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學前教育理論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任務

受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等的影響,福祿培爾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認為,在任何教育階段,甚至人的一生,家庭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兒童是在家庭中長大的,家庭生活是他的生活的楷模。在家庭裏,兒童看到父母、其他家庭成員在生活中進行創造、工作和勞動後,他們也嚐試著去表現他所看到的一切。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嚐試來顯示自己的力量並得到成人的認可。尤其是在幼兒期,幼兒對家庭、父母及家庭中其他成員的依賴特別強。而正是這一階段的教育奠定了人的發展的基礎。因此,父母作為上帝指派的監護人應感到並認識到自己對兒童和對人類的責任。

就家庭教育的任務來講,福祿培爾說:“在家庭範圍內,父母撫育子女的內容和目的就是喚醒、發展和激發孩子的全部力量和全部素質,培養人的四肢和一切器官的能力,滿足他的素質和力量的要求。”[14]可見,家庭教育涉及兒童的身體和精神發展。他特別詳細地論述了以下三方麵的問題。

第一,飲食適度、簡單。福祿培爾批判了父母給兒童的飲食過多、過細的做法,認為這樣做隻能損害兒童的身體,使兒童不能擺脫十分低級的食欲,並養成怠惰、懶散、遲鈍等不良品性。他指出,飲食的唯一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因此,飲食始終隻能是養料,它不應多也不應少。飲食的口味和精美程度不是目的,它隻是由追求良好的、清潔的和有益於健康的營養品這個目的所決定的手段。

第二,衣著寬鬆、完整。為了使幼兒在智力和身體上不受限製地活動和遊戲、發育和發展,他的衣服不應使其受到束縛、壓迫和禁錮。福祿培爾認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他的衣服應該像耶穌的衣服、生活和學說一樣是一個始終連續的整體,否則,會影響到他的精神。因此,他不能穿割破和撕壞的衣服。另外,幼兒不能過早注意衣服的顏色、式樣,否則,他隻是一個布娃娃或木偶,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第三,學會觀察和思考。幼兒不僅不能在身體上束縛,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能受到束縛。福祿培爾認為,上帝既然賦予兒童理解力、理智和語言能力,父母就應該滿足兒童認識世界的需要。他曾經引用一位父親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早地引導孩子學會思考,我認為這是兒童教育的第一和首要的任務。”[15]因此,父母應該及早引導孩子觀察和認識自身以外的對象,讓他們學會對外界對象和自己進行思考。為了幫助兒童認識世界,應該對他們開展語言、數、繪畫等教學。

(二)家庭與學校的關係

福祿培爾認為,兒童入學以後,他便成了學生。這時,教師是主要的教育者,學校是主要的教學場所。和社會一樣,學校是一個統一體,兒童通過參與學校的生活,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完善的個性。他指出,學校就是小型社會。教育是生活的一個階段,不是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的縮影。從這裏可以看出,杜威“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深受福祿培爾的影響。胡茲(Hughts)曾經說過:福祿培爾的幼兒園和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這裏大家共同擔任責任,尊重個人權利,同情友愛,共同協作。因此,共同協作是學校教育的原則。

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學校必須與家庭保持聯係。福祿培爾說:“學校與生活一致,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一致,這是這一時期裏應當引導我們達到完善境界的完善的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之首要的、絕對不可缺少的要求。”[16]

兒童入學以後,家庭應該如何與學校保持聯係?福祿培爾認為,統一的家庭與學校生活的內容有三類:第一類是關於比較寧靜的內部生活的內容;第二類是關於比較能夠接受外部事物的、內部發生作用的生活的內容;第三類是比較外向的、外部進行塑造的生活的內容。這三類內容可以具體劃分成以下幾項任務。

(1)宗教意識的喚起、培育、加強和提高。

(2)掌握宗教格言,特別是關於自然和人的、關於兩者對上帝的關係,也就是祈禱用的宗教格言。

(3)身體鍛煉。

(4)由近及遠地對自然和外部世界進行觀察和研究,獲得周圍環境的知識。

(5)關於自然和生活的短詩。

(6)語言和說話練習。

(7)從簡單到複雜的手工練習。

(8)在平麵上畫線條的練習。

(9)辨別顏色及其相互關係。

(10)遊戲。

(11)聯係實際生活講述故事、傳說、寓言、童話等。

二、學前教育的任務

福祿培爾認為,兒童的生活應當是兒童的世界,不能用成人的生活或成人的世界來代替它。因此教育不是未來生活的預備,教育的意義來自教育過程。他說,教育的目的是發展,教育過程也是發展。如果兒童的能力、個性與社會環境達到了完全的統一,那麽,目前的發展就得到了保證,將來的發展就有了基礎。這樣,無論是對兒童還是成人都實現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永無止境的,所謂終結也是過程。從這裏可以看出,杜威對教育的界說和教育目的論都受到了福祿培爾的影響。

由於幼兒期在人的一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祿培爾極力倡導重視學前教育。他認為,以前,學前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家庭承擔。家庭和母親雖然在學前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但許多母親一方麵沒有充分的時間教育子女,另一方麵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因此,教不好自己的子女。為了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福祿培爾主張成立一種既不同於家庭,也不同於學校的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Kindergarten)。他把這一機構命名為幼兒園具有象征意義。幼兒園意為兒童的花園,在這裏,兒童是植物,教師是園丁。通過合理的教育,兒童就能夠像植物一樣自然、健康地成長。

以前的學校都以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為教學終極目的。福祿培爾認為,幼兒與學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幼兒園的主要目標不在於兒童能從中學得多少知識,而在於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在幼兒園中,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都處於預備的、從屬的階段。知識的獲取是從屬的任務,傳授知識僅僅是幼兒園實現其目標的手段而已,兒童身心發展才是首要使命。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應遵循兒童的天賦、興趣和性情。學校的教學應完全以自我活動為基礎,並以表達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或觀點為頂點。

根據他的設想,幼兒園有以下幾個主要機構。

(1)幼兒教育機構。福祿培爾認為,當時普通教育比較注重兒童智力和直覺的發展,忽視了其他各方麵能力的培養。他繼承了盧梭的教育思想,認為要使兒童的能力與知識同樣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得知與行、理論與實踐、能力與意誌品格的發展統一協調。1843年,福祿培爾在關於德國幼兒園的報告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和精神上各種性能的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具體為:促進幼兒身體的發育;發展幼兒的感覺器官,擴大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活動能力;認識成年人和自然界;使幼兒養成集體生活的習慣和一定的品德;在遊戲、快樂和天真純樸中做好求學的準備。

(2)幼兒師資培訓機構,為其他幼兒教育機構訓練幼兒教育工作者。

(3)幼兒教育宣傳機構。創辦《星期新聞》和《福祿培爾周刊》,發表幼兒教育論文,推廣幼兒教育經驗,介紹遊戲方法。

(4)幼兒教育研究機構。

三、恩物與作業

“恩物”(Gifts)是福祿培爾為兒童精心設計的遊戲材料,即玩具。他之所以把這些遊戲材料命名為恩物源於其宗教思想。在他看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自然界是上帝給人的禮物。而他創設的恩物是對大自然的模仿,兒童可以通過這些恩物認識自然,進而認識上帝。因此,這些恩物是上帝恩賜給兒童的禮物。

福祿培爾設計恩物受到裴斯泰洛齊的“形式教學法”的影響。恩物主要有六種,每一種恩物都有其象征意義和不同的教育作用。

第一種是分別用紅、綠、藍、黃、紫、橙六種顏色的羊毛結紮而成的小球。每個小球直徑4厘米,小球上有一線連接。他認為這種恩物對兒童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據球體法則,球是最初和最終的自然形式,是上帝的象征物。兒童可以通過認識球來理解“統一”“無限”等。其次,幼兒可以通過球來認識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教師通過球的甩動來發展兒童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知覺,也可以認識“運動”等概念。再次,幼兒可以借此鍛煉視覺和觸覺。

第二種是木製的球體、正立方體和圓柱體。正立方體和圓柱體上有穿孔,並附有木棒和細繩。幼兒可以通過這種恩物認識各種事物的形式、性質和相互關係,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福祿培爾認為,三種物體的不同形狀代表了不同事物的多樣性。立方體代表事物的穩定性;球體代表事物的運動性;圓柱體代表事物既有運動的一麵,又有穩定的一麵。同時,這三種物體又有相同的特性,這種相似性意味著不同事物之間具有統一性。圓柱體是球體和立方體的混合,這種混合決定了這三者之間存在一些共同性。例如,圓柱體的平麵與立方體的平麵相一致;圓柱體的曲麵和球體的曲麵相一致等。

第三種是由八個小正立方體組成的木製正立方體。幼兒可以用小立方體組合成許多事物的形狀,例如,椅子、梯子等。在組合的過程中,兒童又可以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事物的整體可以劃分為各個部分;部分事物可以組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四種是由八個小長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

第五種是由二十七個等值小立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其中,三個小立方體分別對分為六個三角體;三個小立方體分別四等分為十二個小三角體。它可為幼兒未來學習數學和幾何打基礎。

第六種是由二十七個小長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其中有一些小長方體可以分成平板、斜角等。這一恩物的作用與前者相似。

不同類型的恩物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第一、二種恩物供3歲以前的兒童遊戲,第三、四、五、六種恩物供3~7歲兒童遊戲。第四、五、六種恩物的含義與第三種恩物相似,但組成成分更複雜,可以構成多種多樣物體的形狀。

另外,福祿培爾還設計了一些雙麵彩色板、彩色紙、小棒、金屬環等作為幼兒建築遊戲的補充。

“作業”(Occupation)是為幼兒設計的各種遊戲活動。與遊戲一樣,積極有益的作業源於自動的原則。在福祿培爾看來,作業具有道德、精神和宗教等多種價值。積極有益的手工勞動除了有助於訓練感覺、發展技能、鍛煉體格、學成手藝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即展現人的內心思想,發展兒童的智力,幫助兒童表達其內心世界。作業的重要性也在於它遵循了“教育要表現人的內心生活的能力”的原則。福祿培爾說,我們如同上帝那樣勤勞工作,作業使我們展現了內心世界,體現了精神,形成了思想,把不可見的內部世界展現在可見的外部世界之中。因此,作業應該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

這種展現內心世界的過程也是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和個性的過程;同時,它具有神聖的、甚至玄奧的意義。福祿培爾說:所有的勞動都應成為自由的活動,都應成為發展智力的活動,而其實現的先決條件是這些活動所應遵循的規則能被認可,能被自覺地運用。因為迄今為止,這一方麵還很欠缺。對兒童而言,實物教學可以幫助他們逐漸恢複知覺,並引導他們養成性格,由此人類勞動才能轉化成為自由活動。

福祿培爾認為,恩物與作業既是相互聯係,又是互相區別的。首先,恩物和作業是相互連接的幼兒遊戲活動的兩種形式,是兒童認識自然、社會,滿足其內心衝動的必要手段。其次,作業與恩物相比具有一些明顯的區別,它表現在:(1)從幼兒活動次序來看,恩物在先,作業在後。恩物為作業的開展提供基礎,作業是幼兒利用恩物進行遊戲後的更高發展階段。(2)從活動的材料看,恩物的材料是固定的,作業的材料是可以改變的。幼兒可以利用恩物組合成許多不同形狀的物體,但是,恩物本身的形狀不可改變,作業可以改變活動材料的形狀。例如,幼兒用紙、沙、泥、木等製作某一事物時,可以根據製造物的需要隨時改變材料的大小、形狀。(3)從性質來看,恩物是活動的材料。作業既包括活動,也包括活動的材料,例如,穿珠子和稻草、繪畫、玩豌豆、折紙等。(4)從兒童的內心需要來看,恩物主要反映模仿的本能,作業主要反映創造的本能。

福祿培爾的恩物和作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應該看到,福祿培爾首開為幼兒精心設計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材料之風,提出學前兒童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認識外部世界。同時他認識到幼兒的活動材料應該具有思想內涵。值得重視的是,福祿培爾所設計的恩物和作業的本身不乏可取之處:(1)恩物和作業的設計有的方麵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例如,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地循序漸進。(2)恩物和作業的設計注意到多感官參與,發展兒童的多種感官及其能力。例如,恩物和作業有不同的形狀、顏色、材料等,並配以各種活動方式,使兒童視、聽、說、做統一起來。(3)恩物和作業不無辯證法思想。例如,他試圖通過恩物和作業使兒童理解統一性與多樣性;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運動和發展的觀念;等等。

然而,不可否認,福祿培爾的恩物和作業存在著一些缺陷,特別是它們的象征主義、形式主義、神秘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批判。

烏申斯基曾對福祿培爾的形式主義、過於嚴格的係統性、矯揉造作、兒童在遊戲和作業中的獨立性遭到限製、說教和過分的傷感情調等進行過批判。他在參觀了福祿培爾式的幼兒園後諷刺說:幼兒們沒精打采地踏著步伐,打著哈欠,流著眼淚,口裏唱著福祿培爾的快樂的歌曲,完全是一副可憐的樣子。

福祿培爾認為,每一位兒童都努力使自己與外部世界保持聯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各種實物和特定的活動使兒童認識外部世界。因此,他的恩物具有象征的意義。在福祿培爾看來,一件看似簡單的東西在幼兒的眼裏往往會充滿生氣和感情色彩,幼兒對此往往充滿想象,把它當成自然中的替代物。例如,把一根棍子當成馬,一塊磚當成火車等。他認為,這種充滿象征性的想象對兒童認識自然,培養想象力十分重要。不能否認,適當的象征物在一定的場合、一定的範圍內有助於幼兒的想象力的培養。因此,幼兒遊戲中的象征性得到了皮亞傑(Jean Piaget)等當代兒童心理學家的肯定。但是這種象征主義曾遭到不少批評。當然,應該看到,幼兒教育中應用過多的象征物必然影響他們對客觀世界本身的觀察,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因此,應該盡量安排幼兒觀察事物的本身。

福祿培爾把兒童遊戲的材料稱為上帝的恩賜物,把兒童的各種遊戲活動的最終目的歸之於認識永恒、無限,即上帝。這種過於濃厚的神秘主義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是不符的,也不利於幼兒認識事物的本質。

福祿培爾認為,兒童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是手勢;第二是唱歌;第三是語言。兒童通過這些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和思想。為此,福祿培爾投入了其畢生的精力,編製了各種各樣的遊戲、作業、故事等,為教師設計各種材料以引導兒童的興趣和活動。

福祿培爾把一係列的作業和恩物循序漸進地融入了幼兒園的教學手段中。他指出,當兒童熟悉了某種恩物或某項活動的特性後,教師就應向兒童介紹新的恩物或新的活動。而這種新的恩物和活動則基於那些舊的恩物和活動。它既能給兒童留下新的印象,又能幫助兒童記憶舊的事物。福祿培爾把遊戲活動稱之為作業,而將遊戲活動的材料稱之為恩物。與恩物相比,他更加強調遊戲活動。

四、遊戲

福祿培爾論述了遊戲在兒童早期教育階段的作用。他認為,首先,通過遊戲,教育者能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其次,通過遊戲,教育者能為兒童做出一些生活的解釋。再次,通過遊戲,教育者能幫助兒童體驗現實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培養兒童的獨立意識、互助意識、創造才能和主動精神,使之發展成為構成社會的獨立的個體。可見,遊戲具有重要的智力價值和道德價值。

福祿培爾把遊戲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活動內容。他說:“遊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因為它是內在本質的自發表現,是內在本質出於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現,‘遊戲’一詞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遊戲是人在這一階段上最純潔的精神產物,同時是人的整個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的樣品和複製品。所以,遊戲給人以歡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同周圍世界的和平相處。一切善的根源在於它、來自它、產生於它。一個能幹地、自發地、平心靜氣地、堅忍不拔地、直到身體疲勞為止堅持遊戲的兒童,也必然成為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韌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17]“這一年齡階段的各種遊戲是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的最純潔的素質和最內在的思想就是在遊戲中得到發展和表現的。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18]

在他心目中,遊戲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是最適合兒童天性的活動,是兒童快樂的源泉。(2)它是幼兒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主要手段。(3)它不僅可以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和創造性,而且可以培養兒童的合群精神和各種公民道德品質。(4)它是兒童未來生活的萌芽和縮影。

福祿培爾並未停留在從理論上闡述遊戲的教育價值。他通過幼兒園實際教學活動,使他的有關遊戲教育價值的理論在實踐中得以實現。他把遊戲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運動遊戲。它伴隨著唱歌進行,並建立在幼兒對自然和周圍觀察到的各種動作的模仿的基礎上,旨在發展人的四肢和感官。第二種是精神遊戲,它是與發展人的認識能力和精神品德有關的遊戲。

他還為幼兒編寫了一些在遊戲過程中吟唱的歌曲,讓幼兒邊玩邊唱。他把遊戲中又唱又跳叫作唱遊,主張幼兒教育應該以唱遊為主。

在福祿培爾眼裏,遊戲和恩物是一體的,遊戲是恩物的運用。因此,恩物的特點製約著遊戲的開展,恩物所包含的精華和糟粕都要在遊戲中體現出來。但是,恩物和遊戲在實際教學中並不總是一致的。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思想遭到人們的抨擊,除了其思想本身存在欠缺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設想與在實際操作運用中的困難。特別是他的方法到了不好的教養員手裏時,他所提倡的自動性就**然無存了。1861年4月5日,俄國作家、教育家列夫·托爾斯泰(ЛеB Hиколaeвич Tолстой)在參觀了威瑪城根據福祿培爾的教育體係設立的幼兒園後,也批評道:“在Kindergarten(幼兒園):幾何圖形的繪畫和編織的東西沒意思。兒童發展的規律你是捉摸不到的。他們教起來滾瓜爛熟,全是按他們的方式,可是他們的方式,你可不懂。他畫棍子,可是對於圓隻有模糊的概念。在全是生疏的東西的時候,是不能養成連貫性的。”[19]

福祿培爾對遊戲的認識存在著唯心主義的一麵。例如,他認為遊戲是兒童本能的表現,是“由內心的需要和衝動而來的內部表現”。他的一些遊戲的內容,帶有許多抽象的性質。所選擇的有些動作沒有估計到兒童的能力,以致兒童隻能做一些機械的模仿。他重視遊戲的道德教育意義,力圖把教室變成社會的縮影,例如,開展一些鞋匠、木匠、鐵匠和農夫之類的遊戲,以培養幼兒服從、溫順、忍耐、節製、穩健等品質。特別應該指出,他試圖通過遊戲把兒童培養成具有宗教信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