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古代埃及文明概述

埃及是文明古國,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社會實踐過程中,埃及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隨著奴隸製的逐漸形成,一部分人逐漸從勞動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這種腦體分離促進了埃及文化的發展,使古埃及在水利、天文、建築、醫藥、文學、藝術、數學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創造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農業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灌溉係統則直接關係到農業的豐歉和社會的繁榮,所以,古埃及的水利很發達。自遠古時代起,尼羅河流域的居民就借助簡單的鶴嘴鋤、土筐等工具修建堤壩,改造水路,在中王國時期就已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灌溉係統。他們不僅擔負了大片農田的灌溉,而且把大片的沙漠、沼澤改造成了良田,這顯示了古埃及人力求擺脫自然束縛,進而控製自然的偉大氣魄。

農業的發達促進了天文學的興盛。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古埃及人不僅注意到了日出日落的位置和季節性變化,而且根據月亮的盈虧和行星運行變化情況繪製了星座圖,製定了各種曆法,創造了時間概念,如“年”“季”“月”“日”“時”“30年”“十萬年”“永恒”等,而且還辨認出了一些星座,推動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

古埃及的建築,包括金字塔、神廟、宮殿住宅和陵寢墓地等,是古埃及人智慧和才能的結晶,特別是金字塔建築群,已成為燦爛的古埃及文化的象征,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

在古埃及的科學成就中,醫學特別引人注目。古埃及人因他們的醫學知識而享有盛譽,且對希臘、阿拉伯、敘利亞、波斯等歐洲和中東國家的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巫術、醫書;記錄了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和比較解剖學的觀察;進行了最早的外科學和製藥學實踐;還創造了豐富的解剖學和醫學詞匯;特別是他們製作的木乃伊,對於人類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更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埃及的文學也有著豐富的內容,它們是當時人們實際生活的反映。其主要形式包括祈禱文、自傳、神話、寓言、教諭、銘文、聖歌與讚美詩、亡靈書、抒情詩、世俗文學等,是我們了解古埃及情況的重要史料。

古埃及的藝術主要包括雕塑、繪畫、浮雕及工藝美術等。它是古埃及燦爛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今天賴以研究的主要實物遺產,它與古埃及的建築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令世界稱奇的宏大藝術博物館,顯示了古埃及人傑出的創作才能和非凡的想象力。

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為了解決土地測量、食物分配、建築設計等實際問題,數學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已掌握了一套實用的記數法,並能夠簡便、準確地進行算術計算。他們已能夠解決包含兩個未知數的問題,已具有了用分數表示不等差級數和等比級數的基本概念,而且熟悉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角錐體的基本性質,還可以計算它們的麵積,他們算出圓周率為3.16。

在輝煌燦爛的古埃及文明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字塔文明和古埃及文字。

一、金字塔文明

“金字塔”一詞英文為“pyramid”,源於希臘語“pyramis”,意即“糕餅”,這是因為希臘人眼中的金字塔形狀很像他們經常食用的糕餅。當初,古埃及的國王們並未采用“金字塔”一詞,他們分別把各自的金字塔稱為“斯赫福諾的光輝”“烏納斯(Unas)精美的居所”“屬於胡夫的陵墓”,等等。古埃及的國王們之所以采取金字塔這種樣式來修築自己的陵墓,而沒有采用其他的建築樣式,是因為古埃及人認為金字塔可使國王的亡靈進入天堂,正如金字塔銘文第267篇中所解釋的:“烏納斯(Unas)國王長眠在通向天堂的階梯上,他能由此邁步進入天堂。”[3]

作為埃及國王陵墓的金字塔,標誌著古埃及的數學、建築等方麵取得的傑出成就,突出地表現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才能,成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鮮明的象征。它還出現了所謂“金字塔時代”。從廣義而言,這一時期包括從古王國時代到中王國;從狹義而言,主要是指第四王朝時期,因為此時期金字塔的數量、規模、建造技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專家估計,現已查勘到的金字塔共有80多座。第一座金字塔是由被古埃及人奉為“普塔神之子”的伊姆荷太普建築師為國王左塞(Djoser)設計建造的陵墓,因其墓上建築是六級階梯形的平頂四麵錐體而被稱為“梯形金字塔”。此後古埃及國王紛紛仿效,代代相傳,構成了龐大的金字塔建築群。這些金字塔大都坐落於以首都孟菲斯為中心,從北部的阿布洛阿斯到南部美杜姆之間的狹小地域,因為古埃及人認為尼羅河東岸是太陽升起之地,是生命之源,而西岸則是太陽降落之所,是“極樂世界”,是超度亡靈的地方。

金字塔的建造跨越了十個朝代,即從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共經曆了四個時期,即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複興期。

形成期的金字塔主要由早期的馬斯塔巴(Mastaba)墓發展而來,其代表主要包括左塞國王的梯形金字塔、美杜姆金字塔、羅姆波道爾金字塔。這些金字塔的共同特點都是在馬斯塔巴墓的基礎上改建裝修而成,其設計思想直接影響到後來的金字塔建築,為真正金字塔的修建開拓了道路。

鼎盛期的代表是世界聞名的吉薩金字塔群,是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最高體現,以至於許多學者視其為古埃及科技與文明的百科全書,認為可從中窺得古代世界的曆史麵貌。[4]其中,胡夫(Khufu)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占地近5萬平方米,台基邊長為230米,高146.6米,用來建造金字塔的石塊達230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最重的達30噸,反映出古埃及人的超群智慧。毗鄰的是胡夫之子哈夫拉(Khafr)的金字塔,在其附近是世界聞名的斯芬克斯(即獅身人麵像),在當時被認為是冥府大門的守護神。鼎盛時期的金字塔建築因其博大深沉的獨特魅力而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首,足見古埃及人的匠心智慧所在。

衰落期的金字塔主要是為第五王朝、第六王朝的國王們建造的。此時的金字塔無論是建築材料還是建築水平,都今非昔比,不是墨守成規,就是粗製濫造。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第五王朝的烏納斯金字塔開始,出現了象形文字書寫的銘文,後世稱為“金字塔銘文”。

複興期的金字塔建築是從中王國的門圖荷太普二世(Mentouhotep Ⅱ)開始的,一直持續到新王國時期。這一時期的金字塔建築不僅比以前的金字塔規模小,而且多以碎石、泥磚為基本建築材料,所以易被自然力及人為因素破壞,到現在已存留不多。到了新王國的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時,金字塔建築便為石窟墓代替了。盡管學術界現在對於金字塔出現之謎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它作為埃及人智慧之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卻是毫無疑問的。它鮮明地體現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及其風格,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

二、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的文字記載保存了大量古埃及文化遺產,對於埃及社會的發展、世界文化的發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沒有古埃及文字就不會有古埃及的燦爛文化。

古埃及認為文字是由鷺頭人身的圖特(Thoth)神創造的,他司知識與魔法。在古埃及人看來,圖特創造的文字用圖畫表示神的啟示,是神的文字,因此,隻有神廟的祭司才能理解和有權使用。那爾邁調色板的發現證明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已形成象形文字體係,它是一種發展比較完備的文字。從整體來看,埃及象形文字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即指示符號)三部分組成。表意符號用圖形來表示一個特定的意思;表音符號從部分表意符號演變而來,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趨規範化,形成24個單輔音、大批雙輔音和3個輔音符號;限定符號就是在表音符號之外加上一個新的純屬表意的圖形符號,置於詞尾,以表明它屬於哪個事物範疇。這三種符號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組合起來,使象形文字成為音、形、義相結合的文字體係。

為了適應書寫和實際交往的需要,古埃及文字的形體經曆了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象形文字、祭司體文字、世俗體文字、科普特文字四個階段。

象形文字體係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構成體係的古埃及文字材料,其名稱“Hieroglyph”由希臘語“神聖”(hieros)和“雕刻”(glupho)組成,意即“神聖銘文”。它因最初多見於神廟和公共紀念碑的牆壁之上,且隻為極少數的神廟祭司通曉,因而被古埃及人稱為“神的文字”。這種文字在古埃及時代使用範圍極廣,不僅包括尼羅河下遊地區,而且延及古代努比亞的大部分地區、西部綠洲、西奈半島及古代近東地區,被廣泛地使用於宗教、商業、官方文件等許多方麵。

因象形文字字體複雜,書寫緩慢,難於掌握,所以古埃及的書吏將其符號外形加以簡化,創造了祭司體文字,因其主要為埃及祭司們專用於書寫宗教文字,故被稱為“神秘文字”。後廣泛應用於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公文、信件、賬目、圖書目錄、文書、文學、宗教文獻等,一直使用到新王國末期。大約公元前700年,它逐漸被世俗體文字取代。

世俗體文字是祭司體文字的草寫形式,最初被司法人員和政府官員用來書寫契約、法律和行政公文,後主要用於商業和日常生活的書寫記錄、文學作品、宗教文獻等。它已不具有圖畫特點,字體變得相當簡化,成為類似字母的符號,一直被使用到4世紀。

科普特文字是因受希臘語影響而發生了變化的埃及文字,一般被稱作新埃及語,包括24個希臘字母和7個作為補充字母的世俗體文字,是當時民間通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