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導言
18世紀延續17世紀已經開始的科學革命,使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植物學諸科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在觀念形態上,科學主義使人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外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科學革命直接使技術得到變革,因此18世紀的工業革命才會以機器的應用和工廠製的產生為起點。嚴格意義上說,科學還應包括社會科學,18世紀的社會科學已經自覺地用科學的方法與原則去研究人性、道德、倫理、曆史、經濟和教育問題,尤其是使哲學科學化。科學革命對教育產生了多重影響,其中最大的影響是兒童成為令人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受到密切注意。18世紀是一個震撼世界的啟蒙運動時代。啟蒙運動中湧現的思想潮流,如理性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唯物主義等直接影響啟蒙思想家思考教育問題的思維。18世紀也是一個蓬勃開展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1776年的美國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的民族國家使世俗主義,無論是自然神教主義,還是無神論主義,都得到彰顯。教育思想也從此改變了方向,它不僅世俗化了,而且愈益依賴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社會思潮,其中,教育與民族主義構成了最為緊密的聯係,至今還在現實當中有所反映。現代化理論把18世紀描述為“雙元革命”的時代,因為與資產階級革命同時代的另一場革命,即工業革命更具有革命性。但本書認為,在18世紀,工業革命還隻是初露端倪。盡管如此,工業革命所表現的自由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的思想意識無疑觸及了教育問題,18世紀的教育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具有這個特征。正當英、法、美等國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德意誌卻獨樹一幟地進行著一場同樣對曆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啟迪心靈的德國古典哲學革命。這場革命預示著“科學的”教育學時代即將到來。
由此看來,18世紀的教育思想是在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和哲學革命的背景下產生的。但是,18世紀的教育思想是民族國家建立過程的產物,它成為構建現代國家教育製度的理論基礎。由於民族國家在18世紀出現了從絕對專製主義國家向現代資產階級國家的轉型,因此,18世紀的教育思想還受製於民族國家的建立過程。當然,18世紀的教育實踐也是教育思想的源泉。實際上,18世紀眾多的教育家既是那個時代的教育思想家,也是那個時代的教育實踐家。
18世紀教育思想的起點在於法國的啟蒙教育思想。伏爾泰提出了“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教育思想,高舉反宗教和自由平等的偉大旗幟,以知識學習和唯物主義感覺論為基礎,強調科學知識對於培養“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重要性。不過受到伏爾泰明君政治思想的影響,他的等級製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孔狄亞克從感覺主義、經驗主義、知識學角度,提出了人才培養途徑的思想。孟德斯鳩的啟蒙教育思想頗有特色,他從三種形式的政體理論提出了政體教育思想的基礎,即政體原則,並認為共和政體的原則是品德,君主政體的原則是榮譽,專製政體的原則是恐怖,與政體相適應的是三種形式的政體教育。愛爾維修從教育批判入手,闡述了感覺、經驗主義的智力平等思想,並提出生活之和的教育萬能思想,指出人是教育的產物,教育即生活之和;論述了國家製度的生態教育功能,立法是社會環境中最具影響力的生態教育功能,最終把教育引入了道德功利主義的視野中。與愛爾維修一樣,狄德羅也提出了教育批判思想,並從發展教育的角度闡明了教育與國家和政府、教育與人的個性、教育與人的自然素質之間的關係。他的《百科全書》的知識觀、實用主義科學知識教育觀、唯物主義的科學知識認識論對於理解啟蒙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意義。霍爾巴赫在教育思想史上不太引人注目,但他作為一位在啟蒙運動中具有獨特地位的思想家,對教育的思索應當受到關注。他也是一個具有教育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從人學思想和理性與教育的關係出發,提出了人是環境的產物,認識到了政府的教育作用。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及了普及教育思想。孔多塞是最後一位啟蒙思想家,他提出了國民教育思想,認為國民教育是一種普及教育,探討了國民教育的具體組織與實施。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出了女子教育的主張。
在18世紀的教育思想家中,盧梭的地位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不可動搖的。本卷首先從盧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入手,在他的人性善和社會惡思想的基礎上,探討了他的自由、平等主義的教育思想,並重點研究了盧梭的兒童自然發展和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自然發展和教育思想的前提是二重教育說。盧梭的兒童自然發展涉及野蠻人和自然人的概念,以及盧梭對文明社會的詰難。重要的是,盧梭提出了兒童自然發展的內在自然規定和外在自然規定,即兒童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自然權利,兒童的教育環境自然化。盧梭指出了兒童自然發展的狀態和途徑,以及自然狀態學說、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過渡、自然科學的發展與經驗主義哲學、感覺主義的經驗論、自然神論等具有的教育意義。盧梭被稱為“民族主義的先知”,無疑他還提出了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他從祖國觀念、公民觀念、公民和愛國者、愛國思想觀念出發,提出了教育對於民族認同有重要意義的思想。盧梭思想中的國家教育論與道德理想國是聯係在一起的。盧梭是那個時代的“父權製”婦女觀的代表,他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帶有一定的保守主義特點。
法國可以說是18世紀的教育思想庫,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也成為這個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梅葉、摩萊裏、巴貝夫(F. N. Babeuf)等空想社會主義者注重教育的作用,將教育作為社會改革和實現理想社會的重要手段。
從整體上說,18世紀英國的教育思想沒有17世紀那樣輝煌,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以經濟學理論來闡述國民教育思想,也具有鮮明的特征。需要提及的是,葛德文的教育思想也滲透了國民教育理論的精神。
從嚴格意義上說,裴斯泰洛齊是生活於18至19世紀的跨世紀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傳承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其民眾教育思想、政府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要素教育思想、全麵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改革和實踐以及對人的研究和人的觀念基礎上的。他還是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化問題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後世教育思想和西方各國教育改革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8世紀德意誌的教育思想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啟蒙運動精神貫穿著整個18世紀的德國社會。在古典人文主義的大潮下,一大批啟蒙思想家通過啟蒙運動、狂飆突進運動和古典主義思想運動湧現出來。通過泛愛教育運動和開明君主專製國家教育改革,在法國啟蒙教育的影響下,康德、歌德、席勒等啟蒙思想家對人為什麽受教育、人為什麽能夠接受教育、人怎樣接受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回答。席勒還對美育進行了思考,體現了18世紀德意誌教育思想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為19世紀德國教育思想的世界性影響奠定了基礎。
關於18世紀的意大利教育思想,本卷主要研究了啟蒙思想家維柯。維柯從知識論出發,闡述了人性、心智發展和教育的關係,提出了教育美德的形成和智慧發展價值,並設計了一個課程體係。
俄國在18世紀經曆了重新歐化和啟蒙思想的傳入過程,而彼得一世改革時期是其歐化的重要階段。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普羅科波維奇、塔季謝夫、波索什科夫圍繞著如何使俄國社會得到更快發展的問題,強調了教育的作用,主張擴大教育的範圍,指出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的重要性。18世紀中後期,羅蒙諾索夫、別茨科伊、諾維科夫、拉季舍夫等先進的社會思想家強調本民族語言的教學地位和民族文化科學的發展,提出了通過教育培養祖國的兒子和公民問題。
18世紀美國的教育思想是在北美從英屬13個殖民地的最後建立到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轉折過程中形成的,同時經曆了啟蒙運動。其中,愛德華茲和富蘭克林是兩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富蘭克林代表美國新興的中產階級利益,因此其啟蒙教育思想帶有強烈的中產階級的功利主義性質,他的理性道德觀直接決定了他的清教倫理精神和教育思想。他對學校製度的闡釋反映了他對美國現代教育製度的建構。重要的是,他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了民族性格的培養和美國化的教育思想。這種思想在美國建國早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普遍,如韋伯斯特敦促拚音改革,強調美國語言的重要性,反對美國青年的歐洲教育;傑斐遜也反對美國青年在國外學習;華盛頓提出通過教育培養美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傑斐遜以道德製度的理想社會理論、政治社會理論和道德意識論的“人性”學說為基礎,提出了現代化國家教育體係及國家性、法製性和世俗性、免費性、優異性和均等性等現代教育的現代性思想,獎學金製度思想。華盛頓以聯邦主義政治哲學為基礎,提出建立傳播知識的國立大學計劃,並充分認識到教育的發展價值。
本卷還對18世紀日本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認為18世紀日本的教育思想中確然出現了近乎近代教育思想觀念的萌芽,尤其是關於庶士教育平等的觀點、關於兒童天性及相應教育的主張、注重實學的要求、對學校教育體係的設想,以及教育研究思想方法的轉變等,顯得格外突出。重要的是,這些思想像18世紀日本整個思想界、學術界一樣,具有一定的啟蒙傾向。
本卷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具體撰寫人、各章節順序及內容均需重做說明,如下:導言、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一節和結語由北京師範大學的朱旭東撰寫;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由華東師範大學的王保星撰寫;第四章由華東師範大學的巨瑛梅撰寫;第七章由廣西師範大學的徐學瑩撰寫;第八章第二節由中央民族大學的吳明海撰寫;第八章第三、四、五節由浙江師範大學的鄭崧撰寫;第九章由北京師範大學的吳式穎撰寫;第十章、第十一章由福建農林大學的楊孔熾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