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愛爾維修的啟蒙教育思想

克勞德阿德裏昂·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於1715年1月出生於巴黎,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輕時專心鑽研傳播科學和民主思想的著作,並從中吸取思想的營養,其中對他影響較深的就是洛克。愛爾維修還與法國進步的知識界直接交往並向他們請教。這些人中有巴黎科學院秘書長豐台涅(Bernard Le Bovier Fontenelle,1675—1757)和巴黎皇家植物園園長布豐(Georges Buffon,1707—1788)等,而對他的思想具有重大影響的要屬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愛爾維修在1758年出版了《精神論》(De l’esprit)一書,1769年完成《論人》(De l’Homme,de ses Faculte’s intellectuelles,et de son édueation)。前者讚頌情欲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以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人、道德、法律、教育等問題,大膽揭露宗教及封建專製製度的黑暗;後者把批判的矛頭也指向封建專製製度,但其內容更側重於論述教育問題,一方麵反對宗教教育,另一方麵提出資產階級的教育主張。愛爾維修於1771年12月26日逝世。

對愛爾維修的啟蒙思想,包括教育思想的評論,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樣說的:“愛爾維修也是以洛克的學說為出發點的,他的唯物主義具有真正法國的性質。愛爾維修也隨即把他的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麵(愛爾維修“論人”56)。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樂和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人類智力的天然平等……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萬能,這就是他的體係中的幾個主要因素。”[49]這裏,他們指出了愛爾維修啟蒙思想的全部內容。而愛爾維修的啟蒙教育思想卻是以他的唯物主義、利益主義或者說功利主義等思想為基礎的,它的內容是人類智力的平等和教育的萬能思想。也就是說,作為一位啟蒙教育思想家,愛爾維修提出了與道德學說相關的功利主義教育思想,建立了與民族學說相聯係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教育理論,建構了與政體學說相連的政體教育思想。另外,他的著名的“教育萬能論”和“智力平等說”向來是教育思想史研究者關注的對象。所有這些構成了愛爾維修的啟蒙教育思想。這裏,以愛爾維修的教育批判思想為切入點,論述他的感覺、經驗主義的智力平等思想和生活之和的教育萬能思想,以及他的道德功利主義教育思想。

一、教育批判思想

愛爾維修與啟蒙運動時期其他的思想家一樣,對現行教育進行了批判。其批判的依據在於他的生活之和的教育萬能思想,也就是說,君王、教士、修士和兒童之所以是那個樣子,全由於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愛爾維修指出,在當時的歐洲,特別像法國這樣的天主教國家,教育分屬於兩個領域,一個是宗教領域,另一個是世俗領域。他以教育對人的影響為論據,勇敢地抨擊貴族和教士。當君主未能把國家治理好時,“人們總是期待繼位的君王改革弊端:他應當做出一些奇跡。這位君王繼位了,什麽都沒有改變,國政依然如故”[50]。這是他受到壞的教育的結果。他說:“其實,一個常常受著比祖先更壞的教育的君王,有什麽理由會更開明呢?”[51]君主是這樣,教士和神學家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神學家們的精神之所以很少公正”,並且“有著虛偽的精神”,原因就在於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好,特別是神學家們隻“滿足於經院中的行話,把空名當做實物,因而變得不能分辨胡說與真理,詭辯與證明”[52]。

由於在這兩個領域中,貴族、官吏和教士、僧侶壟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目的在於通過學校來宣傳與推行禁欲主義,因此學校的教學內容滲透了宗教精神。他們向兒童灌輸宗教教義,使人們不明真理。貴族和教會推行的是愚民政策。愛爾維修為此指出,愚民政策下的“知識將會使法國人明白專製製度的禍害”[53],因為對於教士和貴族而言,人民越無知,就越易馴服,對他們的決定就易服從。愛爾維修看到,“祭司關心的永遠是使人們的目光遠離真理。一切有教育意義的讀物都禁止人們閱讀。祭司把自己和人們關在一間黑屋子裏,在那裏隻幹一件事,就是把可以漏進光線的縫隙堵死”[54]。在愛爾維修看來,神學家們用宗教教義來麻痹青少年的思想,是一些害人蟲,所以他曾罵神學家是“畜牲”!主教是人中間最野蠻的,而修士自幼就養成了行為和思想上的假冒偽善的習慣;越是慣於矯情作偽,其危險性就越大。他尖銳地指出,天主教會所宣傳的教義是虛偽的,是騙人的,是不科學的,因此,愛爾維修十分重視科學知識的教育。他認為,有了知識,就有幸福。知識能幫助人們分清黑暗與光明,知識使人們明白正義與真理。

愛爾維修還尖銳地批判了認為人的智愚、人的不平等是由先天決定,是由人的社會出身決定的謬論。他提出,“人生而無知,並非生而愚蠢”。人的愚蠢是由不良的環境和教育造成的。他寫道:“在文明民族中間,如果愚蠢是人們的共同的狀態的話,那是一種傳染性的教育的結果;那是因為人們在那裏受到偽學者們的教導,在那裏讀了愚蠢的書。”[55]顯然愛爾維修的思想非常清楚,法國人民的愚蠢是封建專製製度和經院教育造成的。

愛爾維修以他的生態教育思想為武器,揭露了神學家、教士、修士們的虛偽、腐化的行為,剝掉了他們“神聖”的外衣,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教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促進啟蒙運動的發展。愛爾維修提出,必須改變由教會控製學校教育的狀況,應該由國家創辦和管理學校。為了培養愛國的公民,為了培養人的理性,為了清除宗教教育的影響,不能讓教會再控製學校了。他說,一個民族如果把它的公民教育委托於教皇,這是民族的災害。

二、感覺、經驗主義的智力平等思想

愛爾維修在啟蒙思想家中對教育認識獨樹一幟的表現主要是提出了感覺經驗主義的智力平等理論。這種理論的主要依據就是,“我感覺,故我存在”。愛爾維修是一個經驗主義者、感覺主義者。

在他看來,精神的意義在於:“自然提供給我們各種對象;這些對象與我們之間有一些關係,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些關係;對於這些關係的認識,構成了所謂精神。”[56]他把自然與精神聯係起來,認為自然永恒存在,是具體而可感覺的物體的總和,自然中的物質不可毀滅。那麽物質又是什麽呢?他回答說:“可以看到,人是物質的創造者(如果我膽敢這麽說的話),物質不是一個存在物,自然中隻有人稱之為物體的個體,我們隻能把物質這個詞理解為一切物體共有的屬性的聚合。”[57]盡管這種唯物主義哲學觀把物質歸結為物體共同屬性的總和,有些失之偏頗,但他認識到物質是一個詞、一個抽象的概念,這表現了他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和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因為物質是人創造的概念,不代表個別的感性的存在物,是建立在這種存在物上,由概括這種存在物的共性而來,標誌人在思想上對宇宙中存在的各種物質總和的把握。

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是自然觀中的重要問題。愛爾維修認為,物質與運動是統一的,物質不能脫離運動而存在,運動是屬於物質本質的性質,因而不需要一種動力賦予物質以運動。物質存在於自然中,運動也無所不在。他說:“人們看到星辰不斷地變換位置,圍繞它們的中心而連續旋轉;人們看到一切物體永無休止地消滅,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出現;最後人們看到,自然處於永恒的醞釀和解體之中,誰能否認運動是物體所固有的,是存在的事物的原因?”[58]運動涉及變化的關係。愛爾維修明確地肯定運動是變化的原因,他認為運動創生、消滅、保存和使一切事物生機勃勃;沒有運動,則一切都是死寂的。但同時他又認為,運動存在於物理世界,也出現在精神世界,這兩個世界都由於運動而不斷地破壞而又重生。不僅如此,愛爾維修還賦予運動以演化的意義:“神向物質說過:‘我賦予你以力。’立刻,那些服從運動規律的元素在空間的廣漠中亂竄並且混淆起來,形成了無數神奇古怪的結合,產生了無數種不同的混沌,直到最後它們才在平穩和自然循序中定下位置,我們現在就是認定宇宙安排在這個秩序中。”[59]當然愛爾維修這裏所指的神其實就是自然。自然是一活動的整體,整體中的一切事物都經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適者生存;奇形怪狀、不能適應環境的東西則自行消滅;自然本身由無序達到有序,這也是一個過程。在這種過程中,自然顯示了自己的力量以及依靠這種力量而形成的階段性,體現宇宙的演化和生物的演化。

愛爾維修在從精神、自然、物質的運動及其與變化的關係以及運動的演化的意義闡述其唯物主義哲學觀的同時,還認為宇宙中的事物體現連續性。在他看來,連續性的規律總是被嚴格地遵守著,自然中沒有飛躍,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相繼、聯結在一起的,沒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這種連續性原則蘊藏著反封建等級製度的意義。

從愛爾維修的“自然中沒有飛躍”和自然中的事物的連續性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中,我們看到了二者所具有的同等意義,而從這種關係中了解到愛爾維修的感覺主義哲學觀。他認為,有特殊組織的肉體可以產生感覺,從而追問並寫道,為什麽在動物界有機體不能同樣地產生人們稱之為感覺能力的特殊性質?在他看來,感覺不是普遍的屬性,而是物質有了特殊的組織形式才產生的一種能力,它隨著這種物質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自然標誌質的差異,如由無感覺能力向有感覺能力過渡。

愛爾維修立足於經驗主義,始終不渝地維護感覺,痛斥形而上學特別是經院哲學所宣揚的屬於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由此,愛爾維修重視觀察,他認為觀察是人類獲取經驗的重要途徑。他承襲了培根的經驗主義哲學思想,而洛克的經驗主義更加直接地滲入他的意識,引導他考察認識的出發點。他堅決貫徹感覺主義的原則,把洛克的認識論思想推向極端,消除了其中代表人類認識的能動性因素。愛爾維修從感覺出發,但取消了內省,隻讓感覺獨霸認識領域。他肯定感覺是人體最基本的機能,把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改為“我感覺,故我存在”。在他的思想中,感覺是物質結構所產生的一種性質,是一種能力,醫學和自然科學史中展示的理解被顯然證明了。在一般動物那裏,它們的形體結構可能產生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是維係在它們的器官之上的,彼此之間有共存亡的關係。感覺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必然與物質相聯係,有物質的基礎。不過感覺不是處於任何狀態的物質特征,而是某些有特殊組織的物質特性,即動物有機體的器官所具有的一種能力。當然,愛爾維修充分肯定了感覺與外界事物的聯係,斷言感覺是由客觀對象在認知主體上所施作用的結果,是認知主體的感受能力受到任一對象刺激的結果。他認為人有兩種被動的能力,一種是身體感受性,另一種是記憶。前者是接受外界對象在人身上造成的各種印象的能力,後者是保持那種印象的能力。在這兩種能力當中,感覺是基礎,是前提;沒有感覺,不可能有記憶;而感覺之所以產生,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是出現感覺的原因。

愛爾維修認識到,人們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中,其感覺和思維的方式各不相同,他們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就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另外,人的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特別是偶然的條件所造成的心境不同,進而形成各自的利益或旨趣的不同。於是他說:“每一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印象快意不快意來評判人和物的;公眾無非是一切個人的集合;因此他們隻能拿自己的利益來當做判斷的準繩。”[60]

總之,愛爾維修主張一切觀念都起源於感覺,把感覺看作精神的唯一源泉。他認為感覺是人類最基礎以至唯一的認識能力,其他的認識活動不過是感覺的變種。愛爾維修把人類認識的對象限製在可感覺的事物的範圍內,凡是不能直接感覺的對象都被轉換成有形象的事物;同時又隱含地把判斷劃歸為比較,即比較具體的物或人的具體行為,以貶低思維的作用來論證判斷即感覺。判斷很重要,是因為它的全部內容是考察兩種現象之間的關係,“精神的全部活動就在於我們具有一種能力,可以覺察到不同的對象之間的相似之處或相異之處,相合之處或相違之處。然而這種能力無非就是肉體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都歸結到感覺”[61]。

認識論的發展證明了愛爾維修關於感覺即判斷的論斷是錯誤的,這一方麵是因為他醉心於肉體感受並誇大了它的作用;另一方麵,他強烈地反對當時存在的封建等級製度,為新興資產階級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這種思想內化於他的潛在意識就形成了一種促使他建構人類平等理論的動力,可以說,愛爾維修的具有唯物主義性質的感覺主義哲學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學意義。反對封建的和宗教的等級秩序,從感覺主義來構建其人類平等的理論,為他的智力平等說和教育萬能說建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感覺主義出發,愛爾維修肯定人在身體結構上相同,智力上的區別也相差無幾;人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感覺,與天賦的觀念和神諭的啟示無關,所有的人對事物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因而彼此能夠交往,經營共同的社會生活。

每個具有良好器官的人,都有同樣的認識能力,都可以認識真理,也就是說,人們在智力上是天然平等的。他的基本命題是:“我們的一切觀念都是通過感官而來”和“一切構造得同樣好的人都有同等的能力獲致精神”。[62]他反對“精神不等是感官的精致程度不等的結果”的命題。他反駁說:“一些經驗證明精神的優越與五官的完善程度不成正比。”[63]他甚至斷言:“精神的優越程度與感官的完善程度無關,凡是構造得同樣好的人,都由自然賦予了必要的感官細致程度,足以在數學、化學、政治學、物理學等方麵達到最大的發現。”[64]不僅同等感官的人都能獲致同樣的精神,即使感官完善程度不等的人,也能得到同樣的發展。每個人都有5種感覺器官,從自然界吸取知識,故每個人的智力是平等的。他在肯定人的5種感官對接受外界事物所起的巨大作用的同時,否定認識與感官的完善程度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愛爾維修否定先天道德觀念,認為人生而既非善也非惡,人的聰明與愚蠢、善與惡不是上帝決定的,也不是先天具有的,完全是後天所受教育的結果。顯然,不僅人的智力水平是平等的,而且人的道德倫理水平也是平等的。他認為,如果人的道德、知識水平等一切決定於先天的機體結構,“這種看法最能包庇教師的懈怠和疏忽。如果是機體構造使我們幾乎不折不扣地成為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又憑什麽以學生無知和愚笨來責備教師呢?他會說:為什麽把自然的謬誤歸罪於教育呢?”相反,“如果證明各種才能和美德都是後天獲得的,那就會鼓勵這位教師勤勉,防止他疏忽,就會使他更加小心地抑製學生的惡習,培養他們的美德了”。[65]

三、生活之和的教育萬能思想

(一)人是教育的產物

愛爾維修的思想始終關注“人”的問題,可貴的是,他把人的問題看成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他說:“哲學家研究人,對象是人的幸福。這種幸福既取決於支配人們生活的法律,也取決於人們所接受的教育。”[66]研究教育問題“必須首先認識人心,認識人們的精神及其各種活動”[67],即“追溯到人類各種理智能力和各種感情”的根源。唯有這個根源能夠“昭示人類各種法律和教育所能達到的完善程度”,能夠“揭明教育的力量對於人是多麽大的力量”。[68]盡管如此,愛爾維修在智力平等思想那裏解決了人們智力發生的來源相同的問題,但從人的智力過程和結果來分析,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差別在現實中也是明擺著的事實。既然人的智力天然平等,感官的完善程度與精神的發展無關,那麽現實生活中的人的智力和精神何以千差萬別呢?愛爾維修說:“昆體良、洛克和我說:精神的不等是一種已知原因的結果,這個原因就是教育的不同。”[69]“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所見到的精神上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環境,由於他們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這個結論說明了教育的全部重要性。”[70]另外,“精神的優越並非氣質的產物,並非感官比較完善所致,並非一種隱秘的性質所造成,而是教育這一眾所周知的原因的結果”[71]。他寫道:“要是我證明了人果然隻是他的教育的產物,那就毫無疑問是向各國昭示了一項重大的真理。它們將會知道,自己手裏掌握著強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強大,問題隻在於改善教育的科學。”[72]愛爾維修的邏輯是:人受了什麽樣的教育,就成為什麽樣的人,“教育使我們成為我們現在這個樣子”[73]。

看來,愛爾維修把精神等同於智慧,因為人的智慧牽涉不到氣質和感官,純粹是教育的產物。即便是天才人物,也不過是環境,即廣義的教育所造就的。教育的藝術在於把年輕人安置在各種適宜的環境中以發展他們的心智和美德的胚芽。愛爾維修充分信任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能夠創造一切。這實際上表明,人的本性可以塑造,可以通過教育趨於完善。他希望通過教育,祖國可以湧現出千百萬個休謨和牛頓。這裏包含著愛爾維修的一種理想,即他向往改革祖國的政體和教育設施,為年輕人發展自己的才能提供良好的環境。這裏我們也看到了愛爾維修的教育的發展價值思想。

(二)教育即生活之和

愛爾維修所理解的教育在含義上是多方麵的。他說,人們通常總以為聘請教師教兒童識字、讀書、背誦教理問答就是教育。其實,“兒童的真正教師是他們周圍的對象,他們的全部觀念幾乎都是從這些教導者得來的”[74],即周圍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如父母、親戚、朋友的人格、情感等的影響;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等國家和社會環境,如立法等的影響。按愛爾維修的理解,“周圍的對象”、家庭環境、國家製度等皆為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它們就是造就人的性格、道德和觀念差異的因素。愛爾維修一再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和智力等方麵所表現出的差異是由環境造成的,尤其是社會政治製度對人的思想感情有重大影響。他解釋說:“統治人們的政治形式,永遠形成我們教育的一部分。”[75]他指出:“青年的主要教師,是他生活於其中的國家的統治形式及其所產生的人的風俗。”

教育作為生活條件之和,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貫穿於人的一生,“我的一生其實隻是一場長期教育”[76]。尤其在嬰兒、兒童時期所受的環境影響的作用更加明顯。“兒童獲得運動和生命的時刻就是獲得最初的教育的時刻。”[77]愛爾維修說,在兒童的最初時期,他們得到多少種感覺,他們就受到多少種教育,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著聽、看、感覺。從某一對象接受的感覺刺激次數越多,獲得的記憶也越清楚。兒童是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教育的。

(三)國家製度的生態教育功能

實際上,愛爾維修的教育觀就是現代意義的生態教育觀,也就是生態教育功能。製度的安排總會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而愛爾維修的生態教育功能觀主要看重法律和政治製度。孟德斯鳩關於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精神麵貌和政體性格的理論涉及的政體教育思想,也蘊含著這種生態教育觀。但愛爾維修進一步解釋說,決定某些人的素質差異或某些民族精神麵貌的不同因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教育,即社會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製度。

愛爾維修也看到了曆史上許多民族的性格和智能是隨著它們的政體的改變而改變的,也是隨著法律的差異而不同的。同一個民族的性格時而高尚,時而低賤,時而堅定,時而怯懦,就是由於國家實行了各種不同的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在愛爾維修的政體論中,專製國家的人們變得膽怯、虛偽和陰險。例如,法國“專製製度的特點是扼殺人們精神中的思想,靈魂中的美德”[78],使人們的精神變成僵硬的土壤;真理之水倒上去,卻不能使之滋潤肥沃;國家的公民不知榮譽為何物,天天走向愚昧無知,不能產生著名的作家,也不能使法蘭西民族重享盛譽。

(四)立法是社會環境中最具影響力的生態教育功能

愛爾維修把人和民族是教育的產物理解為人和民族是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的產物,從而提出法律決定一切,於是他認為要改變當時法國社會苦難的現狀,就必須改變現存的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實際上,愛爾維修提出了一個命題,即立法具有教育作用。首先,立法是受製於社會製度的,因而不同的製度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封建的政治製度下,人們受到惡劣的環境影響,不能培育美德;個人的惡習不能單純由個人負責,主要應該歸咎於政府,尤其是立法;在不良的立法深處隱藏著一個民族惡習的根源,應該在那裏挖掘,並予以根除。他說:“假如製定了良好的法律,這些法律將會讓公民們順著他們要求個人幸福的傾向,把他們很自然地引導到公共幸福上去。造成各個民族的不幸的,並不是人們的卑劣、邪惡和不正,而是他們的法律不完善……法律造就一切。”[79]總之,法律能夠造就一切,立法者製定法律,但由於立法者的品性良莠不齊、價值觀念不同,所以既可以通過法律導致人的惡習屢屢發作,擾亂社會秩序;也可以憑借法律因勢利導,把人固有的自然傾向引入有利於公共福利的軌道,培育人的美德。顯然,立法一方麵與道德學結合了,另一方麵又承擔了進行道德教育的職責,顯示了立法的充分的教育作用。愛爾維修的思想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希望擁有理性比較完善的立法家。這種人“熱衷於一種新榮譽,要想以人們的朋友這個稱號留芳於後世……願意造就一些幸福的人,不願意造就一批奴隸……在我方才建立的那些原則中見到了一種新的、符合人類幸福的立法的端倪”[80]。這樣的立法家獨具慧眼、先知先覺,是一位從事立法工作的仁人誌士。

愛爾維修還說:“人們在一種自由的統治下,是坦率的,忠誠的,勤奮的,人道的;在一種專製的統治之下,則是卑鄙的,欺詐的,惡劣的,沒有天才也沒有勇氣的;他們性格上的這種區別,乃是這兩種統治下所受教育不同的結果。”[81]愛爾維修的這段話揭示了自由統治和專製統治對人的品質、性格甚至才能所產生的不同影響。言下之意是,兩種統治通過教育中介形成人的不同性格,而他所指的“教育”,如前所述,卻是個人的一切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政府和立法。重要的是,他把教育的這種性格形成論與他的功利主義思想聯係起來,也就是說,教育作為社會存在,可以改變、影響和決定人們的意識,鑄造人們的性格,使利己主義向利他主義轉化。看來這種認識直接導源於他對功利主義原則中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的認識。

(五)道德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

愛爾維修最終把教育引入到道德功利主義的視野中來認識,應當說是18世紀的法國生活“趨向於直接的現實,趨向於塵世的享樂和塵世的利益,趨向於塵世的世界”[82]決定的。他認為人的本性永恒不變,在任何時代都具有幾乎相同的需要,這就是自愛,趨樂避苦,追求個人利益,希望滿足肉體的感受性的要求。因此,要根據客觀事實,即人的本性來從事道德學的研究,重新規定道德學的內容,從考察人性入手,把痛苦與快樂認定為道德世界的唯一動力,而自愛的感情則是建立功利道德論的唯一的基礎。他說:“如果自然界是服從運動的規律的,那麽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從利益的規律的。利益在世界上是一個強有力的巫師,它在一切生靈的眼前改變一切事物的形式。”[83]人以利益為準則,通過利益來看待一切事物,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自愛,自愛的實質歸結為自利,即個人的利益。由於愛爾維修持人性非善非惡的立場,即中性的人性觀,善惡取決於教育政體的形式,於是教育、政體的形式應該為個人提供參與公共生活的條件,使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密切結合。愛爾維修把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基礎奠定在肉體感覺,即個人的快樂和痛苦的感受上。看來,愛爾維修是一個堅定的功利主義者,但他認為要弘揚功利主義原則還須看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他認為,我們自己的利益同公共利益是不可分割的;通過教育,一個人的自愛之情可以升華,轉化為愛榮譽,受公眾的愛戴和尊敬,從而可以為祖國的利益而獻身,成為曆史上的英雄人物。

一方麵愛爾維修從教育是社會生活條件之和的命題出發,提出了法律的教化作用,也就是法律製度的德育功能。他說,“人們的善良乃法律的產物”,“法律則決定我們的風俗和美德”。[84]在他看來,“美德這個詞,我們隻能理解為追求共同幸福的欲望,因此,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美德所指使的行為,乃是它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所以,美德的觀念並不是任意的。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點,所有的人,至少是那些生活於社會聽之任之的人,都應當對美德形成同樣的觀念”[85]。愛爾維修斷定一切明智的立法,應把個人的利益同社會利益連接起來,並且把美德建立在每一個個體的人的利益上。他尊重個人的利益,卻不是單純利己主義者,他是一位社會利益的功利主義者。因為他認為社會利益是“人類一切美德的原則,是一切立法的基礎。它必然賦予立法者以靈感,迫使人民服從法律;最後由於這個原則,[人們]應當犧牲種種感情,以至人道的感情”[86]。要使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必須製定獎懲製度。獎勵和懲罰的目的在於起到導向作用,作為教育手段引導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關鍵時刻,必須考慮維護公共福利,最好能促進社會利益,必須絕對避免同社會利益相衝突。他說:“為了培養出道德的人,就必須有賞有罰,製定合理的法律,建立一種出色的政治形式……”[87]另一方麵他從以“利益”為核心的曆史觀出發,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增進全社會的“公共福利”和大多數人的“共同幸福”。愛爾維修認為,人們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則,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的利益與幸福,“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論在道德問題上,還是在認識問題上,都是個人的利益支配著個人的判斷,公共的利益支配著各個國家的判斷”[88]。追求個人利益是指導人們行動的一般規律,個人利益是人們行為價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鑒定者。因此,應以個人利益為核心來闡釋道德教育問題。

他大聲疾呼:“神學玩偶啊!不要再頑固地意圖毀情滅欲了,這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原則。把這些原則小心地引導到公共福利上去吧;為了這個目的試著製定一種教育計劃吧,這種教育的簡單明白的原則是全部以共同幸福為歸依的。”[89]

教育應該培養將個人和民族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有才能、有美德的愛國者。愛爾維修提倡功利主義,追求真理,一方麵無情地揭露宗教的毀情滅欲對人民、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麵號召人們回到現實的生活中來,為了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應該追求現實利益。他認為是“利益”支配人們在道德上和認識上進行一切判斷,應該滿足人們來自“肉體感受性”的快樂和幸福。愛爾維修重視感情的力量。他說:“應該把感情看成產生精神的種子,看成促進人們做出偉大行為的強大動力。”[90]他甚至認為:“在道德學中,惟一應當教人的是真理。”[91]他所謂真理就是公正,宗教教育把最明白的自然規律都在兒童心目中搞混了,道德教育很少教人公正。因此愛爾維修非常重視早期的道德教育,要求給予最幼小的兒童一些清楚明白的正義觀念。在他看來,要是自幼養成勤勞、節儉、忠實的習慣,那就很難擺脫這些最早的習慣。他設想將學校的“宗教教理問答”改成“道德教理問答”,在兒童的“記憶中印上正義的規定和原則”,並以每天的生活經驗證明這些“規定和原則的有益和真實”。他提出41條道德問答,體現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我們應該看到,愛爾維修從感覺經驗主義出發,完全否定自然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任何意義,過高估計了教育的作用,得出教育萬能的片麵性結論,這正如他的感覺經驗主義的偏向一樣,具有不可克服的曆史局限性。愛爾維修過分誇大政治和法律的作用,認為它們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從而陷入曆史唯心主義。因為按愛爾維修的思想邏輯,社會環境以及法律之所以不完善,是人的錯誤思想造成的,這是“意見統治世界”的邏輯。但他又不滿足於現實世界,他要改變現狀,那麽按照這種邏輯,必須先改變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改變,首先在於人的改變,於是愛爾維修求助於賢明的“天才”人物來啟發人們,改造社會,這樣走向了“英雄創造曆史”的曆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