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九十三章 悲喜兩重天

熊熊大火,燃燒了足足一個白天,臨近黃昏十分,才漸漸地減弱了下來。

葫蘆穀內,已被大火焚燒成了一片空地,到處都是焦黑的屍體,宛如木炭。

曆史上,史料確實記載著,諸葛亮利用木牛流馬,以糧草為誘餌,把司馬懿困在了上方穀內,一場大火險些要了司馬懿的老命。

就在司馬懿走投無路,坐以待斃的時候,天空中忽然烏雲密布,一場瓢潑大雨澆滅了上方穀中的大火,使得司馬懿重新看到了逃生的希望,而後借著士氣大震之際,率兵成功突圍,破滅了諸葛亮縝密的計劃。

但是曆史的發展,因為馬超的意外穿越,而發生了一些轉折,那場著名的大雨並沒有如期而至,故而,司馬懿變為能如曆史上一樣,逃脫火海,而是在諸葛亮的注視下,變成了一具焦炭。

就連馬超恐怕都沒有想到,有“塚虎”之稱的司馬懿,會這樣死在了諸葛亮的手中。在此之前,馬超可是一直想要親手拿下司馬懿的人頭的,沒想到如今被諸葛亮給輕鬆寫意的收拾掉了。

踏著一具具焦黑的屍體,諸葛亮緩緩走來,在司馬懿的屍體前站定。

“借屍還魂”的事例,古往今來著實不少,遠的不說,就說公孫瓚在神機營密探的幫助下,在袁紹的眼皮子底下瞞天過海,才是多久之前的事情?諸葛亮可不想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哪怕他站在山崖上親眼看到司馬懿已經被活活燒死了,仍要下山來親自檢查一番,以絕後患。

被燒焦的屍體上,隱約可見此人頸骨奇異,頗為符合司馬懿“鷹視狼顧”之姿,且燒焦的衣袍、鎧甲等,亦符合司馬懿的身份。

諸葛亮還是不放心,把幸存下來的所有魏軍將士都聚集到一起,派王平、馬岱分頭仔細檢查,確定幸存者中,並沒有司馬懿的存在。

之後,諸葛亮有命人仔細的搜索了葫蘆穀中各處,幾乎把每一寸的土地,都以地毯搜索的方式掃了一遍,並未找到任何藏匿行跡的人,諸葛亮這才徹徹底底的放下心來,把魏軍將士的焦屍就地埋到穀底深處,這才率部趕往北平關,去和馬超回合。

諸葛亮先行一步,王平率領一萬義勇軍在後,押解司馬懿部下幸存下來的潰兵。

這個時代,人口是很重要的資源,這些魏軍將士已然是走投無路了,是不可能再回到為過去的了。

諸葛亮也不會把他們全部逼死,作戰能力突出,且願意為大梁效力的,日後挑選出來編入義勇軍中,餘者帶回大梁充作勞動力也是大有助益的。

無當飛軍開路,諸葛亮帶領五萬義勇軍將士,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平關進軍。

另外一個方向,同樣有一路兵馬,再向北平關疾馳著,沿途帶起一陣衝天的塵土。為首的大將,正是大梁的幽州牧——公孫瓚。

早在曹操出兵之際,便派出李通率領二十萬魏軍,悄悄來到幽州與冀州交界之處,等待曹操這邊的先鋒部隊與馬超開戰之後,李通便率部趁勢而起,殺入了幽州境內,接連攻城略地,短短半個月,便奪下了幽州南部十多座城池。

駐紮在幽州的義勇軍,就像是消失了一樣,沒有一個人前來阻擋李通的部隊。

李通很奇怪,派出大量的探馬去打探消息,結果卻什麽都沒打探到,隻知道公孫瓚正在率眾趕來的路上。

得知公孫瓚沒有準備,倉促起兵,李通這就放心了,肆無忌憚的向幽州腹地進軍,意欲把戰線開辟的更有縱深一些,在幽州的腹地與公孫瓚展開正麵戰鬥。

直到李通快要打到幽州治所易京的時候,傳聞中的公孫瓚仍是沒有出現。這就引起了李通的懷疑,畢竟他率部深入腹地,公孫瓚若是派兵切斷他的後路,斷了他的糧道,那他可就危險了。

就在李通猶疑之時,公孫瓚卻忽然出現了。他率領著與李通兵力相同的二十萬大軍,姍姍來遲。李通推算出公孫瓚的可用之兵,也就在二十萬上下,見到公孫瓚把兵力都給帶了過來,李通就認為公孫瓚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去包抄他的後路了,於是便在原地安營紮寨,擺開陣勢,和公孫瓚對攻起來。

交戰之處,李通發現公孫瓚部下將士軍紀散漫,多有陽奉陰違不遵號令者。這一發現,讓李通喜出望外,更加讓李通以為,自己找到了公孫瓚姍姍來遲的原因。帶著這樣的一支部隊,其機動性絕不會強到哪裏去。

這一對峙,便是兩個月之久。

兩個月期間,公孫瓚屢戰屢敗,每日損失的兵馬雖然不多,但幾乎每日都被李通殺的大敗虧輸,丟下軍械糧草不計其數,接連丟棄了七座大營,敗勢似是已無法阻止。

若不是親眼見到,公孫瓚部下的將士們懶散的樣子,李通真的很難相信,義勇軍中,也有這樣的兵痞存在。所以公孫瓚一敗再敗,在李通看來,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也難怪,山高皇帝遠嘛,幽州地處大漢的最東北,本身就比較落後,民風又彪悍,馬超的本事再大,還能遠在數千裏之外的長安,隔空訓練幽州的士兵不成?那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這樣一來,屢戰屢勝的李通,難免生出了輕視公孫瓚之心,久經沙場的他,在不知不覺間,就中了賈詡的計了。

馬超自長安出兵的時候,賈詡就預料到,曹操會效仿第一次北方大戰,兵分兩路偷襲幽州。於是賈詡暗令神機營密探通知公孫瓚,一旦發現有魏軍大舉入境,不必抵抗,隻需提前將城中兵馬撤出就好。

魏國也是需要百姓的支持的,他們不可能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像在徐州那樣屠城數日,而且以賈詡的性格,他覺的隻要結果是好的,那麽過程中即便是死傷一些無辜的百姓,也是在所難免的。故而,全幽州的百姓都被蒙在鼓裏,真的以為魏軍戰無不勝呢。

百姓們發走內心的恐懼,更加坐實了義勇軍不堪的事實,李通看在眼裏,就更肯定自己的判斷了。

於是就有了公孫瓚接連戰敗的事情發生。

但這隻是賈詡計劃中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調遣威州的北宮伯玉、伏州的俄何燒戈二人,火速帶兵前往幽州支援,包抄李通的後路,讓李通無路可退。

渾然不覺的李通,順風順水的在幽州境內度過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然後,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在奪下公孫瓚的第八座大營,眼看著就要打到易京境地了,李通正躊躇滿誌,要一舉拿下易京的時候,公孫瓚的反攻開始了。

趁著夜幕的掩映,公孫瓚率領十萬鐵騎,分作五路襲擊了李通的大營。早已習慣了勝利的魏軍將士,包括李通在內,都沒有想到公孫瓚竟然會在接連戰敗之後,還有膽子進行反攻。毫無防備之下,李通所部被打的七零八落,兵力雖然沒有折損多少,但是一路上繳獲的糧草輜重,卻全都丟了,一半被公孫瓚搶了回去,另一半則是被義勇軍將士們給燒毀了。

一夜的廝殺之後,李通重整旗鼓,剛把兵馬整頓好,對著公孫瓚的方向擺好了陣勢,卻不料忽然身後火起,北宮伯玉和俄何燒戈分作兩路,率兵殺來,直接從李通背後防禦薄弱的地方破開戰陣,把李通所部分割開來。

亂戰之際,正麵的公孫瓚同時率部大舉而來,十萬幽州鐵騎,配合著十萬草原上的騎兵,把李通的二十萬兵馬打的人仰馬翻,潰不成軍。

這一場戰鬥,從最一開始便已經注定,李通是必定無法成功的。可笑他戎馬半生,性格沉穩,最後卻輸在了“大意”二字上,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終被三路義勇軍包夾起來,插翅難逃,眼看著就要淪為階下之囚了。

不堪受辱的他,與陣前拔劍自刎。

巧合的是,李通拔劍自刎的這一日,正是他的兄長李進在常山戰場上被斬殺日子。兄弟二人在同一天,戰死沙場。

入侵幽州的二十萬魏軍,主將李通自刎身亡,其餘將士大半被斬殺,餘下五、六萬人,成為了義勇軍的俘虜,被押送到易京看押,等待處置。

之後,公孫瓚與北宮伯玉、俄何燒戈僅僅修整了半日之後,便馬不停蹄的趕往了北平關,準備配合馬超,在北平關的後方進攻關城。

當公孫瓚等人率部趕來的消息,傳到曹操的耳朵中時,時間已經過去三日了,三日的時光,足夠騎兵奔襲數百裏之遙了。

也就是說,公孫瓚他們的騎兵,距離北平關已經不遠了。

一個馬超,就已經讓曹操難以對付了,再加上一個公孫瓚,曹操不由得有些慌了。

這個時候,曹操還不知道司馬懿已經被燒死在葫蘆穀中,但他已經不再把希望寄放於司馬懿的身上了。

距離易河之水決堤,已經過去七日的時光了,司馬懿還沒有到來,那隻能說明,他已是凶多吉少了。

在荀攸等人的勸諫下,曹操決定,在公孫瓚到來之前連夜突圍,撤出北平關,撤回到冀州的腹地去,重整兵馬,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