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斯賓塞的教育思想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對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進行尖銳的批判,提出“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的卓越見解,製訂了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課程體係,極大地推動了近代英國以及歐美其他國家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的發展。

一、生平活動和著作

1820年4月27日,斯賓塞生於英國德比郡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他的祖父、父親和叔父都是學校教師。因為從小身體病弱,斯賓塞幼時上學讀書的時間不多。但他受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對自然界的觀察。有時,斯賓塞也和父親的學生一起做物理和化學實驗。

13歲時,斯賓塞寄居在他叔父家裏,並在其任教的學校裏讀書。他對數學、機械學等課程十分喜愛,卻厭惡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學習。在讀了3年預備課程之後,斯賓塞拒絕了叔父關於送他去劍橋讀書的建議,又回到父親身邊繼續進行自學。

1837年夏天,斯賓塞已滿17歲。在父親的安排下,他在自己曾上過學的那所學校裏擔任了輔導教師,但隻有3個月的時間。這是斯賓塞一生中在學校教育實踐方麵僅有的經驗。同年秋天,斯賓塞去鐵路局工作,同時繼續進行研究,考慮改進技術設計和方法並親自進行各種試驗。可以說,正是早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信念,促使斯賓塞後來的“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的見解的形成,並極力促進科學教育的發展。

在這期間,英國自然科學家萊爾(C. Lyell)的《地質學原理》一書給斯賓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他後來的著述活動以及哲學思想體係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從1842年起,除1844—1846年重新擔任鐵路局工作外,斯賓塞開始專注於學術研究,並為英國各雜誌撰稿。1842年,他撰寫了第一本政治論著,題為《政府作用的範圍》。1850年,斯賓塞出版了《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其中包含了他後來係統闡述和發展的哲學思想體係的萌芽。1855年,他又出版了《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開始把進化論應用於心理學的研究。

早在1848年,斯賓塞曾想根據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原理開辦一所學校,但未能實現。後來,他積極參加了當時英國正在進行的那場科學教育與古典主義教育之間的激烈論戰,從1854年起連續在雜誌上發表4篇論文,闡述自己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方麵的見解。由於斯賓塞博覽了培根、誇美紐斯(J. A. Comenius)、盧梭和裴斯泰洛齊等許多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的著作,從中汲取了體現時代潮流的思想,再加上他本人對當時英國教育製度的認真觀察和深刻分析,因此,他對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抨擊最尖銳,對“什麽知識最有價值”這個問題回答最明確,對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學校課程體係表述最清楚。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那本劃時代著作《物種起源》發表後,斯賓塞試圖根據進化論的原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打算撰著一部概括人類所有知識的多卷本《綜合哲學》。1862年他寫成了《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1864—1867年寫成了《生物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Biology)上、下兩卷;1870—1872年寫成了《心理學原理》上、下兩卷;1879—1893年寫成了《倫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Ethics)上、下兩卷;1876—1896年寫成了《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三卷。到1896年時,斯賓塞終於完成了這個龐大的思想體係。當時,包括英國所有著名科學家在內的82人聯名給斯賓塞發了一封熱情讚揚的賀信。他被譽為學術界的“思想泰鬥”,也被稱為“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近代亞裏士多德”。[22]

1871年後,斯賓塞先後被英國的劍橋大學等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被巴黎科學院等聘任為國外院士或通訊院士。但他謝絕了所有這一切榮譽。

1903年12月8日,斯賓塞在伯萊頓去世。

二、教育預備說

針對當時英國學校教育中“裝飾主義”的傳統習慣勢力,斯賓塞尖銳地指出:“我們所追求的都是裝飾先於實用。不隻在過去,在我們現代也差不多一樣:那些受人稱讚的知識總是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進個人福利的知識倒放在第二位。”[23]他還指出: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習慣勢力就是這麽大!在我們教育中裝飾就是這樣可怕地勝過了實用!”[24]在斯賓塞看來,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在“裝飾先於實用”的原則下,課程內容的安排很少考慮是否真正對一個人的心智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好處。例如,在女孩教育方麵,“舞蹈,舉止文雅,彈鋼琴,唱歌,繪畫,這些占了多大分量!如果你問為什麽學意大利文和德文,你就會看出,在一切借口之下,真正的理由是認為懂得這些語言才像個貴婦人”。[25]盡管科學知識是近代社會生活成為可能與繼續發展的基礎,但是並沒有人注意這個真理,由於司空見慣而忽略了它。這就使得比其他一切都重要的科學知識學習,卻最少受人注意和重視。因此,同人生事業和社會生活有著最密切關係的科學知識,在學校課程中幾乎是完全被忽視的。斯賓塞認為,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那麽,近代英國就會同在封建時代一樣。

斯賓塞還分析了英國學校教育中追求“裝飾先於實用”的原因,指出:在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影響下,英國學校教育“所考慮的不是什麽知識最有真正的價值,而是什麽能獲得最多的稱讚、榮譽和尊敬,什麽最能取得社會地位和影響,怎樣表現最神氣”。[26]

由此出發,斯賓塞在外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教育預備說”的觀點。他強調指出:“怎樣生活?這是我們的主要問題。不隻是單純從物質意義上,而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待怎樣生活。……怎樣對待身體,怎樣培養心智,怎樣處理我們的事務,怎樣帶好兒女,怎樣做一個公民,怎樣利用自然界所供給的資源增進人類幸福,總之,怎樣運用我們的一切能力使對己對人最為有益,怎樣去完滿地生活?這個既是我們需要學的大事,當然也是教育中應當教的大事。為我們的完滿生活做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評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它對這個職責盡到什麽程度。”[27]因此,在斯賓塞看來,教育就是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科學知識,為他的完滿生活做好預備。

斯賓塞“主張科學應該在教育中占據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對人的生活的主要方麵的預備比古典文學更有效用。”[28]為了要達到為完滿生活做好預備的目的,我們就要根據這個目的來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因為“學習科學,從它的最廣義看,是所有活動的最好準備。”[29]

三、論科學知識最有價值

在19世紀英國社會,盡管每個人都說為青年人謀生做準備的教育很重要,甚至認為是最重要的,但是差不多誰也不去探究學校教育要教些什麽才能做好這一準備。針對這種狀況,斯賓塞明確提出,在科學教育與古典主義教育之間的爭論中首先要解決知識的比較價值問題。他強調說:“至關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這個那個知識有無價值的問題,而在於它的比較價值。”[30]“這是一切教育問題中的重要問題……在能夠製訂一個合理課程之前,我們必須確定最需要知道些什麽東西……我們必須弄清楚各項知識的比較價值。”[31]

斯賓塞認為,有的知識有內在的價值,有的知識有半內在價值,有的知識有習俗上的價值。在確定知識的學習次序時,首先要弄清楚知識的價值並加以分析和比較。在他看來,“合理的看法是:在其他情況相等時,有內在價值的知識,必須放在具有半內在價值或習俗上價值的知識前麵”。[32]“價值最大的給予最大注意,價值小些的就注意少些,價值最小的就最少注意”。[33]雖然在學校裏設置的課程沒有一門課程是一點價值都沒有的,但由於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因而就需要對所學習的知識價值進行比較,把有限的學習時間花在學習最有價值的知識上。當然,斯賓塞也認為,必須找到一些方法來估計每一種知識的價值,並且盡可能地弄清楚哪些知識最值得注意以及哪些知識在將來生活中會有用。

就教育的任務而言,斯賓塞明確指出,那就是教導一個人怎樣地生活,訓練一個人在各種活動中能夠完滿地生活,獲得為完滿生活做好準備所必需的一切知識。所以,在他看來,確定知識的比較價值,就是確定哪些知識對我們最有用處。斯賓塞認為,從完滿生活的目的出發,知識的比較價值可以確定為下列一個次序:關於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識,關於獲得生活必需品養活自己的知識,關於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識,關於社會福利的知識,關於培養各種藝術愛好和欣賞的知識。對於學校教育來說,確定一個一致的比較價值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安排課程內容的基礎和出發點。因此,斯賓塞強調說:“我們有責任把完滿的生活作為要達到的目的擺在我們麵前,而經常把它看清楚;以便我們在培養兒童時能慎重地針對這個目的來選擇施教的科目和方法。”[34]

根據知識的比較價值標準,斯賓塞在知識的價值上闡明了一種嶄新的觀點,那就是他那段極其簡略而又非常明確的話所表達的:“什麽知識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這是從所有各方麵得來的結論。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維護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識是科學。為了那個叫作謀生的間接保全自己,有最大價值的知識是科學。為了正當地完成父母的職責,正確指導的是科學。為了解釋過去和現在國家生活,使每個公民能合理地調節他的行為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鑰匙是科學。同樣,為了各種藝術的完美創作和最高欣賞所需要的準備也是科學。而為了智慧、道德、宗教訓練的目的,最有效的學習還是科學。”[35]在他看來,生活在工業時代的每個人都需要科學知識和素養,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社會活動有關的事物及過程的理解。斯賓塞還強調指出:“如果科學被拋棄,那麽一切知識必然隨之被拋棄。”[36]

在科學知識與指導人類活動的關係上,斯賓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科學知識。在近代社會中,人們都在從事商品的生產、加工和分配活動,“而商品的生產、加工和分配的效率又靠什麽呢?就靠運用適合這些商品各種性質的方法,靠在不同情況下相當熟悉它們的物理學的、化學的或生命的特性,那就是依靠科學”。[37]所以,如果我們缺乏科學知識,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損失,而且損失有時會非常大。特別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應用於實際生產之中以及生產過程不斷科學化的情況下,缺乏科學知識會使我們的損失更經常和更大。在斯賓塞看來,這種情況對於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是存在的。科學知識使我們能夠熟悉事物的構成,使自然順從人們的需要。

在科學知識與藝術的關係上,斯賓塞強調說:“沒有科學,既不能有完美的創作,也不能有充分的欣賞。”[38]因為美學一般必須以科學原理為根基,而且隻有熟悉這些原理,美學的工作才能完全成功。他曾舉例說,“一個從未做過科學探討的人對於他四周的詩意大部分是茫茫無知的。一個在青年時代未曾采集過植物和昆蟲的人對於鄉間小道樹叢能引起的莫大興趣就懂不到一半。沒有尋找過化石的人就很少知道發現那寶藏附近有些什麽帶詩意的聯想。”[39]所以,科學不僅本身富有詩意,而且能在那些不懂科學的人看來完全是茫茫無知的地方開辟出一些富有詩意的領域來。

在科學與教育的關係上,斯賓塞認為,科學發展史上的一種正確理論必然會在教育上產生一種巨大的結果,並通過教育在文化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他看來,科學作為學校課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會具有最大的價值。因為“隻有天才和科學結了婚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40]首先,它表現在科學實際上給學生提供了廣大的園地去練習記憶。因為在學習和記憶許多科學知識時,學生已經進行了適當的練習和實驗。科學學習對記憶的訓練要比語文學習優越得多,同時又訓練了理解。其次,它表現在科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因為科學學習經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實際研究的每一個步驟,進行仔細的分析、比較和判斷,“合理的思維習慣隻能通過普遍地學習科學才能養成”。[41]最後,它表現在科學能夠鍛煉一個人的堅毅和誠實,使他獲得獨立性。因為科學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自由地去檢驗,而不是單純根據權威來接受科學的真理。在學生還未見到一件事的真實性之前並不要求他去接受,但在科學的真理麵前,他將願意放棄自己一切同科學的真理相衝突的成見。

四、論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課程體係

斯賓塞認為,在製訂學校課程體係之前,首先應該按照重要的程度把人類社會生活的幾種主要活動進行分類和排序。那就是:一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二是從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三是目的在於撫養和教育子女的活動,四是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係有關的活動,五是在生活中的閑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活動。同時,在上述分類和排序的基礎上,把教育也排列成一個合理的次序,即準備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間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做父母的教育,準備做公民的教育,以及準備生活中的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

然後,由此出發,並按照“教育預備說”和“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的觀點,製訂一個合理的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課程體係。在斯賓塞看來,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學習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識,為完滿地生活做好準備。

斯賓塞提出的課程體係包括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開設生理學、解剖學。這是闡述生命和身體健康規律,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維護個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並使他們保持精力充沛和具有飽滿情緒的知識。在斯賓塞看來,這是合理的學校課程體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生命和身體健康規律的知識比其他任何知識都重要。

第二部分是除了閱讀、書寫、計算以外,開設邏輯學、幾何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社會學等。這是與生產以及商業等活動有直接關係的知識,可以使人們提高生產等活動的效率,以賺取最大的利潤而間接地保全自己。

第三部分是開設心理學、教育學(包括一部分生理學原理)。這是為了正確地履行父母的職責和更好地撫養教育自己的子女所需要的科學知識;也是教育藝術的依據,以便正確地對兒童實施教育。在斯賓塞看來,如果父母缺乏這方麵的知識,那麽,在其子女的發展和教育問題上就會毛病百出。

第四部分是開設曆史。曆史實際上是一門描述的社會學,學生在學習曆史後可以了解過去和現在的國家生活,了解社會義務,以便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去合理調節自己的行為。斯賓塞認為,在學習曆史時,不僅要了解帝王、戰爭、宮廷陰謀的曆史,更要知道研究社會的自然曆史知識。

第五部分是開設了解和欣賞自然、文化、藝術(包括繪畫、雕刻、音樂、詩歌)知識的科目。這是為了閑暇時間的休息和娛樂所需要的知識,以便建立起一種有健全文化的生活。但是,斯賓塞指出,這一部分應該服從於上麵其他部分科學知識的傳授。

由上可見,斯賓塞製訂的這一個課程體係所包括的方麵是比較廣泛的,但是,它以自然科學知識為核心也是十分清楚的。這樣的一個重視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的課程體係無疑衝破了當時英國社會和教育界的傳統習慣勢力的羈絆,使得學校課程與現實的社會生活密切聯係起來,體現了時代的潮流,代表了科學發展的方向。

五、論教學的方法原理

從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學校課程體係出發,斯賓塞堅決反對古典主義教育的傳統教學方法。他指出,從前流行的死記硬背的辦法已越來越不受人們的重視,某些舊方法一定要被淘汰,而一些新方法一定會建立起來。但是,斯賓塞認為,新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兒童心理的基礎上,適合兒童心智演化的自然過程。因為兒童的“心智演化有個自然過程,幹擾它就會發生損害;我們不能把人為的形式硬加在一個正在發展的心智上;心理學也給我們提出一個供求規律,而我們要不出毛病就必須遵守它”。[42]在他看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安排必須配合兒童能力的演化次序和活動方式。這是進行教學的一個根本原理,也是教學的一個秘訣:知道怎樣聰明地花費教學時間。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和更快地掌握科學知識,斯賓塞在教學必須適合心智演化的自然過程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下一些教學的方法原理。

第一,從簡單到複雜。斯賓塞指出,兒童的心智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在教學開始時應該教少數幾門科目,然後逐步增加,最後才可以所有的科目同時齊頭並進。與此同時,課程和教材的安排,無論在細節上還是全局上也都應該從簡單到複雜。

第二,從不確切到確切。斯賓塞指出,教學內容和方法應該首先從粗糙的概念開始,然後得到確切的完整概念和科學公式。把確切的概念教給尚未發展的心靈是做不到的,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好處。

第三,從具體到抽象。斯賓塞指出,教學應該通過具體的事例,從具體的事例開始。在科學教育中,實物教學是極其重要的。它不應該限於學校內和教室內的事物,而應該擴展到更大範圍的事物,包括田野、山嶺、海洋裏的事物;它也不應該在兒童早期一結束就停止,而應該繼續到更長的時間,包括青年期以及不知不覺地轉入博物家、科學家的調查研究。在他看來,這是實施科學教育時所必須堅持的。

第四,兒童所受的教育必須在方式和安排上同曆史上人類的教育一致。斯賓塞指出,應該研究一下人類文化中的方法,以便指導我們去決定正確的教學方法,並按照人類心智發展的步驟來引導每一個兒童的心智發展。

第五,從實驗到推理。斯賓塞指出,在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先觀察、先實驗,然後在充分觀察和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進行推理。教師應該十分重視係統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第六,引導兒童自己去進行探討和推論。斯賓塞指出,隻有通過學生的自我主動性,通過他的第一手經驗和發現,科學知識才能令人滿意地被掌握。因此,為了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盡量少講些,而盡量多地引導他們去發現。因為“學生自己得來的任何一項知識,自己解決的任何一個問題,由於是他自己獲得的,就比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更徹底地屬他所有”。[43]

第七,在學生中間造成一種愉快的興奮。斯賓塞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硬塞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和不能消化的知識,就會使他們的心智發生病態,甚至對一切知識產生惡感。因此,教師應該努力用引人入勝的方式來介紹知識,使獲得知識成為愉快的事情。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整個教學過程既應該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愉快的教育過程。斯賓塞明確指出:“前者包含了心智成長的科學的主要概括,後者就是培養心智成長的藝術的重要信條。”[44]

六、《教育論》的流傳與影響

《教育論》一書是斯賓塞對他自己的科學教育思想的最全麵而又最深刻的闡述。這本書1861年出版後,就在英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英國教育史學家奎克(R. H. Quick)在1868年就把斯賓塞的《教育論》稱為最有可讀性的著作之一以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據統計,從1878年到1900年的22年裏,《教育論》在英國出售了47000本,而成為當時在英國被最廣泛閱讀的一本教育著作。

此後,《教育論》一書先後被譯成法文、德文、俄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丹麥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希米亞文、希臘文、阿拉伯文、梵文、日文和中文等15種文字出版發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得以廣泛流傳。

在美國,斯賓塞主義在知識界廣為流行。據統計,從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1893年年底,包括《教育論》在內的斯賓塞著作共出售了368750本。由於《教育論》一書的發行以及斯賓塞本人1882年對美國的訪問,包括杜威(J. Dewey)在內的許多美國教育學者無不以某種形式受到斯賓塞的科學教育思想的影響。斯賓塞以及他的科學教育思想在19世紀後半期在美國所受到的歡迎甚至超過了在英國的情況。

在日本,盡管斯賓塞的聲望不及在美國,但斯賓塞主義19世紀後半期在日本知識界也盛行了一段時間。斯賓塞的《教育論》與他的科學教育思想,顯然對日本學校教育的改革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0世紀以後,斯賓塞的思想在歐美國家的影響曾有一段時間衰弱,但他的《教育論》一直為歐美國家的教育理論界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