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世

今天寫了這個,明天更新章節

“擁有許多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多難興邦”之我見

對於“多難興邦”四個字,相信在現在的中國來說,誰也不會陌生。正因為這四個字,引發了網絡乃至媒體的大爭論。而我個人在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隻想到一位西方先哲說的一句話:

“擁有許多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讓我們先來看看“多難興邦”這四個字的出處。

出處一:《左傳※#8226;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出處二: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興:複興,振興。邦:國家。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麵,往往可以激發人民勵精圖治,轉危為安,使國家複興強盛起來。劉琨曾以此意勸告晉元帝發奮圖強,振興國家。

出處三:公元1901年9月(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李鴻章在他的遺折裏這樣寫道:“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渝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複同患難,定能一心協力,翼讚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

出處四: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指不經過災難考驗的國家是無法長久生存的,隻有在不斷麵對災難和憂患中的國家,才可以真正強大。

對於這四個出處中所說的“多難興邦”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有人認為這幾個出處說的都是指一個國家要經曆深重的災難方能真正挺立起來,成為一個強國;可也有理解,一個國家需要強大起來,必須要有災難刺激,在災難的刺激下,統治者行“修德”之舉,穩定民心,積極進取,如此方顯泱泱大國氣度。

對於這樣那樣的理解,我都沒有置否的權利,伏爾泰說過:“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扞衛你說出觀點的權利!”同樣的,對於這些觀點,我保持謹慎的態度,但是我不會去否定他們。

況且,很多時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其文化沉澱和人性敗筆一樣深厚的國度我想的確需要一些災難來刺激人們奮發圖強,可是,僅僅是需要一些災難而已啊!

可是,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些災難嗎?

寒冬雪災,火車拖軌,四川地震。。。。。。一係列的噩耗可以稱之為對人的一種考驗嗎?

“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誰都懂,可是又有誰說在這些磨難中需要億萬生靈的生命來為之祭奠?這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血腥戰場,更不是“血影刀光無覓處”的政壇,一個絕世強國的出世,難道需要以億萬生靈用鮮血來洗滌,要以百萬人民流離失所,要以聲可震天的啼哭之聲來造就嗎?

如果是,那我寧願放棄這個強國的夢想!

災難,就是災難,數萬同胞在瞬息間離我們而去,悲傷,為了我們遠去的同胞,讓我們純淨地悲傷。不要說什麽“多難興邦”,不要將過多悲傷以外的意義強行賦予悲傷,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這樣的代價,我們支付不起;這樣的寄望,多麽懦弱、多麽縹緲。

趙匡胤用一杯清酒捧起了文人,擯棄了武將,建立起了前後延續四百餘年的大宋朝!這個擯棄了男兒血性的朝代注定會被外人欺辱,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上,沒有一個朝代的“英雄出產率”能高過這個看似懦弱的大宋朝。

從滿門忠烈,七子去僅一子還的楊家諸將到開疆拓土,誓做強龍不低頭的狄家五虎,再到幾乎直搗黃龍,如嶽成山的嶽家軍。。。。。。別人的英雄是論個,而他的英雄卻是要用堆來形容!

別以為這是什麽可以值得榮耀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恥辱!隻有一個國家多災多難,整天不是忙著抵禦外辱就是準備抗災搶險,老百姓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才是會出現這麽多的英雄!

在這裏,“英雄”已經不是一個褒義詞了,而是一出悲劇上演前的開場白,那麽無力,那麽痛心。

我同意將“多難興邦”當成麵對災難時的一種自我激勵,但我堅決反對將這句話所蘊含的樂觀精神當成圖騰來信仰---那不僅是一個人的墮落,更是整個民族的恥辱!

“多難興邦”講的應該是人民在麵對災難時的那份頑強,那份不屈,而不是說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麵對無數的災難!

看看當今在世界各地耀武揚威充當世界憲兵的山姆大叔,他們何曾體會過什麽是連綿百年的戰爭?什麽是“美洲病夫”的疼痛?什麽是八級地震的開山裂地?。。。。。。但是人家依然挺立在世界的西方,隔著太平洋虎視曾經強大的東方,跨著大西洋睥睨著他們的發源地歐洲!

“多難興邦”象征的,應該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項決策;應該是一份坦然,而不是一種調侃;應該是一次驚醒,而不是一場辯論。。。。。。

最後,請允許我引用一篇文言文來結束這篇寫的我感到痛心的文章:

戊子年,中華多難,初,雪虐江南半壁,阻道路,斷電力,絕通信,困吾民,值年關歲末,萬戶慶春。車馬不行,驛外皆焦心歸人,電塔崩塌,僻內多念遠高堂.幸清風逐雲,所在不遠.繼,吐蕃騷亂,受惑之藏民焚商鋪,掠財物,害無辜,骨肉深痛也.又加西人恣意品解,顛倒黑白,以之圖利,煽陰風,擾聖火,助叛逆,辱炎黃,大有一朝孤立而遠困中國之勢,方欲共和為晚清也.然予觀時局,華夏共憤,內外同聲,則法首美媒感憾致歉,山河巍巍,我自精誠,則四海為平聖火不熄,竊以為吾民族實為曆險夷而愈勇,受危壓而益堅之民族.誠如鄧公所言:”非吾自亂,外人何足道哉”.嗚呼,時運多艱之邦,吾發於悲憫而慰於不屈,沐大國之風烈烈,同赤子之心拳拳.今,天府地裂,震及西北西南,風雲巨變,冠於新中國,中原顫抖,不遜於唐山.汶川北川俱廢,茂縣理縣皆陷.山崩橋斷,屋塌校倒,幸存之民困於山野,罹難學生埋於地下.天道無常,大地同悲,耳聞足以催淚,目睹已然心碎.所賴清明,死者已矣,生者不棄,總理親臨,共赴危難,曆言”雖一分有望,必百倍努力”,又言”吾等皆民養,何以報之,自作為”.乃號令八方,遣十萬軍入川解倒懸之急,或開路救民,或濟糧安人.另召良醫延治傷者,此間故事,幕幕感懷.曆此種種,煉我國民,處內憂而不妄動,臨外辱而不屈膝,盛興豈遠哉!

願,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