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影響
一、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影響的廣泛性
裴斯泰洛齊以他的教育實踐和偉大精神,影響著他所生活的時代。他那宏富的文獻著作廣泛地傳播著他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首先影響的是瑞士及其家鄉蘇黎世。裴斯泰洛齊在世時,曾為推廣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他的對手的勢力不小;公眾的輿論有讚賞,也有誹謗。他的家鄉蘇黎世對他的學校教育試驗持懷疑態度。他逝世之後,他的家鄉著手改進教育,專家們提出了許多改革方案,其中有裴斯泰洛齊的朋友漢斯·格·涅格利於1831年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為指導而提出的改革方案。1832年頒布的一項新的教育法,內容以在伊弗東工作過的卡斯帕爾·馮·奧雷利教授的教育理論和托馬斯·舍爾的教育草案為依據。此教育法主張推行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和教學方法。至此,裴氏的家鄉終於接受了他的教育思想,按照他於1801年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所指出的方法去做。同時,裴斯泰洛齊的貧民和大眾教育思想也獲得了傳播。今天瑞士教育製度中的師範學校以及獨具特色的教育機構,如“醫療衛生教育之家”、特種兒童教養院(包括孤獨性兒童、犯罪兒童等教育院)等,都在發揚著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在德國發展最早,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裴斯泰洛齊生前,普魯士曾於19世紀派遣了不少見習生到裴斯泰洛齊任教的學校布格道夫和伊弗東學習。普魯士掀起了裴斯泰洛齊運動;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在普通學校中獲得了推廣,在工業學校和軍事學校裏得到了應用。同時還根據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教師的培訓進行改革。普魯士政府出麵訂購《裴斯泰洛齊全集》,並設立可觀的基金用於推廣“裴斯泰洛齊教學方式”。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在德國的傳播跟德國教育家費希特的積極、廣泛宣傳有關;此後擔任德國第一任教育廳長的洪堡,曾選派17名教育幹才於1808年前往伊弗東學習了3年之久。他們用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訓練德國教師,一種新的國民教育製度被稱為“普魯士裴斯泰洛齊學校製度”在德國形成。在圖林根,19世紀初期,裴斯泰洛齊教育學院曾有過令人鼓舞的發展;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曾得到過州政府的支持,州政府並組織教師進修和培訓。教師們采用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並用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指導和改進學校工作。法蘭克福是19世紀初期推廣和擴展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城市。裴斯泰洛齊在世時,伊弗東學校有許多法蘭克福的學生,裴斯泰洛齊得到了那裏的學生家長的經濟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在伊弗東工作過的教師和學生返回法蘭克福後,在教育界、新聞界傳播他的思想,一時間使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成了“法蘭克福的風尚”。[79]裴斯泰洛齊去世後,其教育思想成為法蘭克福學校的財產,同時也在教養教育領域得到發展,並於1846年成立了裴斯泰洛齊協會;同年教師們還創建了自助機構,目的是照料雙親曾從事教育的孤兒。1927年,德國有50多個這種性質的協會。
在奧匈帝國,裴斯泰洛齊及其推崇者曾進行過努力,其影響雖小於德國,但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同事和朋友約瑟夫·施密特,在故鄉奧地利按裴斯泰洛齊原則建立了一所學校,獲得了成功。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還進入了特殊教育領域。威廉·克萊因在維也納貧民救濟機構擔任領導工作,並與裴斯泰洛齊有聯係。他以裴斯泰洛齊教育原則為指南,成為盲人教育的先驅。1808年在伊弗東學校逗留了六周的特勒澤·馮·布隆斯維克伯爵夫人,在匈牙利推廣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並在幼兒園事業方麵作出了特殊的貢獻。雅諾什·斯查波·馮·瓦拉德於1810年至1811年到過伊弗東,回到匈牙利後,按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推廣和開辟了勞作教學。
歐洲其他國家的教育界也極為關注和仿效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在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教師、瑞士人拉阿爾普於1804年提醒沙皇關注裴氏的教育思想。1814年,裴斯泰洛齊曾同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巴塞爾私下會麵,說服沙皇給予印刷其著作的特權,為訂購裴斯泰洛齊著作資助5000盧布,同意派見習生到伊弗東。許多來自裴斯泰洛齊學校的教師和見習生也在俄國開始了教育方法改革活動。在波羅的海東岸地區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彼得堡、莫斯科,都受到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影響。當時京都彼得堡,由裴斯泰洛齊的至交和同事約翰內斯·馮·穆拉爾特為首創建了一個介紹、研究和紀念裴斯泰洛齊的機構。這些首批傳播者為以後俄國人進一步接受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礎。裴斯泰洛齊的影響通過講德語、通曉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人傳到了丹麥。1803年,舍梅爾曼伯爵夫人派遣見習生斯特列姆和托爾利茨到布格多夫學校學習。回國後,他倆盡力傳播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在西歐、南歐、西南歐都有影響,但是由於受語言的阻礙,其影響遠遠小於德語地區和國家。在法國巴黎,裴斯泰洛齊的忠實同事約瑟夫·施密特多年領導一個教育研究所,但是其影響仍然有限。在英國,由於在伊弗東任教的阿克曼到英國學習貝爾—蘭卡斯特教學法,他向貝爾介紹了裴氏教學法,並按自己的理解在《論德國》一書中闡明了裴斯泰洛齊的教學法與貝爾教學法的本質區別是,裴斯泰洛齊強調原動力的重要性,貝爾則重視樹立雄心壯誌的紀律性。阿克曼帶領英國學生到伊弗東,並向裴斯泰洛齊介紹了英國的方法。爾後,貝爾於1816年到伊弗東。阿克曼宣傳裴斯泰洛齊思想,推動和激發了英國人的興趣和對裴斯泰洛齊思想的認識。英國梅佑姐弟兩人曾到伊弗東學習,回國後在幼兒學校中推廣裴斯泰洛齊的教學方法,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美洲也有影響。法蘭克福人格奧爾格·本森曾在伊弗東從事教學,又在法蘭克福一所學校任教,1834年移民美洲,建立了一所學校和一所師範學校,並當了國家對學校的監督員,為傳播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裴斯泰洛齊的老同事尼夫曾於1809年在費城辦學,以後又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肯塔基和印第安納開辦學校,但影響不大。到1821年,科爾伯恩出版《裴斯泰洛齊算術基礎》一書,美國教師們才第一次真正接觸和了解了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1839年,美國教育家斯托在普魯士的學校中看到了裴斯泰洛齊語言教學法的使用,並為其良好效果感到驚訝。1843年,美國“公共教育之父”賀拉斯·曼在其著名的《第七年度報告》中提到裴斯泰洛齊的教學方法。直到1860年,美國學校才真正開始了“裴斯泰洛齊化”,並發展成為一場學習裴斯泰洛齊方法和原則的運動,即“奧斯維戈運動”。
二、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
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表現在對後世教育深刻的影響和對世界教育科學領域發展的影響。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在他成為一名對教育理論作出巨大貢獻的教育理論家的過程中,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給了他很大的影響。赫爾巴特於1798年22歲時在蘇黎世結識了裴斯泰洛齊,並到布格多夫學校參觀,親眼看到了裴斯泰洛齊的教學方法和學校的融洽友愛氣氛,他“不由自主地忘記了自己是一個旁觀者和觀察者,而變成了一個學生和孩子”[80]。裴斯泰洛齊於1801年發表了《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赫爾巴特非常欣賞,認為它“比以前任何一種方法更熱切、更勇敢地擔負起了培育兒童心靈的責任”;認為它是裴斯泰洛齊思想的結晶,是最早關於教學法的著作。裴斯泰洛齊教學心理化的思想對赫爾巴特統覺心理學的完善有深刻的影響。
德國學前教育家福祿倍爾也從裴斯泰洛齊那裏吸取了許多養料。福祿倍爾第一次來到伊弗東是在1805年,他在那裏參觀學習了14天;1808—1810年,他又帶著兩位學生再到伊弗東,進一步研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並把裴斯泰洛齊的關於母愛和家庭教育的原則運用到學前教育中去。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讀過裴斯泰洛齊的書,直接繼承和發揚了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積極投身於師範教育活動,並應聘到法蘭克福模範學校去任教,把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師範教育的改革之中。
裴斯泰洛齊對教育學其他領域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教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學前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對幼兒園及其運動的開創者福祿倍爾的影響。他到伊弗東學校工作,了解了《母親手冊》及其思想,很賞識裴斯泰洛齊的主張,並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實施了裴斯泰洛齊的教學原則和思想。
裴斯泰洛齊關於幼兒教育的書信集《致友人格瑞弗斯信劄》,對英國朋友格瑞弗斯有深刻的影響。英國幼兒學校的創建者羅伯特·歐文也很熟悉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格瑞弗斯在1824年成為英國幼兒學校協會秘書。他主張幼兒教育要重視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可見裴斯泰洛齊為開辟幼兒教育的新前景和學前教育領域思想的發展作出了根本性貢獻。
在社會教育學領域,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對貧民教育、大眾教育、孤兒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持久和深遠的。
裴斯泰洛齊一生中念念不忘貧民教育和為之艱苦奮鬥的精神,成為後世社會工作者的楷模。他反對恩賜的做法,為貧民救濟立下了一個座右銘,即“幫助的目的在於自助”;他在孤兒院中實施的家庭式教育模式,對孤兒教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展的兒童村莊運動的教育原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裴斯泰洛齊對師範教育和職前教育的創建也作出了貢獻。1800年,布格多夫的初等學校附設了教師訓練班,招收了12名學生,專門學習教學方法。這個教師訓練班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師範學校。伊弗東也辦有師範學校,1809年,在此專門學習教學法的師範生達32人。他對教師培訓的宗旨是培養訓練造就人的觀點及其培訓的基本思想就是解決方法問題,為使教師具有教育能力和本領創造最適當的條件,要求教師具備熱愛教育的基本態度和情感。裴斯泰洛齊對教師的要求和教師培訓的思想對歐洲師範教育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裴氏在斯坦茲為孤兒設立的學校,有人認為具有職業學校的性質,被稱之為“近代工業學校的萌芽”。裴斯泰洛齊提出的教育與手工勞動相結合和職業能力的培訓思想、方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教益。總之,裴斯泰洛齊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基礎上,作出了大量的貢獻。他的教育理論是適應當時需要的,促進了當時的教育發展。他的有些思想甚至是超前的,為世界現代教育的發展開拓了不少新的理論研究領域,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影響的曆史性與現實性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接受了曆史上和當時社會上諸多思想的影響,既學習了前人思想的精華,又進一步發展和超越了前人的思想。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在他那個時代,敏銳地感覺到了未來時代發展對教育和人的發展的要求;在他的理論和親身實踐中所接觸和論及的一些問題,也正是當今教育所重視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的經驗和見解與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分不開,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又對現代教育有啟發和教益。這是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曆史性與現實性之所在。
裴斯泰洛齊接受了自文藝複興以來的自然教育思想。誇美紐斯認為教育應模仿大自然的秩序,他考慮的是客觀大自然的外部秩序;盧梭前進了一步,注意到了人本身的身心自然發展,主張回歸自然,在自然條件中發展本性;裴斯泰洛齊接受了盧梭主張教育目的在於發展人的本性,教育過程必須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發展的規律的係統觀念,並對盧梭思想中的積極方麵給予了發展,使自然本性具體化,比較全麵地論述了自然教育思想。雖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還存在許多唯心主義的認識,但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和完善了關於人的全麵和諧發展的教育,並與初等教育的思想體係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更切合實際、更現實、更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發展的曆史上,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教育製度下,關於勞動教育有不同的主張和實施方案。洛克、盧梭對勞動教育都有過論述,但他們隻局限於勞動對教育的作用的認識。在這一問題上,裴斯泰洛齊有很大的發展。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光輝思想,並把這一思想與他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緊密結合起來,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培養兒童能力、促進兒童全麵發展上的意義,指出教勞結合是未來教育的基本途徑。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有關見解。當時瑞士的費林別格,曾認真接受和實踐了裴斯泰洛齊的思想,開辦了幾所實施教勞結合的學校,也曾想與裴斯泰洛齊合作,但是費林別格辦學的宗旨是獲取勞動收入,補償辦學費用,這與裴斯泰洛齊的實施人的個性發展的目標不同。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對當時瑞士職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後來各國的教改實驗也有直接的啟示。英國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從裴斯泰洛齊那裏受到啟發。由於時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齊所提倡的教勞結合沒有反映大工業生產發展的要求與趨勢,兩者的結合是機械的,而不是有機的,但是他通過長期的實踐,認識逐步深化。他的思想與同時代和他之前的教育家相比,有了更大的發展。今天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但這一問題仍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上有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他的理論至今仍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裴斯泰洛齊作為教育史上的一位教育家,由於受時代、階級和認識論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科學的地方。他把人性和心理能力視為上帝所賜、與生俱來的東西,這是不科學的。他的方法帶有一定的機械性,練習也存在著枯燥無味和形而上學的缺陷。他在認識論上也還沒有弄清理性認識的本質,也沒有理解感性和理性的區別和聯係及其基礎。他的心理學化,隻是提出了問題,指示了方向,遠遠沒有解決心理學化本身的內容及教育的科學化問題。他寄希望於教育和上層統治者來改變農民和貧民的貧困生活,改變社會,這在當時的瑞士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我們從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中,發現了至今仍閃爍光芒的天才思想和預見,他的理論接觸到了現代教育的一些重大問題,開拓了現代教育研究的廣闊領域,為現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借鑒。他的寶貴遺產對今天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仍具有現實意義。他不愧為人類現代教育的偉大先驅。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在他那個時代曾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現在和將來也將會繼續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裴斯泰洛齊的教學心理化思想,反映了當時教育領域中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他認為,要提高教育科學水平、適應教育科學化的時代要求,首倡教學心理化。由於當時心理科學不夠發達的限製和唯心主義的影響,他的教學心理化理論缺乏嚴密的心理實驗依據,使得他的心理學理論在論證方麵顯得薄弱,然而,他的教學心理化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的,這使他的認識超越了時代,提出了教學心理化的思想。他的思想對教育科學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理論直接為赫爾巴特的“教育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的理論的提出做了準備。此後,人們自覺地以心理學為依據,並把心理學普遍應用於教育、教學領域,開啟了19世紀遍及歐美的教育心理化運動,使教學不斷地向科學化推進。時至今日,雖然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進行教育教學已成為教育學公認的基本原理,但人們仍從他的光輝思想中獲得啟迪,這是他對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大貢獻。由此可見,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教育科學和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 梁實秋主編:《名人偉人傳記全集之24卷,裴斯泰洛齊》,台北名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頁。
[2] S. E. 佛羅斯特著:《西方教育的曆史和哲學基礎》,吳元訓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頁。
[3] Life of Pestalozzi,p.27.
[4] 裴斯泰洛齊著,阿圖爾·布律邁爾主編:《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頁。
[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190頁。
[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84頁。
[7]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118頁。
[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122頁。
[9] 裴斯泰洛齊著,夏之蓮等譯:《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頁。
[10]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18頁。
[11]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45頁。
[12] 卓晴君、方曉東主編:《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
[13]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204頁。
[14]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216頁。
[1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213頁。
[1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202頁。
[17]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123頁。
[1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12頁。
[19]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116頁。
[20]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3頁。
[21]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169頁。
[22]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294頁。
[23]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293頁。
[24]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75頁。
[25]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473頁。
[2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40頁。
[27]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75頁。
[28]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168頁。
[29]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46頁。
[30]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47頁。
[31]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18頁。
[32]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40頁。
[33]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9頁。
[34]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75頁。
[35]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80頁。
[36]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411頁。
[37] 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05頁。
[38]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85頁。
[39] 《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185頁。
[40]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5頁。
[41]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91頁。
[42]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3頁。
[43]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116~117頁。
[44] 《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190~191頁。
[4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42頁。
[4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43頁。
[47]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412頁。
[4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3頁。
[49]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8頁。
[50]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63頁。
[51]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60頁。
[52]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362頁。
[53]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62頁。
[54]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4頁。
[5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126頁。
[5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1頁。
[57]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1頁。
[5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1頁。
[59]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47頁。
[60]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3頁。
[61]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5頁。
[62]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52頁。
[63]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1頁。
[64]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5頁。
[6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9頁。
[6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5頁。
[67]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69頁。
[6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23頁。
[69]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13頁。
[70]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14頁。
[71]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18頁。
[72]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26頁。
[73]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26頁。
[74]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1頁。
[75]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29頁。
[76]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07頁。
[77] 《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173頁。
[78]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1卷,第330頁。
[79] 《裴斯泰洛齊選集》第2卷,第391頁。
[80]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