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文藝複興運動
“文藝複興”從其詞義看,是指古典文化即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複活或複興。但文藝複興絕非純粹的複古,其本質是麵向未來而不是麵向過去的。文藝複興是一場反叛中世紀精神權威和舊價值觀念、開創新時代思想文化傳統的運動,反叛在開始時需要有不同於中世紀的精神權威和價值觀念的支持,而創造新文化也必須有一個起步點。所有這些,人們從古典文化中找到了。古典文化對當時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至於這個時代被後人冠之以“文藝複興”之名。
—、文藝複興的性質
文藝複興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化運動,並非一場驟起的疾風暴雨,其結束也不是突然的,因為它所體現的豐富的新思想因素被思想界以不同的方式、於不同的方麵、在不同的時間繼承和發揚。因此,很難對其起始和終結劃定一個確切的時限,但大致說來,從時間上看,文藝複興的中心時期是14世紀中至16世紀末。在意大利,從13世紀末就已可見它的端倪,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其尾聲則一直延續至17世紀初。從影響上看,文藝複興對歐洲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標誌著歐洲近代社會的開端,是歐洲社會力圖衝破封建束縛的第一個重要曆史進程。
文藝複興的成就是多方麵的,包括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宗教、法律、教育等,並非僅是“文藝”的複興;其成就並非僅表現在文化方麵,在政治經濟等層麵也有豐富的表現,文藝複興時期的社會是一個雖與中世紀相聯係但卻與中世紀相當不同的新社會;文藝複興並非僅是“複興”,而是含有大量的創新成分,不少成就雖以古典文化為基礎,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些成就則是古典文化中所不具有的,“雖然許多新成就的基礎是古典文化,但是它們很快地超越了希臘、羅馬影響的範疇。事實上,繪畫,科學,政治學和宗教方麵的許多成就和古典遺產關係並不大”[1]。
人們常常將文藝複興與中世紀徹底對立起來,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而文藝複興則一片光明,似乎二者之間有一條鴻溝,有一個斷層,文藝複興是突如其來的東西。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實際上,文藝複興與中世紀社會有著發展上的明顯的連續性,文藝複興肇始於中世紀後期歐洲社會所發生的種種變革,“中世紀後期和文藝複興的文明比一般人們所認為的有更多的共同點”[2]。中世紀後期,由於貿易與手工業的發展以及與民族國家的發展相伴的君主權力的加強,歐洲的封建製度漸趨解體,作為封建農業製度的采邑製日漸衰落,封建貴族的勢力被大大削弱;而作為封建軍事製度的騎士製度由於火槍的運用和雇傭軍隊製度的建立也日益成為曆史的陳跡。在宗教領域,中世紀後期也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樂觀主義和對世俗事務的興趣逐漸取代了中世紀早期傾向悲觀主義和來世的思想;宗教中的人性化色彩不斷加重,神職人員的苦行主義遭到反對,聖母瑪利亞被作為現世美麗慈祥的母親形象而受到崇拜;中世紀後期的基督教神學——經院哲學力圖使理性與信仰協調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著理性的精神,而唯名論對經驗的重視和對懷疑精神的推崇更為文藝複興後期科學的進步奠定了基礎。[3]在文化教育領域,教育的發展尤其是中世紀大學的產生給中世紀後期的文化和學術帶來了活力;中世紀後期文學中尤其是民族語言文學和市民文學中充溢著異教精神和世俗色彩,現世生活受到歌頌,而神職人員則總是被作為嘲笑的對象而出現;即便是中世紀後期的建築和音樂也表現出新的精神內涵;哥特式建築取代了羅馬式建築,其建築風格和裝飾更強調世俗意識,強調人對自身、對自然的熱愛,而音樂更強調個人的創作而不是對傳統曲調的繼承,人對自身的能力更加自信。這種種社會變化為文藝複興運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4]
社會發展尤其文化發展上的連續性也決定了教育上的連續性。文藝複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都是中世紀教育的產物,中世紀後期大學與城市學校的興起以及世俗學科受到重視等已為文藝複興時代的教育做了鋪墊,“文藝複興從中世紀後期繼承了高度係統化、專門化了的一大批知識”,正是這一大批知識為文化的複興和創新開辟了道路,而且,這些知識“雖然經過許多變化和補充,它仍是文藝複興期間教育的主脈”[5]。
二、文藝複興文化的產生
文藝複興最先產生於意大利,這是與意大利特殊的社會文化條件密切相關的。意大利在中世紀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長期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城市共和國以及封建小邦,又受西歐大國如法國、西班牙的欺淩,內戰和外患連綿不斷。但意大利麵臨地中海,是西歐和東方貿易的樞紐,因此它的城市在歐洲最為發達,經濟上在一些城市中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政治上則形成了相當強大的城市國家。正是城市社會和城市生活孕育了文藝複興,促成了新文化的形成。西方學者彼得·伯克指出:“沒有城市,就沒有文藝複興。”[6]
富足的城市社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富裕的上層市民沉迷於世俗生活的享樂之中,剩餘資本使城市政府、經濟團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個人得以讚助學者、詩人和藝術家,使他們美化和豐富公共的和私人的生活,以博取和增加城市、商號和個人的社會聲望。在這種社會經濟條件之下,意大利城市中不僅形成了比較開放自由的文化氣氛,而且產生了歐洲中世紀以來最早的世俗知識分子階層,專門從事文化創造活動。這個階層的思想感情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但作為知識分子他們又有一定程度的獨特趣味和追求,因此往往能夠超出純粹對物質利益和實用價值的關心而集中精力於對知識文化的追求。生機勃勃的意大利城市社會生活與中世紀長期居支配地位的種種價值觀是相矛盾的。在這樣一個富裕、多變、更加講求實際的社會中,人們較之以往更加公開地、理直氣壯地追求塵世利益與世俗樂趣,這與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活躍的城市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種新事物和新興趣,也大大衝淡了人們對來世的關切。隨著事業上的成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人們的自信心也日益增加。與此相應,中世紀消極、保守、重傳統、宗教色彩很濃的精神生活方式開始為一種積極、自由、較重理性、帶有更強世俗性的精神生活方式所取代,一種新思想文化運動就在這種曆史背景下產生了。[7]
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遺產也是文藝複興發生於意大利的重要條件。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傳統,在中世紀時更多地保存在意大利,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使得意大利學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古代的手稿、遺物、遺跡並對之加以研究。意大利各城市長期同拜占庭、阿拉伯有著經濟和文化的聯係,這使得意大利人熟悉了更多的古希臘的文稿和其他文化遺存。意大利本土上有各占二分之一的圖書館分別屬於王公藏書室和教堂圖書館,其中的一大部分藏書是大量的希臘、羅馬的珍貴文獻。“古人曆史有許多是在意大利這塊土地上演出的:在羅馬,那裏的大廣場、競技場、公共浴室的廢墟遺址至今仍是當時羅馬顯赫威勢的無聲證人;在南方,有像敘拉古那樣的講希臘話的城市;在中部和南部鄉間,那裏的農民在耕田時還不斷地挖出古代的塑像、錢幣和碑石。”[8]意大利文藝複興正是以這種良好的文化遺產為基礎才首先形成的。
文藝複興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發掘和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熱潮緊密相關的。當然並非隻是到文藝複興時期人們才對古典文化感興趣,在中世紀時,古拉丁文作品並未被完全遺忘,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被基督教神學奉為“先哲”,因此可以說,當文藝複興發生時,人們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這種研究十分有限,對古人思想有不少曲解和誤解之處,而且主要是為了神學的需要。文藝複興時期對古典文化的興趣是在很不相同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其規模和取向大不一樣。在城市中生活、受到世俗教育,並想從封建的與教會的傳統中擺脫出來的意大利人已經具備更深刻地領會和欣賞古典作品的能力,而且他們也想從古典文化中找到一種比中世紀文化更合自己樂趣和人生態度的文化。這樣,發掘古典文化遺產在意大利蔚然成風,學者們深為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所吸引,以巨大的熱情投入搜尋、校訂、翻譯、研究和宣傳古代著作的工作,並努力模仿它們的風格進行寫作。王公、富豪乃至教皇也支持這類活動,他們在時代風尚的驅使之下,爭相雇請學者文人,搜尋羅馬古代手稿遺物,建立學園和圖書館,為這場運動推波助瀾。古典文化的複興產生了十分重要的曆史影響,它使人們直接接觸了古代的原始手稿,並發現了許多埋沒已久的作品,從而對古代非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好的認識。這有助於開闊人的視野,豐富人的頭腦,進而使人養成比較開放的態度,並使人慢慢學會用神學以外的觀點去看各種問題。[9]
西方學者阿倫·布洛克認為承認“文藝複興時期與中世紀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不意味著把連續性當作同一性”,因為“較早幾個世紀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與十四、十五世紀尤其在意大利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有著關鍵性的不同。中世紀能夠從古代經典中取其所需,正是因為他們與古代世界之間沒有分隔感。但是不論他們從古人那裏拿來了什麽,不管在藝術、神話、文學或者哲學方麵,他們都把拿來的東西融化在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同的基督教信仰體係之中,改變了這些東西的原來涵義使之適應這一體係,而沒有任何不合時代的感覺。隻有到了彼特拉克和十四、十五世紀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古人的世界才開始被看作是一種憑其自身價值而單獨存在的文明,不再是一個任人劫掠的貨棧。中世紀對古代世界的感覺是輕鬆隨便的熟悉的感覺,而文藝複興時期則第一次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待它,覺得它既遙遠生疏,又令人著迷。他們所努力的不是吸收它的某一個特點,而是把它當作一個自成一體的極其不同的世界,認為這個世界比他們自己的世界不知優越多少倍,因而佩服得五體投地”[10]。古代世界的重新發現不僅恢複了過去已被淹沒和歪曲的古典文化,而且這種重新發現成為新文化的生長點,為最後新文化超越古典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文藝複興新文化的傳播
北歐即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文藝複興在時間上大大滯後於意大利。直到16世紀初文藝複興才在北歐諸國紮根生長。為什麽在16世紀以前文藝複興不能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發生有效的影響呢?西方學者丹尼斯·哈伊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途徑是對社會結構予以分析。北歐國家皆為君主國,而在14世紀、15世紀的意大利,人文主義具有濃厚的共和政治色彩,對於以這樣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取向為基礎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新文化,北歐的君主們自然不會感興趣。到了15世紀末,意大利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1],為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文化革新在北歐的傳播掃平了道路,“意大利的革新要為北歐所理解的首要條件是這些革新必須適合於一個基本上是以君主和貴族為主體的社會。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個條件在十五世紀晚期的意大利出現了。文藝複興無論從文學還是藝術方麵講最早是從城市生活中產生的。這些城市的大部分都為各個小的家族所統治,後來這些家族統治演變成了帶有宮廷侍從和官僚機構的君主國,成為意大利的政治統治形式,這時意大利的社會同北歐的社會相比已無太大區別”[12]。這從政治上為文藝複興在北歐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在宗教方麵,15世紀末意大利學者對宗教問題的態度與14世紀時已大不相同,此時的態度更適合北歐的口味,更能與北歐的宗教熱誠相融合。這也是促成文藝複興文化於16世紀才在北歐生根的原因之一。
僅有意大利的條件還不夠,北歐對文藝複興新文化的接受還需以其自身的成熟的社會條件為基礎。
14世紀、15世紀的北歐已經有一些土生土長的新文化的萌芽。15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生產技術的改進,新航路的開辟以及和平在許多地區的恢複,北歐的工商業迅速發展起來,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蔓延並日趨活躍。經濟的發展促成了許多城市的繁榮,為新文化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新文化不僅適合城市市民和資產者的口味,也受到了君主貴族的歡迎。當時,政治、外交和宮廷生活都有了很大發展,新的風氣逐漸形成,上層統治階級對語言知識、修辭技能以及禮儀風度越來越感興趣,他們因而常常對新文化持讚成態度。英國的亨利八世、法國的弗朗西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等君主都積極致力於推廣文藝複興文化。意大利與北歐間的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北歐的文藝複興。早在15世紀中葉,意大利的學者已經來到英國、法國和德意誌等地區,傳授拉丁文和希臘文知識,介紹古典的和意大利人文主義的著述。這些活動引起了各國學者們對意大利文藝複興文化的興趣。不少北歐學者紛紛前往意大利求學,然後將新文化帶回本國,廣為傳播。15世紀下半葉,印刷術的應用為北歐傳播新文化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這樣,大約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意大利文藝複興的種子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紮下了根,與當時的新文化萌芽結合起來,形成了北歐的文藝複興運動,並進一步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