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8世紀的社會與教育
18世紀的西方社會處於一個風流人物輩出的時代,是一個思想表現形態異彩紛呈的社會。“……18世紀是中產階級與紳士的時代,是博學與輕佻的時代,是科學的與浮華的時代,是歐洲的尤其是法國的時代,是古典的而又染著浪漫色彩的時代……”[1]“那是一個擁有原理和世界觀的時代……它力圖理解並闡明人類生活——諸如國家、宗教、道德、語言——和整個宇宙。那是一個擁有哲學信條的時代,那是一個有勇氣寫作……的時代。那是一個自由和獨立思考的時代……”[2]“18世紀被冠之以各種名稱:‘理性時代’、‘啟蒙時代’、‘批判時代’、‘哲學世紀’……它最貼切的名稱或許是‘人文主義時代’。”[3]然而,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精神和物質現代性表現共生的時代。尤其是精神現代性達到了奠定現代化社會最核心、最基本觀念的境界。首先,它繼承了自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以來的人文主義的內核,徹底拋棄了束縛人性的宗教神學,走向了浪漫主義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和價值實現的人性解放道路。其次,它秉承了自17世紀以來科學革命的理性底蘊而達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理性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以及經濟增長過程的理性主義巔峰,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凝聚成啟蒙運動的思想核心。再次,15至17世紀,西歐出現了近代高舉民族獨立、平等旗幟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廢除中世紀的封建特權和教皇權威,使世俗主義、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旗幟高揚。最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滋長了資本主義張揚下由市場自由主義經濟所推動的產業革命的勃興。無疑,18世紀是一個經驗(唯物)主義、自然(浪漫)主義、理性主義、世俗主義、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與工業主義共生的時代。作為人類認識自身的組成部分之一和構築人類自己未來命運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時代所激揚的現代性張力下,無疑會展現出西方教育現代性的諸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