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超級戰神係統

第九十九章 飛鳥未盡,良弓已藏

一連數月,江南都是風平浪靜。劉表孫策曹安民這三個稱霸一方的諸侯都極其默契,埋頭苦幹,渾身上下憋足了盡,發展民生擴充軍力。

在徐光啟帶著一大幫鐵匠的努力下,終於是攻克了八麵漿的鍛造問題,大量八麵漿快速裝備九江水師戰船,徹底將九江水師的戰船實力提升到更高檔次。

此情此景,按道理曹安民應該高興才對,可自打幾日前收到許都急報,他就把自己鎖在房間之內,閉門不出。

書房之內,燈火昏暗。

“嘎吱。”房門被人推來,一個身影慢慢走了進來。

“什麽人?”

“是妾身。”黑暗中傳來了大喬的聲音。時下,陳嫣剛好回去省親,府內的大小事務暫時交由大喬打理。

“你怎麽來了。”曹安民將桌上的竹簡收了起來,示意對方進來。

“夫君一連數日茶飯不思,消瘦不少,妾身有些擔心。適才讓廚房燉了一碗老鴨湯,正好端來讓夫君滋補。”

曹安民歎了口氣,接過大喬手中的老鴨湯細細品嚐起來。心中煩惱,引起口中無味,這美味的老鴨湯喝起來也如同嚼蠟。

“姐姐出門前,特意囑咐妾身一定要照顧好夫君。妾身雖然不如姐姐那般聰明睿智,但夫君如果有什麽煩心事情不妨說出來,妾身也可以幫你分擔一些。”

看著大喬真摯的目光,曹安民歎了口氣,將之前藏起來的竹簡取了出來,放在大喬的麵前。

信乃是曹操親筆所寫,上麵說明朝廷準備討伐張繡,讓他率領本部人馬作為偏師以為策應。

“曹公讓夫君為策應,這有何問題嗎?”

單從信件,確實看不出什麽問題。但受到信件的同一時間,係統也發布了一個新的任務。

冰釋前嫌,在出征張繡的途中,想辦法消除曹操心中的戒心,任務完成獎勵智力政 治屬性各三點。

按照係統慣例,一次性獎勵如此之多的屬性點,說明這個任務想要完成絕非易事。

消除戒心,由此看來,曹操的心中已經對自己產生了防備之心。

當初姚廣孝向自己獻上的三策,難道自己就真的隻能選擇上策,走上反叛的道路?

若要反叛,自己又有幾分勝算?

九江之地看似實力強悍,兵強馬壯,但畢竟根基不牢,四周又強敵環繞。孫策劉表呂布等人都不是省油的燈,雖然一時敗給自己,但卻絲毫不容小覷,如果再和曹操撕破臉皮,四線開戰,以他現在的實力隻有敗亡一條路。

“薔兒,可曾聽過高祖計擒楚王韓信之事?”

“略有耳聞。想當初,韓信收留楚國名將鍾離昧欲謀反,高祖用陳平之計,以天子出巡會見諸侯為名,將韓信騙到雲夢澤,削去其兵權,降為淮陰侯。”

大喬和陳嫣一樣也是出生世家,隻不過二者所通之學各有不同。陳嫣在文學上有所造詣,而大喬反倒是史學經典極其感興趣。

“不錯,我擔心此去許昌,就如同韓信去雲夢,銷兵奪權身死當場。”

大喬聞言滿是驚愕,片刻才緩過神,小聲問道:“可,那不是夫君的叔父嘛,難道叔父還信不過自己的侄子?”

曹安民冷笑一聲道:“自古君王皆怕臣子功高蓋主,雖然我們是叔侄,但他是君,我是臣,這個關係是改變不了的。父子尤會自相殘殺,更不要說叔侄了。”

“難道曹公會下殺手?如果是這樣,夫君還是不去為好。”

曹安民搖搖頭,這也是他這些時日所憂愁的。

去許昌,一切的身家性命就全部交到了別人手中,生死也皆在別人的一息之間。若不去,倒還有一線生機。

二人沉默片刻,還是大喬打破了僵局。

“其實夫君也無需如此悲觀。雖然我對叔父了解不多,但也曾聞他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徐州一戰伏屍百萬,血流成河。可就算如此,卻也未曾聽人說他誅殺過一個功臣。夫君為曹公保住了淮南基業,並且擴充百萬軍民,對大業對社稷都是卓越功勳。縱使他對夫君有所懷疑,也斷然不會加害你。”

曹安民聞言心中也打消了魚死網破的念頭,基本認同大喬所講。想那陳宮因不滿曹操殘暴不仁,先是引呂布入兗州斷曹後路,後有輔佐呂布和曹操處處做對。縱使如此,徐州城破,陳宮被曹操生擒時,曹操也不忍心殺之。

自己先是在宛城救了曹昂,掩護曹操安全離去。又在汝南大敗紀靈,徹底摧毀袁術的根基。如今更是替他開疆擴土,保境安民,如果殺自己,豈不是寒了天下能人義士之心。

看著眼前的大喬微微一笑:“若不是你,恐怕我一時間還參不透其中的關鍵。”

大喬搖搖頭:“這一切都是夫君你自己的功勞,和妾身又有何關係。老鴨湯還有,夫君要不要再來一碗?”

心中煩惱散去,曹安民這才感覺腹中饑惡,食欲大開。遂讓大喬順便準備一點宵夜,以此來告慰自己的五髒廟。

第二天大早,曹安民便讓手下將姚廣孝等人全部請來議事。

匆忙召集必有要事,眾人不敢耽誤,放下手中的公務,趕到書房,靜等曹安民發話。

“曹公來書信,開春四月,再伐張繡,讓我調兵隨行一同出軍。”

眾人聞言臉色皆有不同。

王彥章等一幹武將的臉上毫不變色,在他們看來,曹安民雖為主公,但也是曹氏一族的戰將。曹公調兵,乃是合情合理。

徐光啟和包拯這兩位內政大才的臉上雖然有些擔憂,畢竟打仗就要消耗民力財力,但對財大氣粗的九江來說,這種擔憂也是一時。

唯獨姚廣孝有些驚慌失措,渾身冷汗直冒,端著茶杯的手也在微微顫抖。

當初自己給曹安民獻上的三策,曹安民表麵說的是下策,但其實心中更喜歡中策。

一路走來,他們也確實是按照中策之計步步為營,不斷壯大。但隨著他們擊敗江東荊州之後,一切的情況在發生改變,羽翼漸豐,功高蓋主。姚廣孝看在眼裏,心中也不禁擔憂。

沒想到這一天終於到來。

表麵上的隨軍出征,但其實是防範未然,將曹安民捆綁在自己的身邊,防止他繼續做大。

如此下去,曹安民這些日子的努力恐怕真的就付之東流,成為他人的嫁衣。

“主公欲調動多少兵馬?”姚廣孝一雙眼睛直勾勾的看著曹安民。

曹操在文書上並沒有說明要他調動多少兵馬。

三千五千亦可,三萬五萬也不多。

“中原交戰多為步騎,水軍一概留守九江。此番出征,隻帶八千軍即可。”

“八千?是不是有點少?”姚廣孝試探性的多問一句。

曹安民看著眼前這位自己手下的第一謀臣,心知對方估計已經看透此信內涵,淡淡一笑道:“我軍為策應,隻需跟隨主力大軍即可,兵馬太多反倒累贅,八千軍足以。王彥章、黃忠、李逵、周倉四將隨行,姚先生為謀士,張機先生隨軍,其餘文武聽從徐先生和包先生的號令,鎮守九江各處,以防江東和荊州來犯,不得有誤。”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