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九十八章 劉備稱王

隨著劉備全據益州,四分五裂的大漢疆土上,迎來了難得的平靜期。

北方,馬超和曹操大戰方休,各自休養生息;南邊,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沒多久,還需穩固自身的統治;劉備拿下益州後,需要時間對益州進行整合。

當今天下勢力最大的四位諸侯、王,彼此心照不宣的暫停了戰爭,抓緊時間恢複著各自地域中的民力、軍力、國力。

原本戰亂不休的大漢,似乎在一夜之間,迎來了一個太平盛世,人們不必再擔心戰火的侵襲,安心的在田間進行著耕種,以期來年能有一個好收成。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四分五裂的大漢,從此不會再有戰亂之苦,四大諸侯各據一方,就此握手言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眼看就要進入金秋的時節,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劉備忽然布告天下,他已經上書給了天子劉協,請求劉協任命他為漢中王!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劉備非但沒有像傳聞中那樣,收起野心去享受現有的成就,反而變得更加狂野起來!

更意味著,新一輪的爭鬥,正在悄然醞釀中!而主角,便是越加狂野的劉備!

在占據了益州和荊州之後,劉備實力大增,信心爆棚,竟是隱隱間,欲要執掌天下之牛耳了!

須知,在近百年以來,除了原有的那些已經沒落的世襲國王,有且隻有馬超一人被天子親劉協封為一國之君!哪怕是後來居上,成為魏王的曹操,比起馬超來,顯得還是差了那麽點意思。畢竟誰都知道,劉協就掌握在曹操的手中,因此曹操的魏王,多少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現在劉備忽然跳出來,要效仿馬超、曹操,做第三位國君,其野心昭然若揭!

劉備的這一舉動,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大漢的萬裏疆土都為之震動!劉備並不傻,他可不是袁術那個蠢貨,他清楚地知道,現在還不是自己稱帝的時候,所以退而求其次,向劉協請求漢中王的位置。

王與帝,隻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意思卻相去甚遠,當初袁術僭越稱帝,結果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血一樣的教訓就在眼前,劉備怎麽能不不吸取教訓呢?所以,劉備沒有稱帝,他可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不稱帝而請求封王,這就在大義上站住了腳,讓那些心向大漢的臣民們說不出什麽來,畢竟,漢中王也是大漢的王爵之一,劉備可並沒有公然脫離大漢的行列之中。

劉備請求封王的原因有三點,第一,他在奏折中指出,如今的大漢僅僅是在名義上保持著統一,其實暗地裏早已是四分五裂,梁王馬超、魏王曹操以及江東的吳侯孫權,這些人都是一時之梟雄,難保日後不會因為手握重兵而進行分裂活動,為了防患於未然,劉備自願請纓,一一將這些人鏟除,但是正所謂師出無名,所以他才請求劉協封他為漢中王,讓他代表朝廷,去將上述幾人一一鏟除。

第二點,劉備身為益州牧,手中掌握著偌大的益州和荊州的絕大部分地區,身份與權力明顯不對等,為了更好地為劉協治理好這些地區,所以劉備認為自己理應以更高的身份,去支配手中的權力,為大漢守好南邊和西南的疆土。比一州之牧更高的官階又是什麽呢?那自然就是王爵了。

最主要的,是第三點。如今漢中掌握在張魯的手中,劉備自封為漢中王,那就是要對張魯用兵了啊!這可是他名正言順進攻張魯的大好時機啊!

劉備這一招連消帶打,當真是陰狠毒辣,明目張膽的向朝廷伸手要王爵,但卻偏偏在表麵上看,他又占足了道理,讓人偏偏不能斥責與他,頂多隻能說他是功利心比較重而已。更何況,執掌一方的諸侯被封王也早已有了先例,梁王馬超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有了馬超、曹操在前麵做鋪墊,現在劉備伸手要王爵,倒也不顯得如何突兀了。

對劉備請求封王的事情,各路諸侯有著各自不同的反應。

曹操顯得樂不可支,這樣一來,曹操確信馬超的大部分精力,都會被牽扯到這件事上,自己便能夠趁機穩定的發展一段時間了。漢中之地,連接關中,劉備要漢中王的王位的真正圖謀,如何能瞞得過曹操?

以劉備現在手中的兵力,拿下漢中乃是遲早的事。屆時,劉備便可以隨時以漢中為橋頭堡,入侵馬超的雍涼大本營了。偏偏這個時候,馬超和曹操剛剛結束大戰,元氣還未完全恢複過來,若是強行與劉備爭奪漢中,一來師出無名,二來怕是馬超力有未逮。

坐山觀虎鬥,劉備借著晉位漢中王,欲要攻擊張魯之事,來挑戰馬超的底線,這是曹操十分樂於看到的。等他們二人鬥個頭破血流之後,曹操再出兵漢中,盡收漁翁之利,豈非美哉?

正如曹操所料,馬超在收到這個消息之後,顯得很是憤怒。馬超並非不清楚,曹操答應授予劉備漢中王之位,是希望看到他和劉備之間產生摩擦,曹操這是要借著劉備這把刀,來消磨馬超的有生力量啊!

畢竟,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漢中之地連接關中,劉備若是拿下了漢中,便等於是在雍涼楔入了一顆釘子,馬超今後將時時堤防,一個不小心,劉備就要**,直逼長安了。

所以說,馬超是無法坐視劉備拿下漢中的。兩人之間,必有一場惡戰!

而且,在劉備請求封王的這件事上,他沒有表露出絲毫自立的意思,一切的流程都是按照朝廷規矩來辦的,曹操又暗中給他大開方便之門,促成了這件事,這就讓馬超很被動了,因為他師出無名啊!劉備可不是那個蠢貨袁術,他可不會留給馬超出兵討伐的破綻,劉備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以說是滴水不漏,在政治上占據了絕對的主動。

馬超就這樣,被天各一方的曹操和劉備,聯手給坑了一把。

至於江東的孫權,他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渾然沒有在意。在孫權的心中,他隻關心江東的安危,隻要不涉及到江東,他才沒那個心情去管劉備稱王還是稱帝呢。在治理好江東的同時,孫權隻需派出探馬,密切探聽漢中那邊的戰事,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

諸侯之中,對劉備晉位漢中王,最抵觸的人,非張魯莫屬了。

漢中王、漢中王,所管轄的自然便是漢中之地了。可漢中之地歸劉備管轄之後,張魯去做什麽?他該如何自處?

因此,張魯在震驚、憤怒、驚恐交加的複雜心情下,連忙集結兵馬,屯兵與邊境之上,隨時準備抵抗劉備的攻擊。

張魯乃是天師張陵的後人,張陵曾以五鬥米教入道,在漢中聚集著大批的信徒。張魯有著五鬥米教的傳承,是當世唯一以教代政的諸侯,利用宗教信仰來掌控兵馬、子民。在漢中,張魯的威望是很高的,且部下凝聚力很強,在作戰的時候,口中大聲誦唱著五鬥米教的教義,悍不畏死。

當初劉璋主掌益州的時候,久久未能鏟除漢中的張魯,便是這個原因。張魯麾下的十五萬大軍,哪裏是正規軍啊,分明是狂熱的五鬥米教信徒,是被張魯洗腦了的瘋子!在精神信仰層麵,漢中軍比當初禍亂大漢的黃巾軍還要可怕!

內心憤怒的,可不止張魯一人。

身處許都“牢籠”之中,名為大漢天子,實為傀儡皇帝的劉協,才是最憤怒的一個。

數年前在許都圍獵時,劉協第一次見到劉備的時候,就確認劉備這個把“中山靖王之後、孝敬帝閣下玄孫”時常掛在嘴邊的家夥,不過是個贗品,根本就不是皇族中人。可當時劉備一番精忠報國的言論,感染了劉協,讓劉協錯以為劉備是個一心報效家國的忠臣,再加上當時劉協被曹操裹挾至許都沒多久,心中還存留著逃出許都的願望,想要借助劉備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心願,當時便陰差陽錯的認下了劉備這個“皇叔”。

可結果呢?這麽多年來,劉備在外麵打著“皇叔”的旗號,招兵買馬,擴充地盤,先後拿下了荊州、益州,卻沒有一文錢的賦稅上交朝廷,比起梁王馬超來,差的簡直是十萬八千裏了。

不繳納賦稅,劉協也就忍了,畢竟各地上繳的賦稅,絕大多數都落到了曹操的口袋裏,劉協所能享受到的,不過是零頭中的零頭罷了。

可他劉備也不能這樣直白的就伸手要王位啊!王位是天子之下,最尊崇的位置,曆來都是由天子賜予諸侯王的,代表的是朝廷對諸侯王的恩寵。馬超如是,曹操亦如是。而劉備呢?幹脆伸手索要了!

天子賜下與伸手索要,這其中的差距,可大了去了,這是誰來占據主動的原則性問題啊!說明劉備根本就沒把劉協這個大漢天子看在眼裏啊!劉備以前痛哭流涕訴說衷腸的那番話,簡直就是糊弄鬼的!

在收到劉備奏折的當日,劉協氣的臉都歪了,一把將劉備的奏折摔在了地上,臉色陰沉至極。他劉備何德何能?憑什麽請求封王?自己又有什麽理由,封他為王?

可惜,劉協便是氣的肺都要炸了,卻依然無法阻擋劉備成為漢中王的現實,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協,早已失去了對朝政的掌控,如今真正把持天下的人,叫做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