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次經》中的教育思想
一、《次經》述略
“次經”[103](Apocrypha)一詞源於希臘文apòkryphos,意為“隱藏”,即隱藏而不公開的經卷。“次經”又譯作“外典”“後典”“旁經”“逸經”等。《次經》的寫作年代約在公元前200—100年。大約在公元90年,巴勒斯坦當局在亞美尼亞會議上宣布傳統的39卷書(即希伯來古本24卷)為“希伯來經典”,把後來《次經》的諸篇目排除在外,但希臘文譯本(又稱“七十子”譯本)的《聖經》比希伯來古本多出一部分經卷,這部分經卷在通行希臘語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中間傳播很廣。5世紀,著名聖經學者哲羅姆根據希伯來文本和希臘文譯本並參照已有的拉丁文譯本,把希伯來文本中沒有,但包括在希臘文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之內的書卷單列出來,與《舊約》《新約》並列而整理成“拉丁文通俗譯本”的《聖經》。這部《聖經》在1546年的特蘭托會議上被天主教奉為“神聖經典”,但不包括《以斯拉續篇》和《瑪拿西禱言》。1566年,有人把曆史上無爭議的為整個教會所接受的《聖經》經卷,稱為正經,或“第一正典”經書;而把一些在內容、年代、文字和作者等方麵有所爭議的經卷,稱為次經,或“第二正典”經書,也叫“後典”。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領導的新教不承認《次經》,隻認為它們是有益的讀物,這為新教普遍接受。在中文譯本中,新教聖經稱為《新舊約全書》,不包括《次經》在內。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次經》共15卷,約182章。
《次經》包括人物傳記、宗教故事、智訓、書信、禱詞等,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這些作品提供了紀元前數世紀中猶太人的曆史、生活、思想、禮拜和宗教習慣等許多資料,對於人們認識耶穌生活的時代背景有著重要意義。探索其中的教育思想,也會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基督教的教育狀況。
二、《次經》中的教育思想
《次經》中的教育思想與《舊約》相比,注入了更多的愛國主義成分,與《死海古卷》中庫蘭社團的教育思想相比,更為具體而真實,富有現實意義。為更好地了解《次經》中的教育思想,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曆史概況。
公元前398年,以斯拉二返耶路撒冷,宣布摩西律法,立大祭司為猶太首領;公元前333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希臘化統治;公元前323年—前198年,巴勒斯坦又處於托勒密王朝統治之下,《聖經》開始譯為希臘文;公元前198年—前166年,巴勒斯坦處於塞琉古王國統治之下;公元前166年,馬加比起義,公元前141年贏得獨立,形成哈斯蒙祭司王朝;公元前76年,亞曆山德拉女王執政,法利賽黨興起;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占領耶路撒冷,哈斯蒙王朝滅亡;公元前55年,大祭司希爾坎的弟弟阿裏斯托布魯二世領導猶太人起義,被羅馬帝國鎮壓;公元前37年—前4年,希律作為猶太王統治巴勒斯坦。從以上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希伯來人的輝煌曆史已經結束,他們麵臨的是戰禍連綿,國破家亡,迭遭異族**的殘酷現實。先知們公平、正義的呼聲早已被血腥淹沒,如何使希伯來人重新恢複對上帝的虔敬並爭取民族獨立,獲得發展,便成了有誌之士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隻有鬥爭,才能贏得生存;要進行鬥爭,就要先堅定人民的信心;堅定人民的信心,就需要以英雄的業績來激勵他們,以上帝過去的獎懲來啟示人們,以幻想來安慰群眾,號召他們起來鬥爭,堅定他們的信心。這一切便構成了《次經》教育思想的主旋律。此外,對於如何待人交友,如何尋求智慧等方麵,它也有可取之處。
(一)教育目的
《次經》包含的教育目的繼承《舊約》,即培養虔敬上帝、品德優秀而且學識與才智過人的有用之才。《次經》仍然把宗教信仰放在首位,在人們的眼中,上帝就是“萬能之主”[104],他“創造了宇宙,及其光輝的一切”[105],“萬事出於主:成功和失敗,貧窮和富有,生命和死亡。智慧,聰明,律法知識,愛情,以及好的行為——所有這些都來自主”[106],“虔誠的人會得到主賞賜的祝福,此種祝福會突然降臨。用不著關心你的需用,也用不著考慮未來注定給你何等成功”[107],“跟主在一起,永不分離,這樣當你離世時,你就將身披榮耀”[108],“你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把我主牢記心中”[109],“那你就會無往而不勝”[110]。既然虔敬上帝可以使一個人獲得幸福、財富、榮譽、地位、勝利,那麽,“你的最大驕傲應該是敬畏主”[111],隻有虔敬上帝,才可以使人生過得順利而有意義,所以,《次經》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使年青一代培養起虔敬上帝的思想感情。
對於上帝的虔敬,必須與優秀的道德品質相伴,因為不良的品德會使人走上邪惡的道路,背叛正義的事業,甚至會背叛上帝,從而會受到上帝的懲罰。“惡人總要受到與其惡念相應的懲罰,因為他們背叛主,並且藐視正義的事業”[112],“惡人在年老的時候將會受到那些已達完美境界的青年人的恥笑”,“當他們死的時候,他們得不到一個榮耀的葬禮。甚至連屍體也會使他們永遠蒙受嘲笑和侮辱。上帝要把他們棄置地上,並使他們啞口無言。如同顛出地基的建築物,他們將淪為一片廢墟。他們將處於痛苦的境地。人們很快將他們全然忘卻”[113]。這種嚴厲的懲罰不僅使上帝拋棄了他們,而且連人們也不會施以同情,這種悲慘的境地是因為他們不守上帝的道德戒律而作惡造成的。所以,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得到上帝的垂青,“對於義人,有直路好走;對於惡人,有陷阱可落”[114]。品德優秀的人,將會為上帝所佑護,永享幸福,“義人受上帝保護,永遠不遭磨難”[115],而品德敗壞之人將為世人所唾棄,為上帝所懲罰,“即使你們死了,也要受到唾罵”,“惡人也是如此,注定要歸於滅亡”[116]。因此,要成為上帝的真正選民,就要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
為了生存鬥爭的需要,希伯來人也極其重視知識與智慧的學習獲得。他們在《次經》中不僅以小說的形式來讚頌智慧、知識對於猶太民族的生存及發展的意義,例如,女英雄尤滴在兵臨城下的關鍵時刻巧施美人計,智取敵酋之首,從而挽救了民族的危亡,青年但以理在法庭上挺身而出,以其智慧伸張正義,使無辜者幸免於難等,而且通過人物傳記、故事、智訓、書信等形式處處告誡世人,智慧、學識對於人生長、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對於整個民族的重要意義。“對於一個厭煩智慧或教育的人來說,等待他的將是悲慘的生活”[117];“你們這些統治列國的人,如果配得上寶座與權威的象征,榮耀智慧,那你們就能夠統治長久”[118];“明智者愈多,世界愈安全”[119]。智慧不僅對於個人生活、社會安全及發展、統治者地位的鞏固均有重要意義,而且它是上帝的象征,隻有以智慧相伴的人才能獲得上帝的賜福,才能堅持正義,摒棄邪惡。“她是上帝之能的一口氣——一股來自全能者的純潔而閃光的榮耀之流。任何汙穢之物皆無法溜進智慧之門。她是無限光明的一個映象,是上帝之活動與善性的一麵完美無缺的鏡子。”[120]“上帝最愛者莫過於朝夕陪伴智慧的人。”[121]“黑夜總是追趕著白天,可是邪惡永遠不能征服智慧。”[122]這樣,智慧也就成了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表麵上看起來,希伯來人在《次經》中表述的教育目的均服務於虔敬上帝這一根本目標,但實際上,它是飽受戰亂及流離之苦的希伯來民族現實生存鬥爭的直接需要和反映。正如我們在前麵有關《舊約》教育思想中所分析的那樣:虔敬上帝與維護民族統一是同一回事,上帝就是希伯來民族的象征。虔敬上帝就是獲得民族認同,而優秀的道德品質可以增加民族的團結,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便於在險惡的世界中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惡劣的生存環境大大加重了生存危機,僅有對上帝的虔敬之情和優秀的品德還是難以在強敵環伺之下維持生存,所以智慧被擺到了突出的地位。為了達到虔敬上帝的根本目標,希伯來民族的先哲賢人們便把智慧看作上帝的能力的顯示,是上帝給世人的賜福。這樣,希伯來人的教育目的便把理想與現實、生存與發展、社會需求與個人素質的要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既可以給苦難中的民族成員無限的希望和信心,又可以立足於現實,教給年青一代生活與生存的知識與能力,使年青一代既能保持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極強的生存適應能力,從而為希伯來民族在強敵追殺與顛沛流離的艱難困苦之境中繁衍生息、連綿不斷,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二)教育內容
就《次經》一書的記載來看,當時希伯來人的教育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而大大地豐富了。就我國目前劃分教育內容的標準來看,當時已具備了宗教教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內容,盡管有些記載極其零碎,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窺知《次經》中希伯來人關於教育內容的思想情況。
1.宗教教育
虔敬上帝一直是希伯來人教育的核心內容,所以,宗教教育始終在希伯來教育內容中占據核心地位。“噢,我的孩子,要遵行我的教導。虔誠地崇拜上帝,行事要取悅於他。”[123]“一定要牢記,誠誠實實讚美上帝。”[124]當時的宗教教育主要包括虔誠地崇拜上帝、讚美上帝、禮拜、節日儀式、故事講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故事講解,例如,《多比傳》《尤滴傳》《三童歌》《蘇撒娜傳》《彼得與大龍》等,都是借著主人公的行為事跡來宣揚上帝的公正與偉大,從而要求人們絕對地信仰和服從上帝,以便逢凶化吉,轉禍為福。
2.德育
《次經》的德育思想比較豐富,不僅包括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思想,而且包含個人品德修養及生活禮節諸方麵的行為規範。
(1)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
《次經》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大大加強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教育。如《馬加比傳》不僅是一首輝煌壯麗的民族史詩,而且極其強烈地宣揚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給人們極其鮮明的觀念:隻要虔敬上帝,勝利一定屬於希伯來人,這極大地激發了希伯來人的政治、民族熱情。其中,《以利亞撒殉教》和《母子殉教》的故事,更給希伯來人樹立了信教愛國的光輝榜樣。前者講述了一名叫以利亞撒的老年經師因不肯吃豬肉而欣然走上刑場被敵人活活打死的故事;後者則講述了一位猶太母親和她的七個兒子在被割舌、剝掉頭皮、砍去手腳、扔入燒紅鐵鍋的酷刑之下仍毫無懼色,慷慨就義的故事。這不僅可以激起希伯來民族強烈的仇恨與憤慨,而且可以激起民眾反對異族的暴政,爭取民族獨立的決心和信心。
(2)個人品德修養
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麵,《次經》中論述得多而具體,主要的道德品質包括誠實、公正、恤貧、克己、謙虛、孝道等。要求通過一定的教育,培養出這些道德品質,從而贏得上帝的信任與慈愛。例如,“誠實待人,公義處事”[125];“濟貧要比囤金好得多”[126];“如此仗義疏財,將會救你們脫離死亡,將會洗淨你們的一切罪惡。那些濟貧之人將會過上充裕的生活”[127];“培養你的孩子遵行正道。要教導他們,一定要救濟窮人”[128];“救濟窮人便可以贖罪,正如水可以滅火一樣”[129];“忍耐終將結下喜樂之果。沉默不語,以待時機,你將美名揚”[130];“兒呀,你要凡事謙卑,人們重視謙卑勝過禮物。你越是偉大,你就越是謙卑;那樣上帝才會喜愛你。上帝的權能是偉大的,他受到謙卑者的榮耀”[131];“謙恭會贏得榮耀與尊敬”[132];“如果你們尊敬父親,你們就會贖掉罪過;如果你們榮耀母親,你們就會獲得巨額的財富。如果你們尊敬父親,日後你們自己的孩子也會使你們幸福;上帝將傾聽你們的禱告。你們孝敬父母,便是順從主,主將使你們福壽綿長。要孝順父母,就好像你們是他們的奴隸”[133];“無論是誰,拋棄了雙親,或者惹雙親生氣,那就如同詛咒上帝一樣;那他便是將自己置身於上帝的詛咒之下了”[134]。
(3)生活禮節行為規範
《次經》還對希伯來人的生活禮節行為規範提出了一係列的教育建議,便於人們養成行為習慣。如在交友方麵,強調要有禮貌,和氣待人,“如果你禮貌和氣,那你就會贏得許多人的友誼”[135],而且要慎重擇友,不可****,“交朋友時,切不可過早地相信他們;要待他們自我證實可靠之後再相信”[136]。與他人關係方麵,要以友情為重,“切莫為銀錢而出賣朋友”[137]。婚姻方麵,“切莫失去與聰明賢惠的女子結親的良機”[138];“如果你有一位賢德的妻子,那就不要與她離婚”[139]。與子女關係方麵,“如果你有兒子,那就要教育他們”;“如果你有女兒,那就要叫她們保守貞操,不要過分放縱她們”[140]。對於父母,“要記住生育之恩”[141]。對於仆人,要善待、愛護,“切莫虧待一個忠於職守的仆人,切莫虧待一個為你盡力工作的傭工,要像愛護自己那樣愛護聰明的仆人,並且給他以自由”[142]。旅行方麵,“旅行會使你更加聰明”[143]。獻祭之時,要奉祭自己勞動所得,祭物要豐盛,不可弄虛作假,“要用豐盛的獻祭來讚美主,不要吝嗇初熟的穀物”[144];“依靠來路不明的供品,那他是不會接受的”[145]。
3.智育
《次經》中的智育內容主要是通過律法的學習來獲得智慧,從而具備應事適變的能力與技巧。在古希伯來人看來,智慧是個人生活所必需,“全神貫注於智慧便可獲得豐富的知識”,“如果你尋找她,你就會頓覺心裏平安”[146];智慧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明智者愈多,世界愈安全”[147];智慧是上帝的參謀,“她熟悉上帝的奧秘,並且幫助他決定活動日程”[148];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品德來自於智慧,“所有美德皆是智慧的傑作:正義與勇敢,克製與知識。生活為我們提供的價值莫過於此”[149];“即使一個人盡善盡美,如果沒有來自你的智慧,也將被認為毫無可取之處”[150]。所以,“上帝最愛者莫過於朝夕陪伴智慧的人”[151],而智慧來自萬能的上帝,“博大智慧,來自天主,智慧與他,永世相隨”[152],“智慧即是律法,這律法實際上也就是至高上帝的聖約”[153],所以愛智便是遵守上帝的律法,隻要虔敬上帝,即使“忠信者尚在母腹中,便已獲得智慧”[154]。“敬畏主,便是最豐富的智慧”,“敬畏主,便是智慧之花”,“敬畏主,實乃智慧之根”[155],律法的學習與對上帝的虔敬又緊密結合在一起。由此可見,《次經》中智育內容的安排仍然是為虔敬上帝服務的,體現了希伯來人挽救民族危亡的良苦用心。
4.體育
在古希伯來人的觀念中,體育在整個教育內容中並不占重要地位。盡管他們認為:“健全的體魄和開朗的性格比金子和鑽石還要寶貴得多。”[156]但是他們同樣堅信:使人身強體壯的並不是體育,而是上帝。所以他們說:“使人強壯者莫過於侍奉上帝”[157],這樣,體育便在《次經》中記錄極少,不過我們可以窺知古希伯來人對於體育的看法。
5.美育
古希伯來人因受宗教教規的束縛,對於美育論及較少,但與體育相比較而言,還是較為認真的。例如,他們在對美的看法上,注重實質而非形式,因為他們認為形式並不代表實質,形式隻是表象,並不真實。所以,他們以智慧為美,“智慧之美賽過太陽與群星”[158];反對隻注重外表而忽略其內在美的傾向,“不要見一個人外表好看就誇獎。另外,也不要見一個人其貌不揚就冷眼相待。同大多數會飛的動物比較起來,蜜蜂何其藐小,然而,它釀的蜜是最甜美的食品。切莫取笑一個衣衫襤褸的淪落人”,“有許多國王最終淪落為庶民,他們的王冠卻被默默無聞者奪得”[159]。由此可見,古希伯來人的美育注重正確審美觀念的確立和審美能力的陶冶、培養,而不隻注重外在形式的觀摩與創造,所以古希伯來人在建築、雕塑、繪畫等方麵對世界貢獻不大。
(三)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在《次經》中,古希伯來人的教育教學原則及方法與他們對教育教學現象的規律把握及人性的認識、兒童觀緊密相連。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以及其他外域文化的影響,到了《次經》時期,古希伯來人對於教育教學的規律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在教育教學的原則及方法方麵也有了更多的科學性和靈活性。
在《次經》中,古希伯來人已意識到教育教學的本質在於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來培養人,而且要有專門的空餘時間來學習,所以他們認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的義務。“養活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是父親的恥辱,如果是個女兒,恥辱就更甚。”[160]“一個追求知識的學者必須有學習的時間,他必須從諸般事務中擺脫出來”[161],從而他們要求教育教學由父母監督,及早進行,“從小就教育他們約束自己”[162],而且要在固定的學習時間勤奮攻讀,勤於思索。“他要探索所有古典作家的全部智慧,專心致誌地考究先知書。他記錄名人的演說,熟練地解釋比喻。他研究箴言的含義,並且能夠討論比喻的晦澀難點。”[16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希伯來人的教育教學把獨立思考與鑽研探討放在了重要地位,與《舊約》中隻強調口耳相授、死記硬背的教育教學方法相比,是大大前進了一步。
從對人性認識的角度出發,一方麵,希伯來人認為人各不同,“智慧之主使他們各不相同,又給他們各不相同的任務”[164],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另一方麵,他們又認為人有聰明和愚笨之分,所以,對愚人的教育教學也是白費力氣,“愚人的頭腦如同漏底之瓶,裝進多少漏出多少”[165];“教育笨蛋如同黏合破罐,如同喚醒酣睡的人。向一個笨蛋解釋什麽事情就如同向一個睡漢解釋什麽事情一樣,當你解釋完了的時候,他還會說:‘什麽呀,再說一遍吧?’”[166]相反地,對愚人進行教育教學還會增添他們的痛苦,“教育對於愚人來說,如同手銬;教育對於智人來說,如同金鐲”[167],所以,他們要求放棄對愚人的教育,“要避開他們,以免他們玷汙了你,這樣你才能得以安寧,不受他們愚蠢行為的幹擾和破壞”[168]。他們認為對愚人的教育是一種負擔,無可救藥,“這種人是一種比鉛還重的負擔,他們隻配稱為‘混蛋’。擔得起一擔鹽鐵砂,卻抬不起一個大傻瓜”[169]。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思想。
同時,古希伯來人已注意到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果你接觸柏油,柏油就黏附在你身上,如果你跟傲慢之徒為伍,你就將變得跟他們一模一樣”[170],所以,對人進行教育要慎重選擇教師及環境,“不要拜訪愚人或者與他們長談”[171],“耳聽愚人之言,如同負重旅行,然而智人之言,卻使人如釋重負”[172]。
在《次經》中,古希伯來人認為兒童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他們生性頑劣,隻有運用嚴厲的紀律和懲罰才能取得相應的教育教學效果,所以在希伯來人的教育中,鞭打體罰蔚然成風。他們認為:“有些時候,對孩子進行說教就如同早晨對人唱歌一樣地不合時宜。然而,鞭打在任何時候都是最佳的教育方法。”[173]而且,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護,就要看他對兒子管教所采取的措施,“愛孩子的父親常常鞭打自己的孩子”[174]。“從小就要鞭打他,使他尊重你的權威。”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體罰之烈和管教兒童之嚴的程度了。嚴厲的體罰並不足取,但古希伯來人在教育孩子其他方麵的教育教學思想仍有其積極意義,值得我們借鑒。如不要溺愛孩子,“一個溺愛孩子的人,將不得不包紮自己的傷口”[175];教育孩子要得法,“一個教子有方的人,不僅可以在朋友麵前引以為榮,而且還可以使敵人羨慕”[176];不要嬌慣、放縱孩子,“沒有馴服的馬難以駕馭,沒有教養的兒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嬌慣自己的孩子並且跟他玩耍,他就會令你失望,(他會)成為惹禍的根苗”[177],“小時候不要放縱他,不要原諒他的過失”[178],“否則,他就會固執己見,狂妄不羈,隻能令你悲痛悔恨”[179]。要教導孩子勤勞,不能偷懶,“懶惰的人就像糞堆一樣,令人討厭,誰也不願意走近他們”[180];要讓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不能養尊處優,“必須管教你的孩子,要他幹活,否則他就會成為你的累贅”[181];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