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眾臣再勸進
北平郡守堂上,眾文武議事完畢,曹安民已經決斷,大軍於兩日後全部班師返回徐州。
大事商議畢後,曹安民正欲起身離開,姚廣孝又出列說道:“臣司馬姚廣孝有本。”
之前姚廣孝一直沒有說話,待一切全部決斷完畢之後,這位齊國第一重臣終於迫不及待的走了出來。
曹安民隻能將已經挪走的半個屁股又挪了回來,看著眼前的姚廣孝淡淡說道:“準奏!”
“啟奏大王,自黃巾亂賊起兵至今,天下分崩,二十餘年至今,群賊並立於世,各霸一方。而今,漢室氣數已盡,天子已亡,偽漢曹魏先後僭越稱帝,開國建元,百姓思良主久已。大王自淮南起兵,占據徐青幽平寧等州郡,外掃諸胡,內定曹昂、孫策等逆賊,如今劉備劉琦等一幹國賊,不過是苟延殘喘,待大王大軍一到,必然土崩瓦解,一統江山,指日可待。”說到這裏,姚廣孝停頓了一下,望了一眼曹安民的眼神,見對方眼神之中沒有絲毫的神色,這才放心繼續說下去。
“兵出不能無名,如今偽漢曹魏先後稱帝,大王討伐諸賊,需進皇帝位,方可名正言順。臣請大王早進帝位,行天子之事,方能名正言順討伐諸賊,一統宇宙。”
曹安民並未表態,而是靜靜的看著眼前這些臣子們。
曆朝曆代,篡國者,都是先稱王,得九錫,再勸進,最後稱帝。
九錫,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包括車馬、衣服、衣器、朱戶、納陛、虎賁百人、麩鉞、弓矢與櫃鬯,是最高禮遇的表示,在漢末之前,僅有王莽一人蒙賜九錫,這個時代之後,曾有曹操、孫權、司馬昭、李淵與南朝四朝開國皇帝等人接受過九錫,好好的九錫大禮,也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篡逆代名詞。
曹安民之前稱王,所接受的並不是天子冊封,九錫等物自然也就沒有管那麽多禮數問題。
但稱帝則不同。
車馬,服飾,皆有大大的不同。
最為重要的,一旦稱帝,齊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封國,一個小小的諸侯。
“這……是不是有些太急了?”曹安民帶著笑容,望著眼前的姚廣孝,帶著詢問的口氣問道。
姚廣孝則將目光投向了旁邊的李績。
李績心領神會,快速向前說道:“昔日楚漢爭霸,齊王韓信手握大權,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加封齊王當之無愧,可韓信不願為王,僅請封偽齊王,妄圖三分天下,高祖聖明燭照,當即加封韓信為齊王,終使韓信歸心,助漢一起破楚,開創漢家天下。如今,大王的功績,遠超韓信;我大齊的國力,也遠勝前漢。大王若不進帝位,上不能順應天命,下會使得將士們離心。望大王,看在眾人所請的份上,早進帝位。”
李績和姚廣孝二人,代表了齊國文武兩大陣營的全部意見。
隊伍之中的李儒,眼神之中滿是回憶的神色。
十幾年,彈指一揮間。
眼前的這一幕,曾經就在自己眼前不斷上演。
當時的那個男人,也是意氣風發,麾下甲兵數十萬,漢天子在他手中,如同掌中玩物一般,論天下英雄,可謂是獨領**。
但是自打進了一座城池,他驕傲了,他自滿了。自打那之後,他不再聽從下麵人的建議,他越發的喜怒無常,殺戮無情。
最後,他死在了一個小小的美人計的手段之中。就連自己的屍體也被無數的百姓踐踏,焚燒。
那個男人,是董卓;那座城池,叫做洛陽。
曾經,李儒他們也曾勸進過,希望董卓進皇帝位。但人人都清楚,那不過是一個玩笑。
當時的董卓已經是日落西山,稱帝,不過是那黃昏前的最後一絲絲夕陽,徒增憂傷。
但那件事情失敗之後,李儒沉淪了。縱然他發現王允正在想法設法,從中挑撥董卓和呂布的關係,但他也懶得管那麽多。
因為那個時候的董卓,已經徹底的油鹽不進,有沒有他這個第一謀士,已經無關大雅。李儒無奈,隻能將自己的妻子,董卓的女兒,帶離長安。
而如今,他站在另外一處,又是勸進。
但這一刻,給他的感覺卻是完全不同。
曹安民不是董卓,他的地盤更大,年紀更輕,人才更多,文功武治也更勝一籌不止。種種聯係之下,他的稱帝,已經是順風順水,順應天命。
“大王,末將懇請大王進帝位。”嶽飛站了出來。
“末將附議!”宇文成都也站了出來。
緊接著,冉閔等人也紛紛上前拜倒在曹安民的麵前。
殿內眾人全部拜服在曹安民的腳下,每個人都說的情形合理,曹安民一時也找不到任何反對的理由。
隻不過,他有著自己的顧慮。
稱帝,沒有人不希望。
縱觀曆史,無數的人為了皇位頭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還有人說出,寧為一日天子,不為百世諸侯的話語。
曹安民縱橫天下,征戰這麽久,不單單是想要一統山河,改變曆史,使得大汗君臨天下,縱橫寰宇。同樣,他也想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的強大君王。
隻不過,如今的天下,早稱帝並非是好事。
劉備稱帝,在於他想要想要標明,自己漢室正統的地位。
而曹昂稱帝,因為他是繼承了父親的基業,想要以此證明自己的位置,不是弑父殺弟得來的。
其他諸侯,雖然沒有稱帝,但也有著足夠的實力。
但他們不少人卻暗藏禍心,不為其他,隻因為不願做這出頭鳥之事。
皇帝和大王看似就一線之隔,其實卻是千難萬險。登上了地位,從此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你的敵人。
想要當一個好皇帝,注定了是要走出一條腥風血雨的道路。
齊國本來就是天下最強,是所有諸侯心中大患。曹安民若是稱帝,所有人必然會將矛盾從魏漢兩國,轉移到自己身上。
到那時,齊國所要麵對的壓力,將要極其恐怖。
縱然曹安民自問有能夠快速消滅列國一統山河,但也不希望這個進程延緩,多花上幾十年去完成。
正因為他不想去冒險,從而不願踏出這一步。
但麵對眾人所請,曹安民不好直接拒絕,思量再三,最後說道:“諸位所請,皆合情合理,隻不過,寡人想要聚集三公九卿再議此事,待大軍回到徐州,寡人會給出一個結論。”
曹安民的話語剛落,殿外一人飛馳而入。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