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九十一章 顛倒黑白的劉備

大梁,成為大漢的近百年來的最強大的屬國,大梁之王馬超之名,震動天下,鮮少有人不知。

與馬超無上煊赫的勢頭形成反比的,則是退回到鄴城的曹操。甚至太多在鄴城居住的人,都不知道曹操已經回來了,可見曹操行事的低調。

直到一道天子詔書來到鄴城,加封曹操為魏王,成為第二位異姓王,曹操才在公開場合露麵,設壇祭天,假意的感謝了天子劉協一番。

魏王曹操的封地在魏郡,在名義上比馬超的地盤可要小的多了,可誰都知道,那不過是個幌子而已。曹操盤踞冀、青、兗、豫、徐五個大州,五州之內,誰能不聽曹操的號令?誰敢不聽曹操的號令?

因此,這五個大州,實際上就成了魏國的後花園了,任憑曹操予取予求。

曹操被封為魏王,乃是司馬懿計策中的一環。

在並州,馬超七戰七捷,殺的曹操割須棄袍,曹操不得已不退了一步,讓天子劉協出麵,扛下了所有的罪責,反正也沒人能把劉協這個天子怎麽樣。當初,劉協在詔書中明確提到,是他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才讓曹操出兵攻打馬超的,現在誤會解除了,馬超被封為了梁王,同為被冤屈的一方,曹操自然也藥得到補償,從魏公的位置上再進一步,理所當然的加封魏王了。

這就是曹操,他可以失敗,也能坦然麵對失敗,可總能在失敗中,盡量的挽回損失,把損失降到最低。

晉封魏王之後,曹操很是忙碌,他也要像馬超一樣,把心中籌謀多年的政治計劃付諸行動,割除大漢律法上的一些陋習,形成全新的、更有效的一整套規則,使魏國得以迅速的增長實力。

北方的紛爭,就此結束,盤踞北方的馬超、曹操兩位大王,進入了休養生息的階段,暗中積蓄力量,為日後能打敗對方,做著長久的準備。

北方平靜下來,南方的戰事,仍是如火如荼。

駐軍葭萌關的劉備,和漢中張魯暗中勾結,別麵上打的慘烈,實則雙方都沒有損失多少兵馬,彼此心照不宣。

紙終究包不住火。劉備的小動作最終還是傳到了劉璋的耳中。

得知劉備勾連張魯,吃裏扒外,劉璋大怒不已,當即下令,停止一切對劉備的援助,沿途各郡縣不得再向劉備提供一兵一卒、一粒糧食。

劉璋的命令傳到各地,斷了劉備的軍餉,讓劉備成為了一支孤軍,既無法前進一步拿下漢中,亦無法路經西蜀退回到荊州去,一時之間進退兩難。

沒有了糧食,終究是耗不下去的,時間長了,軍心渙散,劉備的處境可就更危險了,無論是漢中張魯還是益州劉璋,都可以將劉備徹底剿滅在葭萌關。

劉備召集起麾下眾人,商討今後該何去何從。

脾氣最是暴躁的張飛率先大聲嚷嚷了起來:“大哥,他劉季玉背信棄義,小人行徑也!誰不想想,是誰替他抵擋漢中軍,力保益州寸土不失的!俺願率兵殺往成都,在劉季玉身上捅處一萬個透明窟窿來,順便幫大哥收了益州!”

張飛做事,全憑個人好惡。他是劉備的死忠,自然看不到劉備的陰暗麵,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了劉璋的身上。

“三弟休得胡言!吾與劉季玉是宗族兄弟,他可以不仁,吾卻不能不義。同室操戈之事,豈是仁義之人所為?”劉備心中的想法和張飛一般無二,口上卻說什麽也不肯承認,反而訓斥起張飛來。

張飛訕訕而退,馬謖、蒯良、蒯越等謀士則是紛紛進言,委婉的勸說劉備,率兵折回成都,向劉璋討要個說法。並且還為劉備找出了各種各樣的借口,盡力讓劉備保持著大義,似乎劉備的所作所為,都是堂堂正正的,而劉璋才是出爾反爾的小人一樣。

他們幾人說的劉備很是心動。

益州沃野千裏,號稱天府之國,四百多年前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便是在益州穩定的發展,進而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來問鼎天下的。

要說劉備對益州一點也不動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早就對益州垂涎三尺,欲要據為己有了,否則的話,他和劉璋此前並無交情,為何還要不遠千裏而來,替劉璋抵抗張魯?無外乎是向取代劉璋,成為益州新的主人罷了。

隻是,蒯越等人所說的依據,還差了那麽點意思,不能讓劉備穩穩地站住大義,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身敗名裂,坐實小人的名聲,這可是劉備千萬個不願的。

最後還是鳳雛龐統,站出來獻策,勸劉備給劉璋寫一封信,就說在和張魯的戰鬥中,舊疾發作,無力再戰,想要回到荊州去養傷,不能在幫助劉璋抵抗張魯了。因為有負劉璋所托,等回到荊州後,願意把之前劉璋資助的糧草悉數奉還。

以這個借口返回荊州,成都乃是必經之地,等到了成都,有了劉備先前那封書信的鋪墊,劉璋於情於理都要出麵會見劉備,屆時,再以言語質問劉璋為何斷了糧草供給,劉璋並沒有掌握任何的真憑實據來證實劉備和張魯暗中勾結,以劉璋笨拙的口才,到時必定是張口結舌,不能作答。

等劉璋啞口無言的時候,張鬆、法正、李嚴等暗中投效了劉備的十幾個人,突起發難,以劉璋暗弱不能治理好益州為名,推翻劉璋,擁護劉備,劉備便等於是完全站穩大義了,劉璋的命運便落到劉備的手中了,是殺是留,全憑劉備一念之間。

這個方法,是最簡單、最省事的,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成都,進而全據益州,還能把過錯都讓劉璋來擔負,於劉備的名聲絲毫無損。

由張鬆、法正等人推倒劉璋,隻能說劉璋失了民心,誰能說是劉備腹黑?劉備在整個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不過是個看客而已,被眾人推舉為新一任的益州之主,他也很“迷茫”、很“無奈”啊!

龐統的這個計策,讓劉備的雙眼中放射出強烈的光彩來,他已經能預見到,偌大的益州,將要落入自己的囊中了!

三萬荊州軍當即把寨而起,隨著劉備一同回轉荊州。與此同時,按照龐統的計策,劉備假仁假義的給劉璋寫了一封信,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無形之中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了劉璋。

當初劉備進西川,劉璋對他親如兄弟,親自到涪城迎接劉備,劉備逢人便說劉璋仗義大度,如今卻翻過臉來,和漢中張魯暗中勾結,騙取劉璋的糧草輜重,等劉璋發覺,斷絕了劉備的糧草,劉備立刻變了臉,大罵劉璋忘恩負義,還采納了龐統狠毒的奪去益州的計策,其善變的偽君子嘴臉,當真令人感到醜陋。

十多日後,劉備行軍來到了綿竹,他給劉璋所寫的書信,也傳遞到了劉璋的桌案前。

劉備這封信,看似仁厚,實則言辭犀利,令劉璋無法招架,無力反駁。

張鬆等人這個時候適時地站了出來,大義凜然的以身家性命為劉備作保,保證他不會和張魯暗中勾結,所謂的沆瀣一氣,不過是有心之人便排出來的傳聞,用以排擠劉備的。

劉璋本就是個暗弱無能之輩,聽了張鬆、法正、李嚴等人的話,不由得捶胸頓足,大罵指證劉備勾結張魯之人,險些壞了他和劉備的宗族兄弟情誼,當即便命人將其拖出去杖責三十。

隨後,劉璋提筆給劉備寫回信,說自己受了小人的蒙騙,誤會了劉備,請劉備不要見怪,也不要回轉荊州,還望劉備能念在宗族兄弟之情,繼續駐守葭萌關,抵抗張魯。

如果這封信能及時送到劉備的手中,龐統後續的計謀,也就無法實施了,劉備總不能在劉璋已經承認錯誤之後,還死咬著不放吧?那樣的話,他圖謀益州之心,也就太明顯了,再也瞞不過天下人的眼睛了。

可惜的是,沒有如果。

劉備在發出書信的同時,便率軍從葭萌關撤了下來,便是在防著劉璋這一手呢。

綿竹的守將,是蜀中大將張任。張任乃是槍神童淵座下的大弟子,是馬超、趙雲、張繡三人的同門師兄。張任為人耿直,眼裏揉不得沙子,當初更是堅決反對讓劉備入川的蜀中將領,因為他看穿了劉備對益州心懷不軌的心理,對劉備從來就沒有什麽好印象。

得知劉備撤軍葭萌關,欲要借路成都返回荊州,張任如何能答應?他估摸著,劉備肯定會在麵見劉璋的時候突然發難,所以張任根本就不打算讓劉備過去。

駐守在綿竹的三萬蜀兵,被張任悉數調動起來,憑借著綿竹關的險要,據關而守,死死地把劉備擋在了綿竹關之外。

張任本是一片忠心,殊不知,他的這個舉動,恰好給了劉備一個問責的理由,讓劉備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對劉璋進行隨意的指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