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論學製

誇美紐斯承襲了昆體良的觀點,對學校教育推崇備至,認為諸種教育形式中,學校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學校的產生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此外,他還從17世紀日益發達的社會分工得到啟示,指出:一個做家長的人為了維持家庭生活,沒有時間獨自操辦一切,而必須利用各種工匠的勞動成果;同樣,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父母往往既沒有時間,也缺乏能力,因此,應充分利用以教育青少年為己任的教師及學校。誇美紐斯還指出:即使做父母的人有時間、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兒童最好還是進學校,一同在大的班級裏受到教導。因為通過榜樣和彼此激勵、競爭、刺激,可以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他說:“駿馬有敵手要賽過或有先導馬可追隨的時候,才是它跑得最快的時候”[75];對兒童來說也一樣,“用榜樣總比用訓條容易領導、容易管束”[76]。

誇美紐斯雖然肯定了學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但他嚴厲批評了當時學校普遍存在的管理、結構、教學等方麵的不合理、效率差等弊病,有時甚至發出了現實學校是兒童“才智的屠宰場”之類的憤激之言;還聲稱“在此以前沒有一所完善的學校”。[77]為了改革舊學校,使之真正發揮積極的效能,誇美紐斯提出係統的學製及學校改革構想。

一、《大教學論》中提出的四級教育學製

誇美紐斯依據自然適應性原則及泛智與民主的思想,在《大教學論》中提出了一個統一的單軌學製,共24年,從出生直至成年。其間又分為嬰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個發展階段,各為六年,與之相應的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四級學製。誇美紐斯認為,每一個發展階段及相應教育機構都有自己專門的教育任務,同時,它們之間又存在著聯係,每前一個階段都是為後一個階段打基礎的,每後一個階段又是前一個階段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最終實現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一)母育學校

從兒童出生至6歲為第一階段。誇美紐斯認為,教育從兒童出生即開始,母親是兒童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他稱之為“母育學校”。他認為,這一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兒童奠定體力、智慧和道德發展的基礎。

(二)國語學校

當兒童滿6歲後,誇美紐斯主張他們應進入國語學校,接受初等教育,學習六年國語。誇美紐斯極力主張普及初等教育,聲稱要模仿“把光、暖與生氣給予整個的世界”的太陽,在每個城市及大小村莊都建立起國語學校,招收每一個兒童,不問其社會地位或性別,並且混合編班,讓所有兒童接受同樣的教育。他甚至認為:這種教育帶有義務性質。誇美紐斯說:“國語學校的目的與目標是應當把對青年人終生有用的事物教給一切6~12歲的青年。”[78]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以國語進行的讀、寫、算及音樂、宗教、通史、天文、地理、自然經濟學、政治學及技藝的學習訓練感覺器官、想象力及記憶力。

(三)拉丁語學校

當兒童結束了國語學校的學習,則可進入具有中等教育性質的拉丁語學校學習。這類學校分為六個年級,每年以一種學科為主,並以此學科作為該年級的名稱,分別為文法班、自然哲學班、數學班、倫理學班、辯證術班、修辭學班。這種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或為以後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做好準備。誇美紐斯主張拉丁語學校應設在每一個城市,並為所有誌向“在工場之上”,願意學習更多知識的人開放。

(四)大學

青年在將近18歲時,結束了拉丁語學校的學習,更高一級的機構是大學,設在每個王國或省。誇美紐斯認為,大學旨在培養牧師、律師、醫生、教師以及國家領導人,隻有極少數才智過人,且有良好德性的人才可在進一步的受教育中獲益。他建議舉行公開考試,以從拉丁語學校的畢業生中挑選適於進一步深造的青年。他指出:大學的“課程應該真正是普遍的,應有學習人類知識的每一部門的準備”[79]。與此同時,誇美紐斯還提出:大學還應是研究機構,通過提供“人類知識的每一分支”,供學生學習、研究之用。

誇美紐斯提議,以廣泛的長途旅行來結束大學生活。他根據切身體會,認為這種旅行對於常年側重於書本知識學習的青年獲得直接經驗,了解民情風俗,開闊眼界是大有裨益的。

在誇美紐斯的上述學製構想中,其傑出貢獻突出表現在他的單軌學製及體現在其中的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為一切人開放的主張。如果我們考慮到他是置身於等級及教派森嚴的17世紀,有關主張更屬難能可貴。誠如有的美國教育學者指出的:誇美紐斯所提出的學製,類似於美國的現行學製,而完全不同於後來在歐洲逐漸形成的雙軌製。[80]這是與他的力圖維護平民利益的民主主義思想分不開的。

如果我們單就誇美紐斯擬定的學製本身的科學性來做些分析,也可以發現它的很多優點:①此學製係統一改以前學校設置上的分散、孤立狀態,既分段又連貫,同時呈寶塔型,可滿足不同條件的人的不同教育要求。②小學階段由當時流行的兩三年延長為6年,其用意可能是為了提高麵向平民的普及義務教育質量(當時隻有初等教育可能義務化)。但加強初等基礎教育的要求顯然是合理及必要的,並在後世流行。③采取考試及甄別製度選拔中高等學校學生在西方亦屬一創舉。總之,誇氏的學製構想為近現代各國學校教育製度奠定了基礎,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孔多塞(M. J. A. N. Condorcet)教改方案及美國近代單軌學製等的提出或形成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二、《泛教論》中提出的七級終生教育製度

在20世紀30年代新發現的誇美紐斯的晚年著作《人類改進通論》7卷本之一的《泛教論》(Panpaedia)手稿中,誇美紐斯對上述學製做了進一步的發展,聲稱教育應從婦女妊娠乃至男女婚配開始,直至進入墳墓方告結束。基於這一認識,他將人的教育劃分為7個階段:①胎兒期,②幼兒期,③童年期,④少年期,⑤青年期,⑥成年期,⑦老年期,並為上述各階段規定了相應教育機構及教育任務。由於第二至第五階段與《大教學論》中的有關構想(前述的四級學製)大體相同,故此處僅討論第一、六、七3個階段。

(一)胎兒學校

誇美紐斯提出,與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胎兒期)相應,應設立胎兒學校。他對優生優育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甚至提出設立 “婚姻指導委員會”及“產前診所”來對準備結婚的青年男女及孕婦提供谘詢,以便養育健康的嬰兒。在《母育學校》中,他也討論過優生和胎教等問題。

(二)成人學校

與人生的第六個階段(成年期)相應,誇美紐斯主張設立 “成人學校”。他指出,認為成人應當放棄繼續接受教育訓練的觀點是愚蠢的。在人生的這一階段,不但不應拋棄書本,還應更廣泛地使用,隻是在方式上,成人以自我教育為主。他也依據泛智的原則為成人教育開列了內容廣泛的大綱和書目,涉及完善身心及認識世界兩大方麵。他認為,加強道德的及技術的學習可使一個人更好地從事其本職工作。此外他還談到理論聯係實際,按照人的天性選擇職業,在人們之間開展競爭以使人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以及如何享受生活樂趣等問題。

(三)老年學校

與人生的第七個階段(老年期)相應,誇美紐斯主張在有老人聚集的地方成立“老年學校”。他認為,老年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無所事事,而應繼續行動(學習工作),有時還可承擔某些重任。他還提出,老人應總結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曆,盡量過好這一段平靜而仍然積極的生活,並以安詳的態度對待死亡,以使人生有一個完滿的終結。

誇美紐斯在闡述上述人生階段及相應教育機構時還提出,與人生的前兩個階段相應的教育機構是“私立學校”;與第三至五個階段相應的是“公立學校”;與最後兩個階段相應的是“個體學校”。但不論哪類學校,他都要求國家、教會或社團向它們提供必要的書籍、教具及合格的教師。他極為強**師提供幫助的價值,主張挑選品格高尚、熱心勤勉、精明能幹的人來任教或提供谘詢。誇美紐斯聲稱他倡導這一教育體係的目的是改造人類,使所有的人都變為“真正理性的、真正道德的、真正虔誠的”,使人類社會成為開放的幸福的天堂。[81]

從上述粗略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誇美紐斯在其晚年已以高屋建瓴的恢宏氣勢提出了一個從優生(甚至早於今天所謂從 “搖籃”)到墳墓的終生教育體係。就其嚴謹完整而言,不僅前無古人,數百年間也無來者。我們不無理由認為,誇美紐斯是曆史上比較係統的終身教育思想的最早闡述者和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