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觀
,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塚.
在《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的軍隊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了當時強大的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利,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事才可以使子孫不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麽能讓子孫懷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邪惡。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麽能夠將他們築為?”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這裏所說的“”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因此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俘。(可以想象,秦軍要想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談何容易,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還能顯示軍威、震懾後人)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已經有習慣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讚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關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的行為。(由此可以想象楚莊王不愧為春秋五霸之一)
此後很多古書中都有的記載,如《史記》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坑殺20萬秦軍戰俘;《漢書》中王莽坑殺反抗者;《三國誌》、《晉書》、《宋史》、《明史》等等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