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革命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社會活動

(一)車爾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裏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ьш?евский,1828―1889)是19世紀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理論家和實踐家、革命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家。他出生於薩拉托夫省一個牧師的家庭。他少年時在一所神學校接受教育,1846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哲學係。在大學時代,車爾尼雪夫斯基學習了一些進步書籍,特別對黑格爾、費爾巴哈、赫爾岑、別林斯基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感興趣。1848年歐洲革命對他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到1850年大學畢業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成長為一個唯物論者和革命民主主義者。

大學畢業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擔任中學的語言和文學教師。他的教學充滿著革命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和反農奴製的精神。由於他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此,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

從1853年開始,車爾尼雪夫斯基宣傳以革命推翻沙皇製度和封建製度。1860年,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類學原理》出版。這部著作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哲學宣言。他積極宣傳唯物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號召農民團結起來,齊心協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的統治。車爾尼雪夫斯基對國民教育問題非常關心。他是進步刊物《同時代人》雜誌的思想領導者和主編。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成為當時革命運動的卓越領袖。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言論引起了封建反動派、封建教會以及一些唯心論者和自由主義者的憎恨。1862年7月,沙皇政府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獄中,他寫了著名小說《怎麽辦》。從1864—1883年,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最偏僻地區。但是,威脅、利誘和嚴酷的生活都沒有使他向專製政府低頭。在輿論的壓力下,1883年,沙皇政府允許車爾尼雪夫斯基轉到阿斯特拉罕,後來又允許他回到故鄉薩拉托夫。20多年的折磨使得他的身體非常衰弱。

1889年10月29日,車爾尼雪夫斯基因病去世。

(二)杜勃羅留波夫

尼古拉·亞曆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обролюбов,1836―1861)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他出生於高爾基城的一位牧師家庭。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在大學期間,他參加了大學生的秘密小組,並出版秘密的手抄報紙,批判沙皇專製製度及其國民教育政策。1856年,杜勃羅留波夫在《同時代人》撰稿批評中央師範學院的生活、嚴峻的紀律、呆讀死記等情況。這時他結識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由於哲學觀點與政治社會觀點的一致,他們很快就成了摯友。

1857年,杜勃羅留波夫從中央師範學院畢業後即主持《同時代人》雜誌的圖書評論部。他雖然沒有從事過實際教育活動,但在許多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

生活的困苦和工作的過度勞累,致使杜勃羅留波夫患了嚴重的肺結核,於1861年逝世。在杜勃羅留波夫的墓前,車爾尼雪夫斯基讚揚他是一個終生獻身於人民解放鬥爭和無限熱愛人民的人,是人民兒子中的天才。列寧認為,杜勃羅留波夫是一個極端憎恨專製、渴望人民起義反對專製政府的作家。

二、政治和哲學觀點

(一)政治觀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政治和哲學思想是在深入研究俄國社會的深刻矛盾和人類曆史上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首先,他們接受並發展了拉吉舍夫(Апександр Никoлаевич Радишев)、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等俄國民主主義者的思想。但是,在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上,他們比赫爾岑和別林斯基更接近辯證唯物主義。其次,他們剖析了德國古典哲學,但他們的思想中仍然滯留了德國古典哲學家的痕跡。例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分析過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思想中的缺陷,但他的唯物論是人本學的。他沒有在具體的曆史條件下觀察人,而把人看作一個抽象物。再次,他們對傅立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比較熟悉。他們的革命民主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以前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以前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由於當時俄國經濟生活和社會關係落後等原因的製約,他們雖然是偉大的學者和批評家,但是,並沒有得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出的那些結論。

同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是在革命鬥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們與農奴主製度的反動政策和自由主義不徹底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們揭露了沙皇政府政治製度的反動性質,並對建立在經濟製度之上的一切上層建築(包括宗教、道德和官方的教育理論等)壓製人性的一麵給予徹底的批判。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社會生活的一切道路,差不多都是正式對我們封鎖著的。甚至在那些沒有被正式的障礙物堵塞住的社會活動的道路中間,實際上也有很多——幾乎是全部——是對我們封鎖著的。”[26]他們要求推翻農奴製度,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製度是唯一合理的和公正的製度。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從維護農民的利益出發,力圖把對一切剝削形式的自發反抗變為革命的行動,以暴力推翻封建製度。因此,他們比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其他思想家更接近於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為反抗專製製度的起義做了思想準備。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自由主義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自由主義非常狹隘地從形式上來理解自由,他們關心的是給予人們形式上的權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法律上的許可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是當他具備享受這種許可的物質資料時才有價值。無論是我,或是你們讀者,都沒有被禁止用金飯碗吃飯,但是,可惜,不論是你們,也不論是我,都沒有而且大概永遠也不會有滿足這種優美的思想的資財;因此我坦白地說,我毫不重視自己有用金飯碗吃飯的權利,所以我願意為一個盧布或者更便宜一些來賣掉這種權利。自由主義者所忙著爭取的那一切權利對於人民來說也恰是這樣”。[27]在他們看來,真正人民政黨的任務,不僅是關心製定勞動人民的法律權利,而且要創造使他們能實現這些權利的實際的可能性。

(二)哲學觀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們走近了辯證唯物主義,但停止在曆史唯物主義之前。在《哲學中的人類學原則》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全麵地論證了唯物主義的理論。列寧指出,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的偉大的俄國作家,他能夠畢生保持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

他們能正確認識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世界的可知性。他們還進一步認為,物質和精神既有聯係又有區別。車爾尼雪夫斯基首先承認人的機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他否定人的意識是非物質的實體,即離開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的思想;同時指出了精神和物質的質的差別。[28]杜勃羅留波夫指出,人的肉體和精神是統一的,沒有舌就不能說話,沒有耳就不能聽,沒有腦就不能感覺和思維。

車爾尼雪夫斯基充分肯定了人的認識能力。他指出:人們對於環境的認識是有限的,但是,隨著生活的發展,人類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地認識外界,越來越接近真理。他們不但在認識上重視實踐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有著顯著的作用,而且把這種思想貫徹到現實活動中。他們指出,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是不科學的,由此出發,人們不可能正確認識周圍的現實世界,隻能得出一些謬誤。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都是無神論者。他們堅決反對宗教,指出了宗教的曆史性質和教會是壓迫勞動人民的維護者,認為應該把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與反剝削製度的革命鬥爭聯係起來。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明確指出了教育問題與革命鬥爭是不可分的,比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前進了一大步。他們以自己的革命活動,促使以後俄國的先進人士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因此,馬克思對他們的科學著作和革命活動給予很高的評價。列寧把他們稱為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偉大先驅。

三、對農奴製學校與教育學的批判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於沙皇的教育政策、官立學校的教育製度,以及為農奴製度下的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做辯護的官方教育理論,給予了徹底的批判。

(一)對農奴製學校的批判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尖銳地批判了農奴專製政府在國民教育方麵的反動性和落後性。首先,他們批判了尼古拉教育管理機構。他們揭露教育部是“軍事獨裁”機構,內部彌漫著愚蠢、目光短淺和不學無術的現象;學校中充滿一些冷酷無情的官吏和因循敷衍、墨守成規的人。其次,他們指出,政府為人民設立的學校非常少,農民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婦女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再次,他們指出,在學校裏實施落後的教學。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當時俄國的學校教育是經院主義式的,以愚蠢迂腐、枯燥無味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內容遠遠落後於科學,嚴重脫離實際生活。學校內充滿了經院哲學、形式主義、枯燥無味和暮氣沉沉的現象。這種教育所教授的隻是一堆“毫無用處的瑣碎讕言”和“愚蠢迂腐”的東西,學生得到的是一些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十分錯誤的觀念。在教學方法上,實行教條主義和兵營製度,強製兒童無條件服從家長、教師的要求等。它扼殺了兒童的求知欲和鑽研精神,壓製兒童的個性,妨礙了他們獨立思想的發展。因此,這種學校不僅不能使學生獲得益處,而且還使他們變得愚鈍。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要求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教育製度。提出取消沙皇政府的各種限製,擴展為人民設立的學校,改善勞動人民子女的教育與教學條件。他們還指出了實現符合人民利益的教育所應遵循的道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七月的君主國》一文中指出:“政權,物質福利和教養:這三者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誰處於貧困境地,誰就不能發展自己的智力;誰的智力沒有得到發展,誰就不能於己有力地享有政權;誰不享有政權,誰就不能免於受壓迫,就是說,不能免於貧困和愚昧無知。”換句話說,當人民的經濟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民還沒有掌握政權的時候,無論怎樣賦予勞動人民受教育的權利,都是一句空話。杜勃羅留波夫也指出,農奴製俄國的教育和教學不過是例行公事。這種教育寄托在頑固不化、沒有學識、不得溫飽的教師身上。這種教師不僅自己在腐化著,並腐化著兒童。因此,用革命的手段改變社會關係、改造社會是在社會中建立理智、實行真正教育的必要條件。

(二)對官方的教育理論的批判

1.對官方教育學反對性的批判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揭露了官方教育學的反動本質。他們認為,官方教育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為沙皇教育製度服務。杜勃羅留波夫批判了那些堅持反動的公民義務的禦用文人。他指出,企圖把兒童培養成終生都是別人命令的恭順執行者必定會使社會和教育陷於永遠停滯狀態。

2.對官方教育學遺傳決定論的批判

當時的官方教育理論認為,人在社會中的職位和地位,正如他的才能發展的可能性一樣,是由人的出身及其遺傳預先決定的。農民的子女生來沒有學習的能力,因此,他們不應該接受教育。車爾尼雪夫斯基批判揭露道:這是對人民的誹謗。這種“理論”是為統治者使勞動人民服從自己統治服務的。

官方教育學還認為,兒童隻是喜好惡習,他們生來“是沒有理智的”。因此,他們應當絕對服從成人的理智。對這種偏見,杜勃羅留波夫批判說:“請用您的製度來把理智賦予猴子吧,這樣,全世界的人就會敬仰地拜倒在這種製度麵前,並將按照這種製度來教育自己的兒童。但是您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應當老實地承認在兒童的本性中是具備理智的權利的,所以不應忽視這種理智,而要合理地利用它所提供給你們的那樣一些便利的條件。”[29]

官方教育學中還存在狹隘的民族沙文主義現象。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認為俄羅斯民族的天賦比其他民族優越。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他強烈反對把民族區分為能夠達到高度“文明”和不能夠達到高度“文明”的兩種人。他指出,一切企圖宣稱一個民族或一個種族是擅長文化的,而另一民族或種族是不擅長文化的,都是誇張自己和誹謗他人。他認為,不同民族在文化水準上的差別,並不是由於天性與種族的關係,而是由以往的生活造成的,並且這些差別將來存在或不存在,要看生活如何而定。換句話說,一個種族與其他種族的區別,是不同的環境和教育發展的結果。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揭露這種“理論”的政治性質時指出,這種理論被當作盾牌來掩護統治階級敵視人民群眾的政策,特別是沙皇政府在國民教育方麵的政策。

四、論教育目的和任務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從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出發論證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新人。他們所說的“新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正確堅定的信念、革命的人生觀、熱愛祖國、愛勞動、誠實、積極參加社會生活等高尚的品質,能為大眾的理想而英勇鬥爭。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誠實、勤勉、熱愛祖國、有學識的、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堅決從事革命行動以爭取社會主義實現的人。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不管現在或將來,他永遠能夠問心無愧,無論在什麽時候和什麽事情上,他都不會失去勇敢精神,在任何一切考驗中,他將始終沉著而堅定。”[30]杜勃羅留波夫指出,應當培養兒童愛好真理和準備全力維護真理,為了真理不做絲毫讓步的意向。

第二,具有崇高思想,體力、智力、道德全麵發展。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把普通教養放在全麵發展教育的首位。他們認為,一個人不論選擇什麽專業,都應該有廣泛和深入的科學知識,獨立思維的習慣。因此,普通教養對他來說是完全必需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人的本性出發,認為全麵發展對一個人來說是必需的。

第三,具有高度教養、勇敢、誠實、自動參加公民事業的習慣等公民的品質。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用的公民。公民的要素應當貫徹到整個教育中去,教育應為公民的要素所決定。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俄羅斯人赴約會》中寫道:“如果人不在社會事業思想之影響下受教育,不在鼓舞參加社會事業的情感之影響下受教育,就最好不受教育。如果我所觀察的範圍和我所活動的範圍中,沒有以共同利益為目標的思想和鼓勵,就是說,隻有一些老生常談,那麽,我又能觀察到些什麽呢?不過還有個人對於自己的財富,對於自己的飽暖,和對於自己享樂的狹隘關懷而已。”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為公共利益、為大家幸福去活動的思想,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品質,而隻能成為一個自私的、狹隘的小市民。

這種新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培養全麵發展的新人的因素是遺傳、環境和教育。他指出,人的素質不是完全一樣的,人的有機體有個別差異,因而也就有心理上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不同不僅在於外部的特征,而且也在於某些心理特點。但是,他強調指出,人生而具有的素質依賴於生活環境和所受的教育。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環境主要是指人們生活和活動於其中的社會物質條件和政治條件。他指出,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是由人們的活動而改變的。如果離開不良環境,人的智慧就會表現出來,而且他的性格也會日臻完善。車爾尼雪夫斯基也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說:“教育是一切幸福的根源”。教育對人是最偉大的幸福。人不受教育就是愚蠢的、貧窮的、不幸的。教育能使人民幸福,民族強大,並使人有精神上的愉快。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指出,隻有在新社會條件下的新教育才能在人的個性形成中起巨大的作用,才能完成培養新公民,培養為社會理想而奮鬥的戰士的任務。因此,他們主張為新教育而鬥爭。他們認為,要把爭取國民教育的鬥爭和總的革命鬥爭聯係起來,隻有人民掌握了政權,才可能有真正的新教育。他們所說的新教育應該做到:(1)學校的一切教學和教育,必須為青年反對專製主義,為人類的美好理想進行鬥爭做準備。新人不是在溫室中,而是在與舊社會的鬥爭中教育出來的。(2)教師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性,讓他們自由地、正常地發展。努力灌輸給他很多事物的正確概念、生動和堅定的信念,使他能由於尊重善和真去自覺地行動。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泄露了 “現代人”生活歡樂的秘訣:“那是一個很好的秘訣,實地運用起來更好,而且也不難,隻要你有一顆純潔的心和誠實的靈魂,具有現代人的人權觀念,能夠尊重跟你共同生活的人的自由”。[31]杜勃羅留波夫也說:“如果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或是經常流露在他們口頭上的思想和意圖沒有對他們的活動發生任何影響,沒有在他們的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麽這算是一些什麽樣的人呢?”[32]

五、論教育內容

車爾尼雪夫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指出,智育、德育和體育是教育內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三者是相互聯係的。

(一)論智育

1.智育的任務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非常重視智育,認為智育在人的教育製度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在他們看來,智育的任務主要包括:(1)傳授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等多方麵的知識,使學生獲得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明晰而正確的觀念,正確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與一切迷信和偏見進行鬥爭。(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意向,愛祖國、愛人民以及愛一切優美的東西。(3)正確確定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選定自己未來生活的道路,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奠定牢固的基礎。(4)培養革命的、唯物主義的人生觀,排斥任何宗教的影響。

當時,古典教育與實科教育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杜勃羅留波夫清楚地看到了兩方麵的缺點。古典教育的缺點是完全缺乏自然科學的知識,脫離生活實際,以及教育上的形式主義。實科教育的缺點是降低了普通教育標準,將許多實用的學科列入了實業學校的教學計劃裏,對人文科學的知識不夠重視,在教育上具有功利主義色彩。

針對古典教育與實用教育的缺陷,他們主張普通學校要實行全麵的教育,重視普通教育。他們把教學內容劃分成物理及數學學科(數學、物理學、自然、地理)和精神學科(本族語言、文學、曆史、外國語)兩大類。他們認為,在普通教育上,這兩類知識都有重大意義。這種全麵的教育,既可以充分發展一個人的智力,又可以使學生學得生活必需的知識、人文的知識和自然科學的知識。

2.教科書和兒童讀物

教學用書和兒童讀物是教學和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此,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批評了當時教科書和兒童讀物的弊端,例如,不必要的冗長的敘述,過於華麗的詞句,不確切的用語,借口通俗而使文學語言簡單化和庸俗化的、內容不正確、缺乏基本的、主要的知識,等等。

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號召作家、文學家、學者及教育家中的優秀分子,踴躍參加編著教科書的工作。針對教科書編寫中存在的缺點,他們提出了一些編寫教科書的原則。(1)教科書應該為學生提供關於自然和社會中各種現象的正確觀念。在記述事實、描述對象和現象的時候應當是確切的、絕對正確的,決不容許簡單化、庸俗化。(2)教科書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在兒童能夠理解的程度上呈現係統的知識。全部材料必須用生動、清楚、簡練、能夠為兒童完全理解的語言敘述。(3)應當根據實際材料提出所引用的定義、定律和規則。(4)教科書應有助於使學生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唯物主義世界觀。(5)教科書的文字要通俗、流暢,富有文學性。

針對兒童讀物中存在的缺點,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提出,真正有益的兒童讀物應該做到:(1)包含著人的一切本質,鞏固兒童為人類本性所固有的道德情感,不以各種人為的道德規則來歪曲這種情感。(2)應當能夠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兒童時代的想象力活躍,比其他能力更需要培養和適當的指導。(3)能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喚起兒童的求知欲。

3.教學原則與方法

為了把兒童培養成為一名智慧的和真誠的革命戰士,使教師更熟練、有效地進行教學工作,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各種知識,全麵地發展他們的精神力量和才能,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信念。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選擇教學方式時,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遵守漸進性和連貫性原則。在一切場合,當講述、下定義、表述結語和結論的時候,要保證有最大限度的明確性和精確性。

第二,堅持直觀性。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正確地理解教材,教師向學生陳述原理時必須具有可靠的證據。他們反對任何教條式的教學。杜勃羅留波夫要求每個科學原理都用實例來加以證明,使任何概念都通過許多個別的表象得到解釋,使每個結論在預先分析了各種判斷之後再得到表述。例如,曆史的講授,不應該醉心於年代表和人名,而應該用圖片幫助教師生動地傳授教材的內容。

第三,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殘暴的教育製度下,隻有用強製的方法實行教育。然而,每一個健康的兒童都有天賦的求知欲,如果沒有外在的不快抑製兒童的求知欲,兒童便會樂於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愉快,從而具有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學生自覺地掌握所學習的教材、事實、概念、結論和結語,以及他們對於自己的一切行動的自覺的態度,是合理的教學組織的最重要的標誌。

第四,教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完整。首先要生動。教師要善於利用生動的情景表達各種事件,講述不要太細碎、煩瑣和用過多的名詞術語。其次,思想的表達應當完整。講述應當盡可能地“精練,但要連貫和完整”,按照嚴格的邏輯順序等。

第五,掌握知識徹底、牢固。杜勃羅留波夫堅決反對呆讀死記,要求背誦應該與對教材一定的理解和練習相結合。他認為,理解的識記是發展性的識記,也是最牢固的識記。

第六,具有教育性。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不僅應當傳授各種知識,並且也應當促進學生的德性修養。

第七,注意勞逸結合。首先,要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脫離現象。其次,不同功課交替學習,這樣可以消除疲勞。

(二)論德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主張教師和父母要尊重兒童本性。但是,尊重兒童並不意味著兒童的本性是最理想的,因而無須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上的放任與壓抑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因此,他們認為,兒童的發展是以年長一代人的品德為標準的,成年人在道德培養上應起教導作用。教育者必須教導兒童習慣於按照道德規範,並依據義務和責任感來行動。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德育的任務是以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愛勞動、誠實、原則性以及對社會罪惡反抗精神教育學生。愛國主義是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他們認為,愛祖國和愛人民是一個先進的人的重要品質之一。他們自身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的典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每一個俄羅斯人的曆史意義應以他對祖國的功績來衡量,他的人的尊嚴應以他的愛國主義的力量來衡量。”在他們看來,真正的愛國主義是與民族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也是與國際主義緊密相連的。

在德育的方法上,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提出,首先要強調榜樣的作用。他們指出,教育者的以身作則是教育兒童最主要的方法。教育者可通過示範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與行為。另外,教育者應該注意利用周圍生活中的積極範例。

其次,要注意紀律教育。在紀律教育上,他們提倡自覺紀律,反對棍棒紀律。他們譴責了采用體罰和侮辱學生人格等維護紀律的手段,他們把這些手段稱為違反教育原則的野蠻手段,利用這些手段進行教育和教學的結果,不是把學生培養成自覺的、有思想的和積極行動的公民,而是培養成忠順的執行壓迫者意誌的人。在這種教育下,學生不會思考,隻會執行。在他們看來,自覺紀律要求學生知道某種行動不是出於命令他這樣做,而是由於需要他這樣做;但是,自覺紀律並不排除學生遵守合理紀律製度的必要性。

再次,教師的要求要堅定和經常。

(三)論體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體育的任務是增進學生體力和健康,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培養意誌。

體育的手段包括:體操、體力勞動、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勞動與休息的正確交替、正確地安排兒童飲食、睡眠等。

六、論教師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彼夫都非常重視教師的作用。他們認為,教師的勞動對於社會不僅是極其重要的,而且非常複雜。對教學與教育工作而言,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他們要求社會對教師的勞動予以高度的評價,並要求改善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們的物質待遇、法律地位以及教師的勞動條件。

正是因為教育勞動的對象和任務都很複雜,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一,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他們認為,作為社會先進成員的教師應當是當代先進思想的自覺的擁護者,能夠自覺地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服務。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的事業如果沒有崇高思想的鼓舞,就會是無效果的、渺小的。”杜勃羅留波夫說:“隻有具備明確、堅決、正確的信念和高尚道德的教師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者。”

第二,教師要有高度的文化教養和廣博的學識。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普通的和專門的),精通所授科目。他們認為,普通學校的教師應該研究物理及數學學科和精神學科這兩大類的知識。

第三,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他們主張教師必須勤勉地從事教育事業,了解、尊重和熱愛兒童。他們要求教師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兒童,把兒童當作人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采取違反人道的方法,如對兒童采取體罰以及采用侮辱人格的綽號和嘲笑等。

第四,教師應當掌握教育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教學技巧。他們認為,教師隻有掌握教育學的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對教學和教育藝術一竅不通”,那麽,即使他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也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誰想成為教師,他就不能無視教育學中的建議。

第五,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威信。尊重兒童並不意味著否認教師的威信。杜勃羅留波夫指出,當幼小兒童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思維尚未成熟,還不能自覺地避惡行善時,教育者的威信在他們的行為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這時,教育者可以合理地利用威信,有權命令和要求學生服從。但是,教師應當盡力使學生了解對他所提出的要求的意義,注意兒童個人意識的培養。如果教師要學生盲目地服從自己的意誌,必然會壓製和扼殺學生個人的意誌、勇氣、主動性和獨立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吸收了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等人的教育觀點,從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論述了一係列教育和教育學問題,提出了許多在俄國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觀點。特別是在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等問題上,他們的看法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誕生以前達到了最高程度。他們的思想在俄國的進步活動家為爭取先進的教育製度的鬥爭中發揮了促進作用。

列寧曾經說過:“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五十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能夠摒棄新康德主義者、實證論者、馬赫主義者以及其他糊塗蟲的無聊的胡言亂語。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更確切些說,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不能夠上升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33]這一評價同樣適用於杜勃羅留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