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彥
明·馮夢龍【智囊】李太宰邦彥父曾為銀工。或以為誚,邦彥羞之,歸告其母。母曰:“宰相家出銀工,乃可羞耳。銀工家出宰相,此美事,何羞焉?”
李邦彥,字士美,北宋懷州人。李邦彥他爸叫李浦,擅打造銀器,開了個作坊,因為手藝好買賣紅火,算是當時的鄉鎮企業家。宋代商賈地位不算低,比如在《水滸傳》和《金瓶梅》裏,大藥材商西門慶的人脈都非同一般,通吃黑白兩道。不過沒功名還是上不得台麵,否則西門慶就被尊稱“西門子”了。
開銀鋪的老李也有這個遺憾,自己這輩子是沒指望混成文化人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小李身上。李浦認為再窮不能窮教育,仗著家境殷實很早就給李邦彥請了塾師,《宋史》裏說小李“為文敏而工”,說明李浦在兒子身上的投資不算虧。順便說一下,李邦彥是小帥哥一枚,“俊爽,美風姿”,長得漂亮又年少多金。
在市井長大的李邦彥口才非同一般,年紀輕輕鬥嘴罵街講黃段子整個懷州罕有其匹。不過他真正玩出境界的領域,第一是蹴鞠,據說腳法細膩花樣繁多,堪稱大宋的梅西。有人考證高俅的原型其實就是李邦彥,說真正的大宋國家隊隊長姓李而不姓高。《揮麈後錄》中有寫,高俅當時是駙馬王詵的跟班兒,因為被派去端王府送篦子,偶爾露了幾手球技被趙佶看中。另有一說送篦子的是李邦彥,某年他路過山東武城,當地出產的篦子有名,就買了幾把,他和家裏人用了都說拿這個梳頭能有效抑製頭皮屑,就上書皇上將此地的篦子列為貢品。從這兩件事的高度重疊來看,再加上正史裏高俅的記載甚少,即便不是高俅的原型,後者身上也少不了李邦彥的痕跡。
李邦彥的第二項才華是寫葷段子,因為在市井坊間長大,收集俚語笑話很方便,他就把這些鮮活的語言入詞,不管是唱還是誦都朗朗上口,所以“人爭傳之”。這說明,少年李邦彥很早就嚐試進行白話文改革,基層文化普及工作幹得還不錯。所以但凡他寫了新段子,就有老鴇和大茶壺來排隊買版權,懷州李師師們唱給客人們聽了,門檻擠爆,所以一時懷州紙貴。可說是在這地方凡有井水處必歌李詞。
過了青春期後,李邦彥開始思考人生。當時經常有河東舉子進京趕考,路過懷州時就被李邦彥拉去吃酒,吃飽喝足了還免費提供宿處。李邦彥的銀匠老爸不僅不埋怨兒子敗家,還幹脆提前打烊陪著舉人老爺們吃喝玩樂,後者出發之前還附送路費川資。時間一長,舉子們都知道懷州李家人傻錢多,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寧可繞路都到懷州逗留幾日。話說舉子們到了京城少不了幫他們做點宣傳工作,說李氏父子有孟嚐遺風。事後證明,李氏父子這筆廣告投入,超值。
投資在趕考的舉子身上,這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李邦彥一定熟知呂不韋的成功學。每個舉人都可能是潛力股,比如一百個舉人受過李家的恩惠,但凡有一個高中做官,李邦彥父子就等於有了後台,小李爬往仕途的梯子就算是搭成了。
不久,李邦彥果然被薦入太學,成了宋朝大學生。大觀二年(1108年),以上舍高材生的身份登科,授秘書省校書郎、試符寶郎。前者的具體工作就是校對,給皇家典籍改錯別字、過濾敏感詞。符寶郎更關鍵,負責掌管寶璽,雖說職階不算高,但幹這活每天都要跟宰輔級別的高官照麵,升遷的機會大,官們也會給他幾分麵子。就好比如今機關辦公室管公章的,你敢輕易得罪嗎?
以李邦彥的聰明和少年時練就的好口條,高官們非常受用,都誇小李能幹,可以列入組織重點培養對象。《宋史》中說李邦彥“善事中人”,所以太監和皇上的近臣們“爭薦譽之”,很快就被舉薦為中書舍人,向最高權力中樞漸漸趨近。至此,銀匠李師傅的投資成本不但收回,收益還翻了番。宣和五年(1123年),李邦彥登上左丞之位,銀匠家出了個大宋國家總理,這還了得,所以當年李浦就很滿足很滿足地死了,沒什麽可等的了,畢竟兒子不能頂了趙官家自己當皇上。
當了宰相之後,李邦彥頗以自己的老爸是個小手工業者為恥,恨不得改個出身。史上姓李的倒不缺名人,因此準備換個祖宗。李邦彥的老媽知道了把宰相兒子臭罵一頓,老太太說:“宰相家生銀匠乃可恥耳,銀工家出宰相,此美事,何羞焉?”李邦彥一想老媽說得在理,才絕了換祖宗的心。放在當下看,李老太太的理論也是政治正確,部長和總理的兒子們出個開手工作坊的,這種事絕無可能,當個封疆大吏才是正常。至於高官們的老爹是土匪流氓還是販夫走卒,無損令名。
宋徽宗趙佶也很喜歡李邦彥。某次趙佶在皇宮裏辦堂會,李邦彥親自下場和優伶一起演出,玩到high處李邦彥說:皇上看我給您show一個——說完就脫了袍子無上裝表演,露出一身燕青似的花繡展示,還時不時地講個黃段子,把同僚們逗得七仰八歪。趙佶覺得有失體統,就提了哨棒追李邦彥,要他穿上衣服。李邦彥身手不錯,淩波微步了幾下就躥到樹上,捏著嗓子學粉頭跟皇上貧嘴:“黃雀偷眼覷,不敢下枝來。”這一幕君臣和諧的景象恰好被皇後目睹,皇後咬著一口銀牙低聲斥罵:宰相都這德性了,這鳥國不亡才怪!
這段典故出自《大宋宣和遺事》,“宰相如此,國焉得不亡”這句話應該是顯肅皇後鄭氏說的,鄭氏是太師鄭紳的女兒,後來死於金五國城,現在的黑龍江依蘭。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裏記載,李邦彥的口頭禪是“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徐夢莘是南宋趙構執政早期的進士,他記下來的東西基本靠譜,應該沒有妖魔化“浪子宰相”李邦彥。
從前兩句來看,李邦彥是個大玩家。賞盡天下花說明他酷愛旅遊,熱愛大自然,不過花的意思你知道,遠沒那麽單一,比如打高爾夫的老虎伍茲也算是賞盡天下花,就不展開說了。踢盡天下球說明李邦彥喜歡蹴鞠運動,假如改一個字可以送給中國男足,“踢進天下球”,非常勵誌,當然更勵誌的是殘酷的現實,老一代男足,加上仨足協副主席都進局子了,你們還不好好踢。
跑題了,回到宋朝,做盡天下官這條心願李邦彥也達成了,身為宰輔手握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不提身後名的話,此人的人生也太成功了點。
李邦彥一生中最大的兩個敵人,一個是王黼,另一個是李綱。他先是聯合梁師成和蔡京的兒子蔡攸,一塊進讒罷了王黼的官,後來又用相似手段讓趙桓把主戰的李綱和種師道免職。李綱在《靖康傳信錄》裏記了一筆,這篇筆記裏的自序裏有一句話很提氣:……雖使寇退,亦豈易支吾哉,故餘於此錄其實而無隱,庶幾後之覽者有感於斯文——通俗地說,史籍的作用就在於讓後人讀到的時候清醒一點、臉紅一下,否則曆史就毫無意義可言。前幾天讀到張鳴老師的遺憾,他說現代人多不讀史,至於善於遺忘更是中國人的共性了。看來李綱盼的“後之覽者”實在不多。種師道就是《水滸傳》裏魯提轄提到的小種經略相公,北宋名將,比較能打。李邦彥擠對這兩人,是經過趙桓默許的,趙桓與其父一樣,都想一門心思構建和諧社會,能不打就不打。
李綱和種師道的被辭職,激怒了太學生陳東,於是一場學生運動爆發。陳東帶領太學生伏闕上書,把登聞鼓都敲了個洞。去上班的李邦彥被太學生們發現,揪住就揍,李宰相幸虧是足球運動員出身,以當年踢前鋒的速度甩掉了憤怒的學生,保得性命。欽宗有太祖祖訓壓著,不敢派兵彈壓,隻得下旨讓李綱和種師道複職,對李邦彥也不得不降職處置。然而十天之後,李邦彥又被起用任命為太宰,開封百姓大為不滿,巷議紛紛,為了避免發生群體性事件,宋欽宗無奈之下隻得罷免了李邦彥,左遷鄧州。
建炎初年,李邦彥被貶到廣西,沒幾年就死了。如今桂林龍隱岩還有他的題字,落款是“河內李士美”,如果越南沒叫這名的,基本可以肯定就是他寫的。我不懂書法,看不出寫的有什麽好,感覺跟愛到處題字的領導幹部們水平差不多。
此外李邦彥還在《金瓶梅》裏出現過,小說第十八回,西門大官人犯事被通緝,就給李邦彥送了五百兩銀子,後者收錢好辦事,便把海捕文書上西門慶的名字改成了“賈廉”——這名有點意思,廉潔這事確實沒什麽真的。另有人考據,說這個賈廉影射的就是大明朝一代權相徐階,就是後來被海瑞告發亂占耕地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