸葛亮均是樂此不疲。一日之間,曹軍被義勇軍打了三次閃電戰,每一次都要被義勇軍射殺數千人之多,三次襲擊下來,曹軍又平白的損失了超過萬人。

萬般無奈的曹操,不得不下達了撤軍的命令,收縮兵力龜縮營中,再也不肯和前後兩邊的義勇軍交鋒了。

腹背受敵的滋味,絕不好受,尤其是已經沒有了退路的前提下。為此,曹操的頭風病都要發作了。

這個時候,司馬懿再次站了出來,為曹操獻上了一個計策。

曹操出兵征討馬超,名義上乃是奉天子劉協之名,所以司馬懿建議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倒劉協的身上去,讓劉協發布詔書,承認他是受到了小人的挑唆,這才讓曹操出兵的。隻要劉協在新的詔書中,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召曹操離開並州,回轉許都或是鄴城,便等於是讓曹操立於了不敗之地,馬超再也不能在明麵上拿曹操怎麽樣了,除非馬超想要抗旨不遵。

司馬懿的這個計策,就是讓劉協出麵,為曹操背這個黑鍋。這樣的話,損失的是劉協的天子顏麵,與曹操是絲毫無損的,無論是軍中的將士,還是普通的百姓,都不會埋怨曹操什麽,而是隻會埋怨劉協的出爾反爾,毫無天子金口玉言的氣概。

這對於曹操日後的治軍、治政,是很有力的,絲毫不會動搖曹操在數十萬將士們心中的光輝形象。而且借機貶低劉協,便是等於在削減大漢王朝的影響力,為曹操今後某一日登基稱帝,打下一個基礎。

當然了,單單是劉協的一道詔書,效果或許還不夠好。司馬懿也想到了,馬超是絕不會明著抗旨不遵的,但誰能保證他不在暗中做出什麽小動作來?誰都知道,馬超麾下那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神秘部隊,還是很可怕的。

所以,司馬懿建議曹操,讓劉協以天子的名義,為馬騰平冤昭雪,去掉馬騰亂臣賊子的罪名,恢複其九卿之一太尉的俸祿,並在其槐裏侯的爵位上,追加為槐裏公,晉為公侯。

馬超對曹操的怨怒,有一半來源於馬騰之死。可人死不能複生,馬超就算是殺了曹操,也追不回馬騰的性命了,隻要為馬騰平了反,曹操再於暗地裏向馬超服個軟,再以天子劉協的名義厚賜馬家其他幾兄弟,馬超的怒氣便會減弱許多,即便殺心不減,可也不好再說什麽了。

最後一步,司馬懿建議曹操,奏明天子,正式奉馬超為王。隻要他接受了劉協的詔封,登上王位,便等於是他承認自己仍是大漢朝廷的臣子,自然更加沒有理由對抗劉協的詔書,讓曹操率軍退回鄴城去了。

畢竟,這一切,都是“小人”挑唆劉協而搞出來的事情,和曹操的本意並不一致,曹操也不過是奉旨行事而已嘛。

司馬懿的這個計策,是以馬超的聰慧為基礎的。他清楚馬超是個聰明人,知悉天下大勢,知道大漢王朝雖搖搖欲墜,但還沒到一推即倒的境地,這個時候馬超要是抗旨不遵,那可就是冒天下之大不諱了,立刻便會成為天下人口誅筆伐的對象,從大漢第四位冠軍侯,成為天下公敵,就像當初僭位稱帝的袁術一樣。

而且這個計策,還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曹軍的有生力量,為日後再次進兵雍涼,留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隻要兵力損失不是太大,曹操還依然是那個威震天下的魏公,依然可以代替天子劉協,掌管天下。

另一層意思,馬超和曹操是當今天下數一數二的兩大諸侯,馬超要是封了王,曹操的王位還會太遠嗎?王與公之間,隻差一步,但這一步,便是天塹之隔,曹操是絕不會主動提出要晉封王位的,那樣便會被千夫所指,坐實了漢賊的罵名了。

可要是讓馬超來開了這個先河,成為異姓王,曹操日後稱王的時候,阻力必然便會減少許多。

可以說,司馬懿這個計策,看似簡單,實則一石多鳥,不但算計到了眼前的局勢,還把未來五年內的規劃都給算計了進去。一旦計成,必將為曹操多爭取到至少五年的時間,讓曹操可以從容的厲兵秣馬,進位稱王。

隻是,這個計劃有一個難點,就是曹操必須要向馬超服軟。這個時代的人們,把名聲看的極重,寧可丟掉性命,也不願丟掉名節。所以在秦末的時候,韓信忍受**之辱,是遭受了很多流言蜚語的,若非心誌堅定之人,是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住眾口鑠金的。

司馬懿小看曹操了。曹操是誰?他可是一代奸雄,能屈能伸的能耐,絲毫不遜於當年的韓信,不過是向馬超低個頭而已,在曹操看來,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要是袁紹、袁術等人,包括江東的孫策,聽聞司馬懿這個計策之後,說不定當場就要拔刀把司馬懿大卸八塊兒了。

曹操終究不是袁紹之流,他能在曆史的舞台上呼風喚雨,本事和心胸,可比袁紹他們大的多了。不要說是暗地裏向馬超服軟了,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隻要能保住手上的十多萬兵馬,曹操依然是甘之如飴。

在一人得失與家國利益之間,曹操從未含糊過。

所以,在聽完司馬懿的這個計策,曹操整個人都顯得精神了許多,頭也不疼了,不但沒有訓斥司馬懿,反而遞給了他一個讚許的眼神,以資鼓勵。

隨後,曹操立即提起筆來,給荀彧和曹丕各自寫了一封信,把司馬懿的計劃寫了進去,讓鎮守大後方的荀彧把這個計劃再做的完美一些,然後盡快付諸行動。讓鎮守在許都的曹丕,看管好劉協,斷絕劉協和外臣接觸的機會,防止有人從中作梗。

書信被送出去之後,曹操像是去掉了一塊心病一樣,終於稍微放鬆了一分,他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整頓兵馬,抵抗腹背兩端馬超和諸葛亮的夾擊,等熬到劉協的詔書到來,他便可以從這煎熬的境地中解脫出來了。

和司馬懿一樣,曹操篤定馬超是不敢明著抗旨不遵的。所以在聖旨到來之前的這段時間,就成了最為難熬的時光了,曹操可不敢保證,無孔不入的神機營密探們,會不會提前得到消息,促使馬超在聖旨到來之前,不惜代價的把曹操永遠留在這裏。

越是艱苦的時刻,曹操越不會放鬆。他加派人手進行巡視,散出大量的探馬打聽義勇軍的消息,命部下將士每日不斷的加固營地的防禦……積極地做著長期堅守下去的準備,同時,他的舉動,也是為了迷惑馬超,讓馬超誤以為他根本就沒有退兵的心思,從而引導馬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他的身上,而忽略劉協那邊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