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洛克的生平活動及理論工作的成就

在16世紀後半期至17世紀前半期的英國,教育問題如同宗教和政治問題一樣,在社會上被熱烈而持久地討論和爭論。在教育改革的爭論中,新觀念和新思想通過傳單和小冊子等工具,迅速在英格蘭傳播。所有改革家都把社會有用性和貼切性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標,希望教育能更好地為實際生活需要服務,更少一點學究氣和形式主義。從17世紀中期開始,貴族和紳士的教育與訓練受到廣泛的注意,家庭教師和學園的教育成為適應紳士的特定教育需求的教育形式。洛克的教育主張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生平活動和著作

洛克是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精神的忠實表達者,他的理論著作的大部分是這個革命以後的幾年內問世的。總的來說,它們表述了洛克所處時代的最合宜的觀念,亦即那些即將成為主導的觀念。羅素認為:“洛克是哲學家裏麵最幸運的人。他本國的政權落入了和他抱同樣政見的人的掌握,恰在這時候他完成了自己的理論著作。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麵,他主張的意見在這以後許多年間是最有魄力威望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們所奉從的。”[10]

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出生於英國西南部索美特郡一個叫靈頓的小鎮。其父是一位清教徒、小地主和鄉村律師,曾參加國會一方作過戰。1646年,洛克進倫敦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1652年,他到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主要學習哲學和政治學。在此期間,洛克受到笛卡兒思想的深刻影響。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對哲學和實驗科學都有濃厚興趣。1666年,洛克結識了輝格黨領袖庫柏勳爵(Anthony Ashley Cooper,1672年起稱莎夫茨伯利伯爵),並在以後多年擔任伯爵的私人醫生、家庭教師和秘書。1668年,洛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與波義耳和牛頓交往甚密,並長期堅持醫學實驗,終於在1674年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682 年,莎夫茨伯利伯爵因反對約克公爵(詹姆士二世,JamesⅡ)繼承王位的活動敗露而逃亡荷蘭,洛克也因此被迫去荷蘭避難,直至1689 年2月才回到英國。在革命成功的鼓舞下,他在此後相繼發表了許多重要著作:《政府論》《人類理解論》《論宗教寬容》和《教育漫話》(1693)。在洛克逝世兩年之後,出版了他的《理解能力指導散論》。此外,反映洛克教育思想的作品還有《漫談紳士的閱讀與學習》和《自然哲學要素》等。

1700年退休後,洛克隱居於阿茲。1704年10月28日去世,享年73歲。

洛克理論的基本特征是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他是西方近代初期的自由主義或早期古典自由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初期的自由主義產生於英國和荷蘭。自由主義學說在英國革命期間首次被明確地提出來並得到貫徹。它具有一些主要特征:維護宗教寬容、 尊重人身安全和財產權、限製世襲主義。在教育方麵,則認為人生而平等,人們以後的不平等是環境的產物,因此十分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洛克通過自己的理論著述活動最早詳盡地表達了上述自由主義主張,在當時有助於增加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它想使政治上及神學上的鬥爭有一個了結,以便為像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萬有引力說與血液循環的發現等這類激奮人心的企業和科學事業解放出精力。”[11]

二、理論工作的成就

(一)以唯物主義經驗論為主體的認識論

以認識論為主題是洛克哲學的重要特征。他明確地提出,他的哲學的目的在於研究人類知識的起源、可靠性和範圍。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賦觀念論,係統考察了人的認識能力,詳盡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的唯物經驗主義的理論體係。

1.對“天賦觀念論”的批判

在洛克所處的時代,“天賦觀念論”十分流行,這是一種阻礙科學發展和維護封建製度及其意識形態的理論,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頭腦。洛克稱自己是為科學的發展清除障礙的“小工”,力圖繼培根之後,進一步掃除橫在知識之路上的垃圾。哲學史上一般都對他發起的這場論戰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當時的天賦觀念論雖有不同的學派和各種理論形式(如古代柏拉圖和中世紀經院派以來的傳統的天賦理論;笛卡兒及其唯心主義信徒的天賦觀念論;英國傳統的宗教思想和道德思想;劍橋柏拉圖學派的天賦理論)[12],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大致都把某些觀念和原則的普遍必然性和對它們的大致同意作為天賦性的證明。洛克就以所謂“普遍同意”論作為突破口,舉出大量事例來證明“一切人類並沒有公共承認的原則”。他又駁斥了所謂 “理性發現”論,認為人們並非一開始運用理性就能知道和同意所謂天賦原則的。初生的嬰兒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人們的觀念最初都起源於特殊的感覺。兒童必須經過長期教育才能逐漸懂得一些抽象命題的意義。洛克還進一步指出“天賦觀念”論在認識實踐上的危害,認為會使學者盲從權威,放棄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從而堵塞了認識發展的道路。

2.對唯物主義經驗論原則的詳盡論證

洛克繼霍布斯和伽桑狄之後對天賦觀念論進行更為深刻的批判,並在此基礎上詳盡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關於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的原則,論證了普遍原則和抽象觀念起源於經驗的原則,使經驗主義的認識理論發展成為一個體係、一門科學,在認識論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首先,洛克提出關於心靈開始是“白板”的假定,並認為心靈後來掌握的知識和觀念都來自經驗。經驗的形成有兩個來源:感覺和反省。前者來自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覺本身,後者則是人的心靈對自己內心作用的感覺,它的對象是我們自身內部的心理活動。

其次,洛克又提出了關於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的學說。前者是指通過感覺人們所獲得的諸如紅與黃、軟與硬、甜與苦等,它們是認識的基礎和材料;後者則是對前者進行概括,使之上升為 “抽象觀念”。

再次,洛克提出了兩種性質的學說,研究了對外界可感知對象所具有的特性。依據那個時代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所主張的“物質微粒學說”,他認為外界可被感知的物體具有兩類性質:“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前者指廣延、形式、運動、靜止和數目等,後者則指當物體的“微細部分作用於人的感官”,人所產生顏色、聲音和滋味等方麵的觀念時,物體所具有的各種有關“能力”。由前者就產生了“第一性質的觀念”,由後者則產生了“第二性質的觀念”。

最後,洛克論證了知識的等級、確定性和範圍。根據知識的不同來源和不同的確定性程度,可把知識劃分為幾個等級:直覺的、解證的和感覺的知識。

綜上所述,洛克詳盡地論證了基於感覺經驗之上的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他的經驗主義從總體上說是唯物主義,但是他的認識學說具有明顯的二元論傾向,主要表現在“二重經驗”說。洛克把感覺和反省,即把外界的物質的東西和自己的心理活動看作人的知識和觀念的兩個來源,並認為反省經驗與外物完全無關。

(二)自由主義政治學說

洛克的政治思想是為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製國家辯護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洛克是1688年英國封建貴族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妥協的產兒。他的主要政治著作是《政府論》。“事實上,洛克的這兩篇論文擔負了對17世紀英國革命期間代表各階級、各階層的各派政治思想進行清理和總結而使它們‘歸於一’的任務。”[13]

和霍布斯一樣,洛克也是以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來解釋國家權力的起源、性質和作用的。但他沒有像霍布斯那樣把自然狀態描繪成一個弱肉強食的不安定狀態,而是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自然法即人類理性教導著全人類,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這些基本權利。通過契約所建立的政府正是財產權的保護者。洛克要求施以法治,而極力反對君主專製製度。為了有效地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實現法治的原則,洛克提出了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三權分立的學說;為防止出現政府專製的問題,洛克又提出了政府解體和革命的思想,認為人民有權運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政府。

洛克的政治學說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將文藝複興以來,特別是英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政治家所提出的理論和思想原則加以總結和運用,根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需要,做出了明確係統的論述和發揮。”[14]他第一次使社會契約論成為完整的、資產階級的理論;他所論證的“天賦人權” 原則成為其後一切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有力武器;他所確立的公民享有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經過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等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成了資產階級法律的原則;他的分權理論的提出,第一次為資產階級用民主形式組織國家提供了理論論證,並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製度的一項主要原則。

(三)宗教寬容學說

洛克生活在一個由傳統的天啟宗教觀念向理性主義的自然宗教觀念轉變的時代。17世紀的英國,新興資產階級不僅反對作為中世紀歐洲封建製度的國際中心組織的羅馬天主教和羅馬教廷,也反對作為英國封建王朝之神聖基礎的英國國教。但英國資產階級並不反對宗教本身,而是打著清教的旗號來進行這場革命。在革命成功之後,他們更需要一種新的宗教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求改良宗教,而非廢除宗教,以期結束宗教改革以來遍及英國及全歐的殘酷而持久的宗教戰爭,達到社會的安定,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主張宗教寬容是17世紀歐洲曆史發展中的一種進步現象。在洛克生活的時代,這個問題四處為人們所討論,這對他產生深刻影響,而“洛克為信仰問題上的寬容所作的辯護,已經成了經典”[15]。

對於盛行於世的宗教紛爭和宗教迫害的內在本質,洛克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在他看來,這“隻不過是人們互相爭奪統治他人的權力和最高權威的標記罷了”[16]。而純正教會的基本特征的標誌應當是寬容。洛克明確主張政教分離,認為政府為行使自己的權利可使用強製手段,而宗教涉及人們內在的心靈時的確信,是不能使用法律和刑罰的威力的。他主張宗教信仰自由。他指出:“既然任何宗教的宗旨都無非是為了取悅於上帝,而宗教自由則是達到此種目的所必須的。”[17]

西方多數思想史家都認為洛克是最重要的自然神論者,但也有學者認為洛克的哲學思想為自然神論的發展提供了某些理論原則,而他本人並非標準的自然神論者。“他的宗教哲學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自然神論。大體上,可以認之為一種在肯定認識相對性的哲學認識論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宗教自由主義,它包含了發展為各種宗教學說的可能性。”[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