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狄德羅的啟蒙教育思想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是培根以後、康德以前、西方現代早期最偉大的一位哲學家。他在人類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把人類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人類思想作出了貢獻。狄德羅最初受教於朗格裏(Langres)的耶穌會,先後就讀於路易公立中學和哈爾庫公立中學,在那裏學習了邏輯學、物理學、道德學、數學以及亞裏士多德和神學家的形而上學。他在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狄德羅兢兢業業地獻身於他主編的《百科全書》,這部又名《藝術與科學科辭典》(Encyclopédie,ou Dictio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etiers)的雜誌凝聚著他一生的心血,體現了狄德羅崇高的品德。它既是儲備學術思想的寶庫,又是散發激進觀點的號角,為掃除愚昧、推進人類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1746年,他匿名發表了《哲學思想錄》。此書一方麵審視宗教迷信;另一方麵著眼於人的生存方式,重視情感動力作用。《哲學思想錄》表述了自然神論的思想。1747年,他發表了《懷疑論者漫步》,對所謂宇宙的設計提出疑問,表明他由同情自然神論者的態度開始轉向把自然看作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

1749年,他印發了《論盲人的書簡》。這是一篇有關心理學和認識論的論文,文章揭示了人的有機組織,即感覺器官不同,觀念思想也不一樣,盲人就沒有上帝那樣的概念,明確表達了無神論的觀點。1753年,他發表了《對自然的解釋》,鮮明地確定了唯物主義立場。1761年,他撰寫了《拉摩的侄兒》;1769年,他撰寫了《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和《達朗貝的夢》;1773—1775年,又寫出了《對愛爾維修〈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一書的係統反駁》。

狄德羅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在分析狄德羅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時,主要利用了《對愛爾維修〈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一書的係統反駁》和《俄羅斯大學計劃》兩個文本。狄德羅的《俄羅斯大學計劃》體現了他對教育問題的關注。這是他給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製訂的一個教育計劃。這個計劃闡明了教育的作用。他斷言,教育使人修身養性,明確職責,削弱惡習,啟發人們愛秩序、正義和德性,並加速培養在生活各個方麵的良好興趣。他反對天主教一直掌握公共教育的大權,認為這些人的思想和行動是同啟蒙意識與自然理性相對立的。

這裏作者從狄德羅的教育批判思想入手,研究他的發展教育思想和他的知識與教育觀。

一、教育批判思想

作為一種精神,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在審視教育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教育批判,無疑為現代教育思想寫上了重要的篇章。狄德羅與同時代的所有啟蒙思想家一樣,對專製國家製度和宗教教會製度及其教育製度進行了強烈的批判。狄德羅對教育製度的批判是以他對封建製度和教會製度的批判為基礎的。他認為,人類最初生活在“自然狀態”中,受著“永恒的理性”即“自然法”的支配,一切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少數人采用了暴力手段,剝奪和踐踏了人類的天賦權利,才出現了封建專製的不合理的統治形式。而宗教教會的禁欲主義說教的根本目的在於要人們放棄不能轉讓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無條件地忍受封建專製的剝削和壓迫。他從自由、平等的觀念出發,批判法國封建專製製度。他指出,維護封建製度的“法律”是“以成百種不同的方式偽裝起來的枷鎖”,這枷鎖是貴族壓榨人民的標誌。因此,所謂“法律”,“隻能引起一個愛自由比愛任何東西都深切的人的憤怒的蔑視”。他認為人是自由、平等的,他們有權享受自由、平等的生活,隻是由於“政治契約”的關係,才容許君主掌握權力。君主隻有維護與執行“政治契約”,保護人民的利益,人民才能服從。狄德羅也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會製度。他認為,教士享有特權,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們貪婪錢財、魚肉百姓。教士所宣傳的宗教教義,對於廣大人民來說,完全是“用迷信來愚弄他們”,教士是劊子手。因此,狄德羅指出,宗教應該廢棄,因為“是兒童時的教育禁止一個伊斯蘭教徒去受洗禮;是兒童時的教育禁止一個基督徒去受割禮;是人的理性使人同等地看不起洗禮和割禮”[92]。

狄德羅與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對封建教育製度和教會控製的教育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他尖銳地批判了法國等級森嚴的和教會控製的教育製度,認為教會統治和封建專製製度剝奪了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把無數蘊藏著的天才都埋沒掉了。他說,多少人在沒有表現他們是什麽之前就死掉了。狄德羅把這些人比作一幅藏在黑暗的畫廊裏的壯麗的畫圖,裏麵透不進一線陽光,沒有誰看到它,也沒有引起誰的讚賞,它在那樣的地方埋葬了。啟蒙思想家高揚著平等的旗幟。在教育上,他們認為,優良的天賦素質是人人都有的,絕不是隻有少數特殊人物的專利品。因此,狄德羅認為,人人都需要通過教育來發展這種天賦素質。

狄德羅時代正是出現現代曙光的時代,他對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同樣給予了嚴厲而尖銳的批判。他看到,古典主義教育在當時法國的中等教育中處在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它使學生把學習時間過多地耗費在玩弄空洞的文字上。古典主義教育課程“沒有一個字是關於博物學和實用化學的,也很少有關物體的運動以及各種實驗的內容,更不用說動物學和地理學了”[93]。在古典主義教育中,如果要學習拉丁語和希臘文,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隻要學習1年或1年半就足夠了。為此他指出,僅僅學習古典語言不值得花去那麽多時間,古典語言學習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94]狄德羅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他對古典教育,即拉丁文和希臘文語言本身及其有關的學習的了解。他說:“我倒是要問問,人們斷言,文筆難懂、內容深奧、往往有害於道德的那些作家的語言應該是青年首要學習的東西,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否真心誠意……我要問問,這種學習難道不是必須先具備更成熟的頭腦和基礎知識嗎?”[95]

狄德羅還認為,在經院主義統治下的大學也沒有與真正的科學相聯係,而是對科學知識抱著厭棄的態度。

二、發展教育思想

(一)教育與國家和政府

發展教育思想是當代教育思想的主流,它的主旨在於通過發展教育以促進國家、社會和人的發展。狄德羅認為,教育在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或改革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隻有通過教育才能啟發人的理性,而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狄德羅之所以重視教育對於理性的啟發作用,是因為隻有人的理性才能去認識封建專製的罪惡,才能掃除人們的愚昧無知,從而為發展合理的社會製度,實現平等、自由的“理性王國”奠定基礎。這種思想的實質在於通過教育促進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這是西方早期現代化過程中的發展教育觀。

實際上,狄德羅的發展教育思想的實質在於,教育可以減少罪惡,緩和和消滅罪惡,喚起對秩序、正義和善行的愛。教育發展意味著人們識字、寫字和計算能力的提高,從而使人們的思想得到初步的塑造,最終對治安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初等學校一般是為人民大眾的,因為從首相直至最低的農民,應該讓人人都識字、會寫、會算……貴族說那會使農民調皮、愛爭訟。文人說,那樣,農民既已小康,就不會再把耕犁傳給兒子,而要把他培養成學者、神學家,至少也是個小學教師。我不想多談貴族的抱怨,大概,這種抱怨無非是:一個會讀、會寫的農民是比另一個更難壓迫。至於第二種不滿,應該由立法者製定法律,使務農得到安寧和尊敬,這樣人們就不會棄農了……在這方麵,我覺得利大大多於弊。強迫學習、識字、寫字和計算,可以使人民的粗鄙思想得到初步的塑造,其後果,對於治安和政府的穩定來說,也許是不可估量的。”[96]他在《俄羅斯大學計劃》中提出,如果一個民族獲得教育,就可以使它文明化,進而繁榮昌盛。

(二)教育與人的個性

狄德羅的發展教育思想一方麵認識到教育在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麵高度評價了教育在人的個性形成中的重要意義。在他看來,教育不僅可以陶冶人性,培養正義、正直、愛國主義的品德,而且可以削弱人的惡習。他說:“我並不否認,有一些人受了惡劣教育的腐蝕,沉湎於****的行為,長期地養成了作惡的習慣,自然的本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理性被踐踏在腳下,因而根本不理睬自己的理性,隻是一味聽從各種成見、**、欲望的話。”[97]看來,狄德羅賦予教育對人的個性形成的意義在於追求培養人的理性,成見、**和欲望與理性是相背離的。“惡劣的教育”具有的腐蝕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麵是踐踏了理性和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麵形成了成見、**和欲望。

狄德羅的關於人的個性內容是多方麵的,如美德、情感、自由、平等,其中啟蒙思想家們普遍地關注的是德行。狄德羅說:“美德隻要得到小心培養,是會使古代詩人們用來描繪黃金時代的那些嘉言懿行見於人世的。”[98]美德必須小心地進行培養,使人根據行動來評判善惡及其影響。為此,狄德羅強**育對於人的道德發展的重要性,主張學校教育中安排分量很多的道德修養。他認為,通過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認識到美德是自己享受幸福的必要品質。狄德羅試圖建立一種新型的道德學,使人在明智的理性指導下行事,培養利他精神和仁愛之情。家庭中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要把孩子完全委托給雇來的人養育,要啟發兒童理性的自由發展,使之仇恨謊言,愛好禮儀和榮譽,尊重法律;要教育孩子懂得財富不會使心靈安寧,而勞動卻不會使財富喪失;要讓孩子同情貧困者,關注卑微者的命運,讓孩子們明白在大自然麵前人人平等,使他們確信生活如無美德將毫無價值,隻有行善才有幸福,等等。[99]

在人性認識上,狄德羅持“人性善”的立場。他認為,人性中具有善良的因素,此因素來自於人的本性。從發展教育觀來看,良好的教育不僅能發展人性中“善良”的因素,而且能培養人的情感。如果人的“善良”的人性與情感得到培養,那麽他就能獲得幸福。情感在狄德羅的思想中是表示人對其他人或事物的熱愛與憎惡,而追求美好的生活與幸福是人的本性,因此良好教育要培養人的情感。文學作品通過各種人物形象所展現的社會生活及其意境,應該對人們起到教育的作用,培養人的積極情感。對於狄德羅而言,“人們無窮無盡地痛斥情感;人們把人的一切痛苦都歸罪於情感,而忘記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樂的源泉”[100]。他強調培養人的情感中的積極因素,認為這是人們爭取幸福生活所必需的。

(三)教育與人的自然素質

在狄德羅的發展教育思想中,還包含了教育與人的自然素質發展的關係,也就是說,通過教育發展人的優良自然素質,抑製不良自然素質。狄德羅指出了人的自然素質、生理結構和天生傾向的差異性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在他看來,人的自然素質、生理結構和天生傾向如何乃是正確地組織教育的幾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在狄德羅看來,這些不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一定的差異,如聰明和愚笨、勇敢和膽怯、性急和遲鈍、愉快和憂愁等。在狄德羅的思想中,人的自然素質及其完善程度是正確地進行教育和發展人的精神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此,狄德羅還認識到教育與自然素質、天生傾向之間的作用差異。在他看來,教育並不是形成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唯一根源,它隻是主要的根源之一,因為在造成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根源中,除了教育之外,還有其他各種根源。狄德羅正確地估計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起的有限作用。教育可以改變人,但它不能改變人在某一方麵的天生缺陷。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同時,也必須估計到人的自然素質和天生傾向的作用,於是狄德羅說,與其說教育決定一切,不如說教育能起很大作用。

啟蒙思想家把教育議題納入到他們的思考領域,這在教育思想史上意義很大。思考帶來了爭論。狄德羅與愛爾維修在教育問題上的爭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們爭論的焦點在於教育的可能性作用和人的自然性與教育的關係。教育的作用涉及發展教育思想,兩位思想家在這點上有共性。但愛爾維修提出了人的素質不同與感官的精致程度毫無關係的論斷,提出了“教育萬能論”,否認了人的天生傾向性。對此狄德羅反駁說,人的生理素質的完善程度是正確地組織教育、形成不同精神麵貌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從自然界的各種奇觀作出來的那個偉大的推論,對於瞎子們來說是軟弱無力的”。[101]人們構想的顏色各異的不同圖形,在天生盲人來說也是不可理解的。狄德羅斷定,人的天生素質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們之間的爭論從《對愛爾維修〈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一書的係統反駁》中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

愛爾維修:我認為智慧、天才和美德是教育的產物。

狄德羅:僅僅是教育的產物嗎?

愛爾維修:這種思想,我覺得還是合乎真理的。

狄德羅: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充分說服人的。

愛爾維修:我認為教育對於個人和民族的天才與性格的影響,要比一般人所想象的大些,你曾同意過我的這個意見。

狄德羅:我可以同意你的僅僅是這一點。[102]

狄德羅看到了,愛爾維修由於過分強調感官的作用,因而忽視了大腦生理機製的差異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他說,愛爾維修忽視了研究大腦生理機製的必要性,“然而如果沒有這個器官,其他器官不論如何完善,都沒有任何意義,它是造成人們在從事智力活動的能力方麵表現出顯著差異的原因”[103]。狄德羅強調大腦和感官結構上的差異形成了自然素質上的某些差異,正是由於天生傾向上的差異決定了兒童智力發展水平上的某些差異。從這裏,我們也看到了狄德羅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在教育問題上的反映。狄德羅的啟蒙教育思想的貢獻也正是對教育、自然素質和天生傾向等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正確認識。

三、知識觀與教育思想

(一)《百科全書》的知識觀

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一方麵重視知識的係統性,另一方麵充分重視人的中心地位。他認為各門科學猶如樹枝,彼此相互聯係,和共同的樹幹也有聯係。他根據唯物主義的原理,斷定存在於各個部門之間的聯係,反映客觀事物之間的聯係,人類知識的樹枝通過各種方式而構成。著眼於關聯,可以把不同的知識同心靈的各種職能相聯係,也可以同作為認識對象的事物相聯係;人類知識既然是對客觀事物特征的反映,在這兩種聯係的方式中,必須重視、肯定後者。沒有認識對象的聯係,就沒有種種知識之間的聯係。聯係涉及各個部分之間以及各個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是知識結構的基礎。知識的各個部分既相互區分,又相互聯結,構成一個統一性的體係或係統,它的結構是符合自然的結構的。《百科全書》中刊載的一些文章和條目突出知識和智慧的作用,高度讚揚培根、笛卡爾、牛頓、洛克和萊布尼茨的成就,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注意,鼓勵人們追求知識,把握真理。狄德羅編輯《百科全書》,不僅提出了科學的知識觀,而且傳播了工藝知識。他認為,機械工藝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強調要把自然科學知識傳授給人們,使他們獲得真理,掌握手工藝。狄德羅還賦予科學知識以重要作用。他認為,人們一旦掌握了科學知識,世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就能更快地前進,人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幸福。《百科全書》的“宗旨是匯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種知識,向現時同我們一起活著的人們闡述它們的普遍體係,並將此書傳之於我們的後人,從而使得過去時代的業績對未來時代不是無用的東西,讓我們的子弟因為更有知識,從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們與世長辭無愧於人的稱號……”[104]

狄德羅提出的新知識觀強調指出,知識不限於書本的知識,還包括從實踐中特別是從手工藝技術中取得的知識。

(二)實用主義科學知識教育思想

從凡是知識都要有用的信念出發,狄德羅認為,一個學生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古典語言的學習上,而應該主要學習科學知識,學習其他更重要的課程內容。“僅僅學習古老語言是否值得花去那麽多時間?無論出於理性或偏見,我很難相信人可以不對古人有所了解。那種文學具有一種堅固性,一種**力,因此將永遠是偉大心靈美之所在。但是,我想,古老語言的學習可以大大縮短,同時加進許多有益的知識。一般來說,在學製中,往往給予字詞的學習以過於重要的地位和過多的時間,今日應代之以事物的學習”。[105]狄德羅明確提出以“事物學習”代替古典教育。同時他強調,實用應該是學校科目的評價標準,科學應該在教學內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在他看來,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展他們的創造精神,也才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更好地利用自然界。他說:“當我把眼光轉向人的工作,而看到許多城市到處被建立起來了,一切元素都被利用了,各種語言固定了,各族人民開化了,許多港口建築起來了,海洋被渡過了,地和天都被測量了;這時世界對我顯得已很古老了。”[106]言下之意,科學使生產發展了,人民開化了,生活幸福了,社會進步了。相反,當人們還不懂得科學知識時,生產和生活是多麽落後和幼稚。“而當我發現人們對於醫藥和農業的主要原則,對於一些最普遍的物質的屬性,對他們所患的疾病的知識,對樹木的修整,對犁的形式都還不能確定時,則地球據我看來似乎還隻是昨天才有人住的。”[107]對於狄德羅而言,掌握多方麵的科學知識,可以發展物質生產,提高人類文明,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滿,因此他強調指出,“如果人們是明智的,他們畢竟將獻身於有關他們福利的研究”[108],也即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為此,狄德羅認為學校應該給學生傳授公民所必需的一切知識,從立法直至既有益於社會又美化社會的機械技藝。在他構建的教育製度中,初等教育應該設有閱讀、寫字、算術和公民道德等課程;中等教育必須擴充課程內容,提供數學、物理、化學、自然和天文學等科目,取消無用的課程;還應該建立各門學科的教研室、解剖室和實驗室,並提供學習所必需的器材。他設想的提供中等教育的大學文科分為八級,前三級學習數學(算術、代數、幾何)、機械學、天文學,第四、五級學習自然、物理、化學,最後三級學習文學、修辭和古典語言,同時學生還要學習曆史、地理、圖畫、音樂和道德等。這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的科學知識課程體係。這個體係也在《俄羅斯大學計劃》中反映出來。他構建的大學體係由醫科、法科、神科以及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藝術和政治等高等專門學校構成。狄德羅的傳記作者是這樣評論他的:“他是效法德國方式,幾乎完全依據務實精神而製定的。刀剪師傅的兒子、藝術和工藝的普及者在《為俄國政府製定大學教育方案》(《俄羅斯大學計劃》——作者注)中成為技術教育的首倡者。他第一個覺察出他那個時代科學新生事物即將在新的文明中產生技術之重要。他的最肯定功績之一,也在這裏。”[109]可見,狄德羅的實用主義科學知識觀在啟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三)唯物主義的科學知識認識論

狄德羅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論述了學習和研究科學知識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首先是以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中堅持的一元論為基礎。他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我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是在自然中而不是在我的頭腦中把握物體的;我把物體看成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具有各種特性和活動的,在宇宙中活動著,就跟在實驗室中活動一樣……”[110]同時,各種客觀事物之間是聯係的,它們又是運動變化的。他強調事物的統一性及其相互之間的聯係與運動變化,“在自然界中,當實驗物理學更加進步時,我們也將遇到一切現象,不論是關於重力的,彈性的,引力的,磁的,或電的,都隻是同一作用的不同麵貌”[111]。其次,狄德羅堅持唯物主義的感覺論,感覺主義者把人類的一切認識活動簡單地歸結為感覺,但狄德羅不但重視感覺論,而且重視思維活動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在他看來,尋求真理的法則和方法就是由感覺回到思考。如果人們不搜集豐富的材料,也就無從思考,然而,人們思考的結果是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規律,又要回到感覺那裏,用事實加以驗證。於是,他提出了科學知識認識論的三種具體的方法。他說:“我們有3種主要方法:對自然的觀察、思考和實驗。觀察搜集事實;思考把它們組合起來;實驗則證實組合的結果。對自然的觀察應該專注,思考應該深刻,實驗則應該精確。”[112]這顯然是培根的實驗科學方法的思想體現。具體地說,第一種方法是觀察,即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或借助於儀器對自然進行觀察,並搜集事實材料。這是形成觀念的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科學知識的基礎。狄德羅說:“事實,不管它們具有什麽性質,總是哲學家的真正財富。”“我們可以把在自然中沒有任何基礎的概念,比之於北方的森林,其中的樹木是沒有根的,隻要一陣風,一件輕微的事實,就把整個樹木的森林及觀念的森林推倒了。”[113]第二種方法是思考,即人們通過思考把觀察得來的事實材料進行組合,加以整理和概括,這樣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因此狄德羅說:“一切都歸結到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不停地重新進入自己裏麵去,又從裏麵出來,這是一種蜜蜂的工作。如果你不重新進入裝著蠟的蜂房裏去,你就白白地跑了許多地方。如果你不知道把這些蠟做成蜂巢,你就白白聚集了許多無用的蠟了。”[114]第三種方法是實驗,即人們通過實驗可以證實事實材料組合的結果,證實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是否堅實可靠。為此狄德羅說,一些概念“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它們隻有在和外界的東西聯係起來時才堅實可靠”[115]。實驗應該反複地做,把各種情況的細節搞清楚,把適用的限度弄明白,如果沒有實驗,就不可能獲得精確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