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論學前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論述過學前兒童教育的人古已有之。例如,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古羅馬的昆體良,文藝複興時期的伊拉斯謨(D. Erasmus)、蒙田以及稍早於誇美紐斯的康帕內拉等人在此領域都有所建樹,留下不少金玉良言。但誇美紐斯的貢獻則遠遠超過了前人。
一、兒童觀及幼兒期教育的意義和任務
誇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以滿腔的熱情,把兒童比作 “上帝的種子”,比作比金銀珍寶還要珍貴的“無價之寶”,並警告那些欺侮兒童的人,要他們像尊敬上帝那樣去尊敬兒童。誇美紐斯還把兒童比作一麵鏡子,在它裏麵,人們“可以注視謙虛、有禮、親切、和諧以及其他基督徒的品德”[108]。誇美紐斯的兒童觀雖然尚未擺脫宗教思想的束縛,但畢竟已從根本上不同於中世紀的性惡論的兒童觀,表達了誇美紐斯的人文主義思想以及將實現新社會的理想寄托於新生一代的熱切願望。
誇美紐斯的幼兒教育思想是立足於深信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意義這一基礎之上的。他從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出發,把兒童比作種子、嫩芽等,聲稱:“任何人在幼年時代播下什麽樣的種子,那他老年就要收獲那樣的果實。”[109]為此,誇美紐斯呼籲父母們都要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他還指出:人比其他動物更高貴,對人不能像對待動物那樣,隻需注意身體的養護和外表的裝飾,要更注意靈魂的塑造;要以教育去滋補、撫愛和照管其心智,施以全麵的訓練。
前麵已提及,誇美紐斯依據兒童年齡特征,在《大教學論》中構築了一個四級單軌學製,其中第一級從出生到6歲,兒童可進入母育學校。在誇美紐斯看來,每一個家庭都可成為一所學校,孩子的母親便是主要教師。從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角度,考慮學前階段教育的重大任務,誇美紐斯認為母育學校乃是前後銜接而統一學製係統的第一階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階段。他把為兒童奠定體力、道德和智慧發展的基礎,作為人生第一個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
二、學前教育的內容
(一)體育和保健
誇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引用一位作家關於“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的忠告,提醒父母們首先應注意的重要事情是保持其子女的健康,宜從胎兒時期就加以注意。他強調孕婦的心理狀態對於胎兒的影響。指出如果孕婦不注意控製自己的感情,經常處於突然的恐懼、過度的憤怒或怨恨與感傷一類不良的情緒狀況,就可能生育一個怯弱的、易動感情的和沮喪的嬰兒,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死胎。誇美紐斯還非常重視鍛煉和娛樂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主張不要讓兒童習慣於用藥,要使他們生活有規律並保持愉快的心情。他引用過幾句格言:“一種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精神快樂是人的生命的泉源。”[110]
(二)德育
誇美紐斯十分重視幼兒的道德教育,因為兒童生下來不是要做一頭小牛或一匹小驢,而是要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他強調必須在幼年生活中的頭幾年,就奠定他們的每種良好德行的基礎;猶如箴言所說的:“成年時還未受過管理的,到老年就會沒有德行。”兒女幼年未受到管教,以後就會使父母蒙羞。[111]
在道德教育的內容方麵,誇美紐斯強調要讓兒童學習有關德行的初步知識,包括:節製、整潔、禮節、尊敬長輩、誠實、不損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愛勞動。在上述一係列品質中,誇美紐斯特別重視節儉和勤勞等良好品質的培養。他認為節製和儉樸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礎,是其他一切良好品德的根本。誇美紐斯鄙視懶惰,稱之為“撒旦的蒲團”,認為當一個人閑散、無所事事時,就會想入非非,進而有不道德的行為。因此,一個有見地的兒童教育者的主要任務之一就在於不讓任何人懶惰,甚至從兒童的幼年時起,就要用各種方法訓練他勤勉地從事各項勞動。
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3種:訓斥、榜樣和練習。其中練習尤為重要,宜多運用。例如,在吃飯、穿衣服和玩玩具的過程中練習整潔;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練習助人為樂;在與人們的日常交往中練習禮貌等。
誇美紐斯在倡導溫和的紀律及積極的方法的同時,對中世紀以來家庭教育實踐中廣泛采用的體罰持反對態度,主張在萬不得已時才使用鞭笞。
(三)智育
誇美紐斯幼兒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智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次為6歲以下兒童的智育提出了一個廣泛而詳細的教學大綱。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誇美紐斯認為這一時期智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幼兒的外部感覺、觀察力及獲得各類知識,同時發展語言、思維,為他們以後在初等學校裏的係統學習做好準備。
誇美紐斯為母育學校製訂的智育計劃包括:自然、光學、天文學、地理學、年代學、曆史學、家務、政治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學、音樂、語言等學科。他強調,“應當把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當具備的一切知識的種子播植到兒童身上”[112]。誇美紐斯相信,通過這種啟蒙性質的教育,就可以為兒童奠定各門科學知識的最初步的基礎。
例如,在物理學方麵,應該知道什麽是火、空氣和土,並且學會說出雨、雪、冰、鉛、鐵等名稱;在天文學方麵,應當辨別日、月、星;在地理學方麵應當認識他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鄉村、城市、要塞或城堡。此外,他還應當知道什麽是時、日、周、月、年,什麽是春、夏等。誇美紐斯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給予高度重視,力圖使兒童在獲得有關知識的“種子”的同時,教會他們辨別和稱呼那些東西,亦即發展語言。
誇美紐斯要求以易於理解的形式,使兒童認識曆史、經濟和政治的初步原理。具體做法是:要兒童記住昨天、今天、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知道誰是自己家庭的成員,誰不是;具有關於各種政府官員(如市長和法官)的概念等。學習社會知識時,誇美紐斯也力求教會兒童能知、能言、能行。
誇美紐斯重視訓練兒童的“體外感覺”及分辨外界事物的能力。其中,尤為重視視覺的培養。誇美紐斯接受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唯物主義感覺論的影響,認為感覺是知識的主要源泉,所以為發展兒童的視覺,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提出了相當細致的意見。例如,他建議在兒童2~3歲時,即向他們顯示塗過顏色的東西,及看天空、樹木、花朵和河流等。4歲後,為擴大兒童的視野,可帶他們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動植物,或欣賞書中的圖畫。誇美紐斯認為,通過不斷擴展範圍的觀察,兒童的視覺和觀察力有了發展,也就會獲得關於天文、地理和自然等方麵的初步知識了。發展外感覺能力時,他強調要循序漸進。
三、學前兒童的遊戲及玩具
在誇美紐斯的教育體係中,遊戲得到很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在母育學校時期對兒童進行全麵教育的手段。
誇美紐斯從幼兒的年齡特征出發,強調多給幼兒活動的機會。他認為,兒童天性好動,他們血氣旺盛,不許他們靜止,所以,對兒童不應加以限製,而應讓他們常常有事可做,像螞蟻一樣不停地忙碌。他甚至規定了這樣一條原則:凡是兒童喜歡玩的東西,隻要對兒童沒有什麽損害,那麽就應該讓他們通過玩而得到滿足,而不應加以阻止。因為兒童不活動比起不得閑,對身心兩方麵的損害更多。[113]誇美紐斯認為,給兒童以活動的自由有3大好處:一是可鍛煉身體,增進健康;二是可運用和磨煉思想;三是可練習四肢五官,使之趨於靈活。
至於活動的方式,誇美紐斯認為遊戲乃是最適合於幼兒的。他指出:遊戲的時候,兒童的精神專注於某種事物,自然本身在激發他們去做事情。用這種手段,兒童就可以受到一種積極生活的鍛煉而沒有任何困難。但這並不是說兒童的父母可以讓兒童自由玩耍,自己卻袖手旁觀;他們應積極行動起來,幫助和指導兒童遊戲,甚至直接參加遊戲,就像當年雅典的一位最高執政官施米斯塔克萊斯(Themistocles)以蘆葦當馬和兒子共騎的那樣。
誇美紐斯對玩具也提出了詳細意見。他認為真的工具常會給孩子帶來危險,所以必須找些可取代的玩具,例如,小的鐵刀、木劍、鋤頭、小車、滑板、踏車、建築物等。兒童也可以用自己所喜歡的泥土、木片、木塊或石頭搭起小房子,這樣顯示他們建造房屋的一種初步建築術。誇美紐斯還提議要為兒童的眼、耳及其他感官提供一些小的作業,認為這些作業對增強他們的身心力量將是大有裨益的。
從上述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到誇美紐斯提出了涉及遊戲教育意義的一些重要問題:遊戲是符合兒童天性的能量的散發;遊戲是組織愉快的幸福童年的手段,是兒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伴侶;遊戲是兒童的一切力量和才能所借以發展的重要的智力活動,是擴大和豐富兒童觀念的有力手段;遊戲是生活的預備以及成年人領導或參與遊戲的必要性等。誇美紐斯的這些思想在兒童遊戲理論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學前兒童的勞動教育和語言發展
誇美紐斯鄙視懶惰,視之為“撒旦的蒲團”,主張從小培養兒童的勞動習慣,讓他們逐年獲得勞動技能。例如,在兒童出生後的前3年,應當學會倒水,把東西從一處移到另一處;學會卷起、 展開、折彎、弄直、戳穿等。在兒童4~6歲時,應當從事手工勞動,包括各種建造活動。為了發展手的技能,誇美紐斯主張利用幼兒易懂的圖畫和習字,用粉筆或炭黑教他們畫直線、鉤彎、十字、圓圈,並建議這些課業用遊戲形式進行。他認為幼兒習慣於拿粉筆寫字母,以後可減輕小學教師的氣力。
為了發展兒童的語言,誇美紐斯認為首先必須教會他們清楚準確地發出字母、音節和全字的聲音,然後說出他們在家中所見的以及作業用的一切東西的名稱。誇美紐斯也建議采用遊戲的方式來發展語言。母育學校除了培養兒童正確地使用本族語說話的技能外,還應奠定思維發展的基礎。他認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已表現出這方麵的萌芽。
五、學前兒童的集體教育
誇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也強調了幼兒集體教育的必要性。他認為同齡兒童在態度和思維方麵的進步是相同的,他們能比成人對兒童的教育更有效地相互促進智力的發展。因為某個兒童的發現對於其他兒童來說,不會是太高的;在他們中間,既沒有某個兒童對其他兒童施加控製,也沒有強製,更沒有恐怖,相反,有的是情感、公正以及對所發生問題的自由討論。所有這一切,都是成人對待兒童時易掉以輕心之處。由於同齡兒童可能比其他任何人更宜於提高夥伴的才能,所以每天都應讓他們聚集在一起追逐嬉戲。與此同時要教育他們分辨善惡,防止同壞人交往。
在誇美紐斯晚年的作品《泛教論》中,他的學前兒童集體教育的思想開始發展為提倡建立以4~6歲幼兒為對象的“母親督導的班,第一個共同和積極的教學班”。這是“一種特殊的半社會學校”,是為鄰近的孩子們而開設的。在那裏,孩子們在各家母親們的照管下,相互交往、共同遊戲、唱歌、數數兒,培養良好的習慣和信仰;在尚未進行讀寫的時候,鍛煉情感和記憶。[114]誇美紐斯的這一構想為約一個半世紀後問世的幼兒社會教育機構提供了思想資料。[115]
六、學前教育與初等教育的銜接
誇美紐斯還詳細論述了兒童應在何時入小學以及入學前應做些什麽準備的問題。他認為,兒童6歲前入學是不合適的。一方麵,稚齡兒童需要更多的監護和照顧,這遠非一位教育許多兒童的小學教師力所能及;另一方麵,五六歲前的幼兒,頭腦還是不凝固的,故對於該年齡的兒童來說,使其在遊戲中自然地、不自覺地感知事物也就足矣。但是,
6歲以後的兒童,若非把他們立即送入學校受較高一級的教育,他們將會始終如一地變為有害無利的懶散,而最終將變得像一匹野驢駒。另外,還會有令人更擔心的事發生,就是從那不注意的懶散中沾染惡習,這會像一種毒草一樣,以後是很難連根拔掉的。[116]
考慮到兒童的發展存在差異,誇美紐斯提議,任何人一旦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兒童,他就應該去請教教師或學校的督學。判斷一個兒童是否適宜進入公共學校的標誌有3點:①該兒童是否真正獲得在母育學校所應學會的東西;②他對問題是否有注意和辨別、判斷的能力;③他是否有進一步學習的要求或願望。
誇美紐斯指出,父母沒有準備就將其子女送往學校是不智之舉,教師將會為這樣的孩子所困擾。更為糟糕的是一些父母所做的錯誤準備。這些父母用對教師和學校的恐懼驚嚇、刺激兒童,其結果使兒童沮喪,對學校和教師持有更加憎惡和奴隸般恐懼的情緒。他指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第一,在兒童接近入學的時候,父母、家庭教師和監護人應當以快樂的心情盡力鼓舞兒童,好像節日和收獲葡萄季節快到時那樣;要告訴兒童入學獲得學問是何等美好的事情。第二,應當努力激發兒童對於未來教師的信心和愛戴。
七、父母教育指導書和兒童教材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第二十八章中,專門討論了幼兒父母教育指導書和兒童讀物的問題。他認為,要想幫助父母和保姆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必須考慮為他們編寫一部手冊。手冊應包括以下內容:①父母及保姆的教育責任;②兒童所應當學習的各種科目的教導大綱;③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出教導每一種科目的最合適的時間和灌輸它們所應當采用的最佳言語和姿態。誇美紐斯的上述思想在其幼教專著《母育學校》裏得到了詳盡闡述。
誇美紐斯還認為,應當為兒童編寫一本可直接供其觀賞的圖畫書。他已意識到,在幼兒階段,教育的主要媒介應當是感官的知覺,而視覺又是感覺裏麵最主要的一種,所以應把各門學問中最重要的事物以圖像形式輸送給兒童,包括物理學、光學、天文學、幾何學等知識。這本書還應當畫出高山、低穀、樹木、鳥、魚、馬、牛、羊和各種年齡、高度的人們等。總之,圖畫書中的內容正好和 《母育學校》中提出的教學大綱相對應,可以配套使用。
誇美紐斯也重視兒童語言的發展。他提出每張圖畫的上端應寫出它所代表的物體的名稱,如“屋”“牛”“狗”“樹”等。誇美紐斯認為,這種圖畫書有3個用處:①幫助事物在兒童心理上留下一個印象;②使孩子們形成一種觀念,認為從書本上麵可以得到快樂;③幫助兒童學習閱讀,掌握語言文字。[117]
綜上所述,誇美紐斯對學前教育的貢獻主要表現為:詳細論述了幼兒期教育的意義;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條件下學前教育的完整體係,規定了它的目的、內容和基本方法”[118];在曆史上第一次把學前教育納入其充滿民主色彩的單軌學製;撰寫了曆史上第一部幼兒教育專著《母育學校》,以及與其配套的亦可堪稱曆史第一的看圖識字課本《世界圖解》。
誇美紐斯的幼兒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不僅在他之前,甚至在他之後的近200年中,沒有一個人對學前教育做過當時條件下所允許的係統研究,更沒有人寫過全麵論述學前教育的專著。近代著名幼兒教育家福祿培爾(F. Frobel)、蒙台梭利在創立自己的理論時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有人甚至認為:“福祿培爾學說的每一個重要細節差不多都是建立在那位摩拉維亞主教(即誇美紐斯)所奠定的基礎之上。”[119]
《世界圖解》是誇美紐斯所編眾多教材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自該書於1658年正式出版後,被迅速譯成歐洲各國的文字,流行達200多年之久,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幼兒。歌德在其自傳裏稱此書為他童年時代兒童們“唯一的一本書”[120]。誇美紐斯所提出的要求適應幼兒的認識特點為他們編繪圖畫教材的觀點及《世界圖解》的成功範例也為後人所接受和仿效。如18世紀德國泛愛主義教育家巴澤多(J. B. Basedow)仿效誇美紐斯的原則編寫了一本《童蒙讀本》,被人們稱作“18世紀德國的《世界圖解》”[121]。當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了誇美紐斯有關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如皮亞傑和維果斯基(Л. C. Выготский)都把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語言占主導地位的直觀思維期,看作向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看作表象思維的時期。因此對幼兒來說,直觀教材具有豐富詞匯、增強表達力、活躍形象思維,進而有利於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之功效。今天,兒童看圖識字的出版物已普及到千家萬戶,追本溯源,它們實濫觴於《世界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