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02
由於有本民族神話與宗教文化的滋養,又有吸收埃及、西亞等東方文化成果之便,從公元前6世紀起,古希臘哲學、科學與文學藝術開始獲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特別是哲學密不可分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也更快地發展起來了。
哲學在古希臘獲得了最突出的成就。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出現了第一個哲學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約前624—約前547)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der,約前610—約前546),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約前588—約前524)師徒三人。他們都生活在當時希臘世界中比較先進且與埃及等東方國家保持著密切關係的米利都城邦國家,因而被稱為米利都學派。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對米利都學派進行評價時曾這樣寫道:“米利都學派是重要的,並不是因為它的成就,而是因為它所嚐試的東西。它的產生是由於希臘的心靈與巴比倫和埃及相接觸的結果……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問題是很好的問題,而且他們的努力也鼓舞了後來的研究者。”[49]
稍後於米利都學派,在古希臘興起的是由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2—前493年)創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其活動中心是古希臘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城邦克羅頓。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20年代,畢達哥拉斯在那裏建立了一個“倫理—政治學園”,收徒講學,成了“意大利學派”的開山祖師。[50]
奧菲斯教在意大利南部有比較大的影響。畢達哥拉斯又曾在埃及遊學達10年之久,並在巴比倫生活了5年。埃及和巴比倫的文化科學(數學、天文學)及宗教思想對他都有比較大的影響。畢達哥拉斯在幾何學和天文學方麵都有重要的發現和貢獻。在哲學方麵,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主張數是萬物的本源。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用“愛智者”這個名詞來代替“智慧者”的人,同時他又宣傳靈魂不死、靈魂輪回、天人感應等神秘的宗教思想。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古希臘哲學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開創和引導了一個新的哲學研究方向。與此同時,畢達哥拉斯對古希臘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曾這樣指出:畢達哥拉斯主要是“作為一個以教師為業的公眾教師”在克羅頓進行活動的,“他可以被認作第一個民眾教師”,“是希臘第一個教師,或第一個在希臘傳授科學學說的人”[51]。確實,畢達哥拉斯創建的學園在古希臘提供了一種更高級的學校教育的範例。在歐洲流傳千年的“七藝”中的後四門課程——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理論,當時就已經成為他學園中的核心學員必須掌握的學問了。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後來的蘇格拉底,尤其是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與畢達哥拉斯哲學、畢達哥拉斯教育實踐及其教育思想有著繼承關係。據說,柏拉圖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阿契泰[52]的摯友,柏拉圖曾“引用他的數學著作”;“阿爾庫塔斯的畢達哥拉斯主義和柏拉圖學園有密切往來”[53]。眾所周知,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Aristotle)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先是通過認識蘇格拉底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傳人,了解畢達哥拉斯主義的。蘇格拉底死後12年,柏拉圖到意大利對該學派的思想和活動又做了進一步考察。回到雅典後,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創辦了以“阿加德米”為名稱的著名學園,所教課程與畢達哥拉斯學園的課程極為相似。凡此種種說明,古希臘古典時代後期的三大哲學家,其中兩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受到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直接影響。這同時又說明,培養出一批哲學家、形成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哲學流派可以說是畢達哥拉斯學園最主要的成就,其主要影響也表現在這裏。自此以後,古希臘的教育思想就作為哲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得更係統和理論化了。
古希臘古風時代後期和古典時代的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的確是豐富多彩、流派紛呈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與教育思想具有多方麵的思想淵源,他們自己也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亞裏士多德這位古代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更是在綜合古希臘整個文化教育創造的基礎上才做出令世人驚歎的貢獻的。在畢達哥拉斯之後和蘇格拉底以前,古希臘出現的主要哲學家還有屬於唯物主義路線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0—約前480)、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約前490—前430)、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約前500或496—約前428)、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前460—約前361),唯心主義路線的哲學家色諾芬尼(Xenophanes,約前560—約前478)、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525—約前445)、芝諾(Zeno of Elea,約前495—約前430)、麥裏梭(Melissus,活動時期在公元前5世紀)和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前481—約前411)、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90年或稍後—?),等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德謨克利特等唯物主義路線的哲學家是各自成派,唯心主義路線的哲學家則基本上可劃分成以巴門尼德為創始人的愛利亞哲學學派和以普羅塔哥拉、高爾吉亞為代表的智者派。在各派相互爭論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古希臘的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得到了更加迅速的發展。
這裏應該特別談到的是阿那克薩哥拉和德謨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一生酷愛科學,獻身自然研究,是第一個將哲學帶到雅典的人。他在雅典從事學術活動達30年之久,曾著有《論自然》一書,雖已失傳,但留有其著作的殘篇。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阿那克薩哥拉提出了“種子”理論;關於萬物起源問題,他提出了“心靈”學說;在認識論方麵,他既重視感性認識,更強調理性認識。在他的思想中,這三者是互相聯係、相輔相成的。阿那克薩哥拉曾這樣表述他的“心靈”學說:“心靈是萬物中最稀最純的,對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見和最大的力量。對於一切具有靈魂的東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靈都有支配力。因此,心靈也能支配整個渦旋運動,它推動了這個運動。這個渦旋運動首先從某一個小點開始,然後一步一步推進。”[54]阿那克薩哥拉在雅典開展的學術活動,促進了雅典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此後,雅典成了整個希臘哲學的中心。他的“種子”理論直接影響了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探討,他的“心靈”學說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探討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對古希臘教育思想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德謨克利特既經曆了古希臘戰勝波斯的黃金時代,也看到了古希臘的衰敗。他曾到埃及等地遊學。東方之行是他的廣博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回到家鄉後,他繼續從事科學實踐活動,並吸取希臘本土的哲學與科學成果。德謨克利特寫了70部(篇)著作,內容涉及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地理、邏輯、心理、動物、植物、醫藥、養生、社會倫理、曆史、詩歌、音樂、繪畫、語言、農業、軍事等諸多方麵的問題。關於世界的本源問題,他提出了原子論,並在原子論的基礎上把人的身體與“靈魂”“靈魂”與“心靈”統一起來,肯定人的身體和靈魂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靈魂中有一個特殊的部分就是心靈。在認識論方麵,他提出了影像說。他甚至認識到,環境對人的身體狀況和認識活動是有影響的。他還明確指出了感覺與理智既有區別又相聯係的關係。自人類進入文明以來,他首次把人比作“一個小世界”[55],並對人和人的社會與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是古希臘世界最徹底的無神論者,認為“神”或“神兆”其實都是人的靈魂所感覺到的一些“偶像”(idols),也就是一種特殊的“影像”。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普羅塔哥拉是同時代人。他曾訪問過雅典並了解蘇格拉底,但蘇格拉底不認識他。後來,他的學說廣為傳播。柏拉圖以敵視的態度對待他的學說,而亞裏士多德卻認為原子論探討物理現象最細致,並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用德謨克利特的話。但是,羅素對德謨克利特曾這樣評論道:“德謨克利特——至少我的意見如此——是避免了後來曾經損害過古代和中世紀思想的那些錯誤的最後一個哲學家。”[56]“原子論者的理論要比古代所曾提出過的任何其他理論,都更近於近代科學的理論。”[57]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關於他的哲學對古希臘羅馬乃至西歐哲學與教育思想的發展有什麽影響,他本身的教育思想又是怎樣的,我們過去真是了解得太少,更談不上有些什麽研究了。
除此之外,屬於唯物主義路線的哲學家——恩培多克勒,不僅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而且是傑出的科學家和醫生。他還是一位傑出的修辭學家和演說家,是智者派重要的代表人物高爾吉亞的老師。可見亞裏士多德在《智者》篇把恩培多克勒奉為修辭學的創立者是不無道理的。而在屬於唯心主義路線的哲學學派中,愛利亞學派在論證其哲學觀點的過程中,對“七藝”中前三藝的文法和作為雄辯術和邏輯學意義上的辯證法的形成和創立是做出了貢獻的。愛利亞學派的芝諾就被亞裏士多德稱為辯證法的創立者,因為他繼承了他的老師的邏輯推理法,而尤以悖論見長。由此可見,我們過去的一些外國教育史著作中,將“七藝”中的前三藝(文法、修辭學和辯證法)說成是智者派的創造,這是不夠確切的。
不過,我們在這裏也還是要特別談論一下智者派,因為以普羅塔哥拉和高爾吉亞為創始人,並以他們為主要代表的智者派,在古希臘哲學和教育思想的發展中是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到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智者”成了以收費授徒為職業的一批巡回教師的專有名稱。在伯裏克利時代,[58]雅典成了智者活動的中心。普羅塔哥拉是自稱為智者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要人繳納學費的職業教師。公元前445年,他第一次到雅典從事教育活動。柏拉圖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以蘇格拉底與泰阿泰德對話的形式評說了普羅塔哥拉的哲學、社會政治和教育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普羅塔哥拉提出的哲學命題。這一哲學命題雖然以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標準,導致了“感覺即知識”的錯誤結論,誇大了事物與認識的相對性,忽視或者否定了認識的客觀源泉和客觀標準,具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但是它大膽地肯定個人的認識能力和作為主體的人“是能動的,是規定者”(黑格爾語),肯定教育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樸素的人本主義精神,在當時還是起了進步的曆史作用的。通過普羅塔哥拉及其他智者派的教學活動,前麵我們已經提到的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長達千年之久的“七藝”中的前三藝,也被作為教學的正式課程確定下來了。此外,由普羅塔哥拉提出的人為約定思想還引起了一場影響整個時代的辯論,對古希臘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發展也不無影響。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裏,由於受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人貶損智者的影響,人們一直把智者看作隻起破壞作用的詭辯學派,普羅塔哥拉則成了詭辯派的罪魁禍首。一直到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發表《哲學史講演錄》,智者在古希臘文化教育發展中所起的曆史作用才重新得到肯定。[59]
對古希臘羅馬教育的發展產生長遠影響的,還有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前436—前338,又譯愛蘇格拉底)創辦修辭學校的教育實踐和他的教育思想。公元前392年,他在雅典創辦了修辭學校,以培養雄辯家為目的。在伊索克拉底從教的40年中,到他的修辭學校來學習的有從希臘各邦來的青年。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的方式上,他繼承著智者的傳統。我國著名教育史學家曹孚先生曾這樣指出:“通過愛蘇格拉底,再通過修辭學校,智者們的教育思想與實際活動影響了後代的歐洲。我們將要看到,愛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直接影響了羅馬的雄辯家的教育思想,並且在羅馬的文法學校、修辭學校的內容與組織上打上了他的烙印。”[60]
蘇格拉底(Socrates,約前469—前399)、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和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師徒三人的哲學與教育思想,是古希臘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希臘各城邦在雅典領導下取得希波戰爭的最後勝利,伯裏克利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伯裏克利個人對一切“深奧、高尚、優美事物”的真誠愛好,[61]他與域外文化人的友好交往,使雅典迅速地變成了全希臘的文化中心。畢達哥拉斯學派傳人的來訪,巴門尼德與芝諾師徒的訪問,特別是阿那克薩哥拉長時間在雅典進行的哲學探究和講學,普羅塔哥拉等智者的教育活動,為雅典第一代哲人蘇格拉底的出現營造了適宜的環境,也為蘇格拉底哲學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
應該說,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師徒三人進行哲學探究和教育實踐的時代背景大體相同,都在古希臘古典時代後期希臘城邦製發生危機和走向衰落之時。亞裏士多德創作的盛年已處在希臘化時代。由於他們生活的具體環境和個人經曆不同,占有的知識背景和研究範圍有比較大的區別,他們的哲學與教育思想雖有互相承襲之處,但又自成體係。他們在西方哲學史和教育史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但對西方哲學和教育思想發展發揮的作用不大一樣,發生作用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在哲學界,以蘇格拉底劃分前後古希臘哲學史的做法是被公認的。學者們一般都認為,他在歐洲哲學史上起過一種劃時代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他實現了哲學研究任務的轉變,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研究人本身,特別是人的思想和道德情操。第二,他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明朗起來。第三,他注重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第四,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倫理學命題。第五,他的辯證法強調以問答、談話的方法探求知識。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與他的哲學思想密不可分。基於“美德即知識”的哲學觀點,他認為美德是可教的,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人的美德,教人“怎樣做人”。他肯定了人的天賦有所不同,但他同時斷定,無論人的天賦如何,都必須經過適當的教育,才能成為品德高尚和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基於“智德統一”“知行同一”說,他注重發展智慧和主動求知精神的培養,致力於通過發展人的智慧來培養人的美德,以便改進城邦的事務和恢複雅典的繁榮。可以說,這是蘇格拉底致力於哲學探究和獻身於雅典公民教育的目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而他提出的教學法,則是西方啟發式教學的淵源。
如果說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哲學與教育思想都是根據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中的追述與回憶來研究的話,那麽,柏拉圖則留下了大量著作,而且他的所有著作都流傳下來了。但是,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學說,而蘇格拉底學說是對前蘇格拉底哲學成就的初步綜合。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柏拉圖的哲學可以說是集希臘各派思想的大成。他的哲學源於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和蘇格拉底的學說,旁采物質、人事兩時代諸家思想,融會貫通,而構成他自己的體係。”[62]
柏拉圖哲學最重要的部分是他的“理念”說。但“理念”說實際上是蘇格拉底提出的,由柏拉圖加以發展。此外,柏拉圖不僅對蘇格拉底的“回憶”說有所發展,而且對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也有發展,並把它視為最高的學問,列為培養哲學家的最高課程。應該看到,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師從蘇格拉底後,柏拉圖開始深入哲學研究。針對雅典社會的混亂、無序以及從政者的道德墮落,他和蘇格拉底一樣,試圖通過哲學的研究和教育來改變城邦領導者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以實現正義、和諧、完善的社會思想。正因為如此,柏拉圖的《理想國》成了他闡述自己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思想的綜合性著作。由於柏拉圖認為改變城邦領導人的品質是實現建立理想國的關鍵,而合乎要求的領導者——哲學王,是要通過教育來培養的,因此,柏拉圖對怎樣的人才是哲學王以及對他們應該怎樣培養和教育進行了係統的理論探討,結果使《理想國》成了西方第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教育著作,奠定了西方國家重視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根基。晚年,柏拉圖在其所著的《法律》篇中更強調法治,並要求設一名專管教育的長官管理學校教育,還提出了對所有公民的孩子進行強迫教育的思想。無疑,柏拉圖的《理想國》《法律》篇中的教育思想也是總結教育實踐經驗的結果。
亞裏士多德由於自己的特殊經曆而成為兼顧自然科學和文史研究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在柏拉圖學園學習和工作20年之久,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十分了解,但他不盲從,而是對柏拉圖的“理念”說做了重要的修正。後來,亞裏士多德於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創辦呂克昂,從事研究和教學活動13年。其研究的學科遍及哲學、美學、詩學、倫理學、文法、修辭、邏輯學、天文、物理、生物、解剖學、心理學等領域,幾乎包括了當時的一切知識部門。據說,亞裏士多德有教育著作,可惜已失傳。現在隻能從他的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著作中窺見其教育思想的梗概。
基於廣泛的科學知識和對古希臘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亞裏士多德提出了係統的教育理論。應該說,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古希臘教育理論的最高成就。他討論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論述了自然“潛能”、環境因素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天性、習慣和理性);提出靈魂由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三部分組成的理論;主張教育要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把新生一代的教育分為三個時期(初生~7歲,7~14歲,14~2l歲),與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相對應,闡述了對兒童實施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具體見解;要求建立普遍的公立教育體製和製定教育法規。
綜上所述,古希臘哲學家可以說無人不進行教育活動,他們的教育思想是他們哲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畢達哥拉斯提出了古希臘教育思想中一係列基本問題,如教育的目的與任務、崇尚理性、提倡愛智、知行關係、設置四門課程等。以後,德謨克利特、智者派、伊索克拉底都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到古希臘三哲,教育思想日益體係化。從教育思想的係統化和理論化的水平來說,柏拉圖的《理想國》的出現可以說是西方教育思想發展的第一個裏程碑,但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才是古希臘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恩格斯在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指出:“如果說,形而上學同希臘人相比在細節上是正確的,那麽,希臘人同形而上學相比則在總體上是正確的。這就是我們在哲學上以及在其他許多領域中不得不一再回到這個小民族的成就上來的原因之一,這個民族的無所不包的才能和活動使他們在人類發展史上享有任何其他民族都不能企求的地位。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幾乎可以發現以後的所有看法的胚胎、萌芽。”[63]無疑,這個評價同樣適用於古希臘人在教育思想方麵取得的成就。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古希臘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畢竟是西方哲學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起始階段,雖然希臘人富於自由探究精神,他們的思想崇尚理性,世俗性比較強,但由於當時科學的發展並不能給他們提供完全正確認識自然和社會問題的條件,使他們不得不將造成自然與社會發展和保持和諧、秩序的原因與動力歸結於神。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中就存在神秘主義思想。色諾芬尼作為愛利亞哲學學派的先驅,就反對古希臘神話的擬人性,指責荷馬和赫西俄德“把人間認為是無恥醜惡的一切都加在神靈身上”,針對古希臘崇拜似人的眾神的宗教思想,他就提出了“一切是一”的思想,並稱這個“一”就是神。他在《論自然》中寫道,“有一個唯一的神,是神靈和人類中間最偉大的;他無論在形體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神是全視、全知、全聽的”,“神毫不費力地以他的心靈的思想力左右一切”,“神永遠保持在同一個地方,根本不動,一會兒在這裏一會兒在那裏動來動去對他是不相宜的”[64]。他的“不動的一”的思想為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繼承。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最高的理念至善也就是神;亞裏士多德思想中的第一推動者也是神。羅素指出,柏拉圖後期的作品《蒂邁歐》篇被西塞羅譯成拉丁文,後來成為西方中世紀唯一的一篇為人熟知的對話。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更早一些的新柏拉圖主義裏,它都是一篇比他的其他作品具有更大影響的著作。[65]柏拉圖在這部對話作品中就讚美了至善的神。柏拉圖的《法律》篇也包含了他的神學觀點和他對無神論者的攻擊,並要求製定有關懲罰不敬神者的法律。[66]正因為如此,柏拉圖的思想在羅馬時代又被發展為新柏拉圖主義,而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便成了基督教教父哲學的理論基礎之一。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第12卷就包含有第一推動者的理論。他還用善一目的去解釋萬物存在、生存和變化。這是古代人在無法科學地說明世界時不得不采取的辦法。他的這些思想後來被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和唯心論者利用。
(三)希臘化時代的文明與教育思想
希臘化時代包括亞曆山大東征和亞曆山大帝國的建立以及亞曆山大逝世後由其部將建立的馬其頓、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三個希臘化王國的興亡,為時300餘年(公元前336—前31年)。
除亞曆山大裏亞城在希臘化時代是文明世界最大的城市和文化教育中心外,亞曆山大在東征過程中建立的一些城市都成了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應該看到,亞曆山大的東征開創了古代世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時代,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其結果是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相互滲透,因而出現了一個新文明,也就是希臘化時代的文明。“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希臘化時期文化就是一種走向帝國的、帶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臘一體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結合,消極沒落的個人主義和眼界開闊的世界主義相並存,是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67]美國曆史學家斯諾夫裏阿諾斯也指出:“希臘化時代的曆史意義在於:它打破了曆史上形成的東、西方各自獨立發展的模型,將它們合二為一。現在,人們首次想到把整個文明世界當作一個單位。起先,埃及人和馬其頓人是以征服者和統治者的身份去東方的,他們強製推行希臘化模式。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自己也發生了變化,使隨後產生的希臘化文明成為一個混合物,而不是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植物。最後,東方的宗教也傳播到西方,大大地促進了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歐洲的轉變。”[68]
雖然在希臘化時代,文化教育中心已由雅典逐步移轉到亞曆山大裏亞城,但雅典仍是文化教育較發達的城市,伊索克拉底的修辭學校、柏拉圖的阿加德米學園和亞裏士多德的呂克昂仍繼續進行著教學活動。哲學在那裏仍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由芝諾(Zenon Citinum,約前335—約前263)開辦的斯多葛派的哲學學校(公元前308年)和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前270)開辦的伊壁鳩魯派的哲學學校(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00年前後,上述幾所學校合並為雅典大學。在希臘化時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亞曆山大裏亞城設有博物館和圖書館,許多學者在這裏進行學術研究,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麵有許多新的發明與創造。此外,文學藝術和史學在希臘化時代也仍有發展。但是,在教育思想方麵並沒有看到新的發展。
然而,應該看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對希臘古典文化的總結和發展,也是對東方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是從希臘文化到羅馬文化,繼而到西方文化的橋梁”[69]。
(四)古羅馬文明與古羅馬教育思想
古羅馬的曆史分為三個時期:王政時期(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末)、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前30年)、帝國時期(公元前30—後476年)。古羅馬在其共和早期(公元前509年—前3世紀)於公元前451—前450年製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即《十二銅表法》。此後,又頒布了多部法案,劃清了自由民和奴隸之間的界限,開創了羅馬奴隸主不再奴役本國公民,而是奴役外籍奴隸的道路。這時候,古羅馬的奴隸製還處於低級階段。在經濟上,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還不發達。這時的羅馬教育基本上是農民—軍人教育,而且主要是家庭教育。羅馬的拉丁文雖在王政時期已經使用,文化學習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卻很小。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開始,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古羅馬大力向外擴張,打敗了海上強國迦太基,徹底消滅了馬其頓的勢力,撲滅了希臘人的反羅馬運動,把地中海周圍的幾乎全部國家和地區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古羅馬由此開始吸取比自己先進的希臘文化,並在保存和發展其本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即拉丁文化。在羅馬共和後期(公元前3世紀—前30年),其文化教育的重要特點就是羅馬的好傳統和希臘的影響同時並存:一切文學作品都具有雙重性;文字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並用;文化人物也來自羅馬和希臘兩個方麵。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也是羅馬文明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古羅馬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三級教育製度。初等學校多為私立的小學,教學內容是讀、寫、算,其中包括學習道德格言和《十二銅表法》。一部分貴族不送子女入小學,而是雇用家庭教師在家中教育其子女。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為文法學校。起初多為由希臘人主持、教授希臘語和希臘文學的希臘文法學校,隨著拉丁文學的發展,到公元前1世紀前後,古羅馬才出現了拉丁文法學校。此後,拉丁文法學校得到了迅速發展。高等學校是仿照伊索克拉底的修辭學校辦起來的雄辯術學校。開始也隻有希臘雄辯術學校,教學用希臘語,主要課程是學習希臘作家的作品,教師也大多是從希臘化地區和希臘本土來的修辭學家。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才建立拉丁語雄辯術學校,使用拉丁語進行教學,學習拉丁作家的作品。在雄辯術學校除學習文法和修辭學外,還設辯證法、曆史、法律、數學、天文學、幾何學、倫理學和音樂等課程。可見這一時期的羅馬教育對古羅馬人掌握希臘文化教育成果、發展羅馬文明起了多麽重要的作用。當然,古羅馬的這種中、高等教育,特別是它的高等教育也隻是以羅馬統治階級(元老與騎士)的子弟為對象。希臘文化,對於羅馬的平民是無緣的,更不必提奴隸了。
由此可見,古羅馬文明還是在既保持古羅馬文化的特點,又學習、吸收和融合古希臘文化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羅馬的哲學是希臘哲學的繼續。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T.Lucretius,約前99—前55)以其畢生的精力撰寫成著名的《物性論》,係統地論證和發揮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試圖用這一學說去說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其他哲學家則以各種形式發揮畢達哥拉斯派、柏拉圖派、斯多葛派、懷疑派的思想,缺乏獨創性。但是,古羅馬在文學和史學方麵相當繁榮,出現了許多後來對歐洲文化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文學家和史學家。由於古羅馬的文化教育發展曆程的上述特點與影響,西方的著作通常把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並稱為希臘羅馬文明。
隨著古羅馬進入帝國發展階段,由於政體的變化,古羅馬的教育也進行了相應的變化。除國家實行對教育的嚴格控製外,拉丁文化在學校教育中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高等教育雖然有所發展並保留了文法和修辭教育的傳統,但學習內容越來越脫離實際,趨向形式主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俗文化對立麵的基督教開始得到傳播,並逐漸由弱小變為強大,最後在4世紀末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致出現了基督教文化教育。
以上情況說明,公元前3世紀至前l世紀是羅馬學習借鑒希臘教育的重要時期。古羅馬人不僅在本地由希臘人主辦的文法與修辭學校中學習希臘文化,有的人還去雅典學習高深的學問。正如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所說的:“希臘文化‘像潮水一般湧入羅馬’。”[70]羅馬在接受希臘文化影響的過程中,曾受到一些羅馬人的抵製。他們認為,羅馬的傳統美德是羅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希臘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嚴重地損害了羅馬人的生活與道德規範,破壞了羅馬的文化和傳統。“在公元前161年,元老院甚至通過了不允許希臘哲學家在羅馬居留的法令,宣稱禁止希臘化教育。但由於當時向希臘文化教育學習是不可阻擋的潮流,保守派的反對和元老院的禁令並未能扭轉希臘文化教育對羅馬的影響。為了鞏固羅馬傳統,羅馬的統治者遂規定在其統轄的範圍內,仍以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並先後推動建立拉丁文法學校和雄辯術學校,以便在引進和吸收希臘文化教育中有用的東西的同時,又能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傳統。”[71]希臘文化教育的引進及其與羅馬文化教育傳統的衝突,引發了人們對羅馬教育問題的思考,導致羅馬教育思想的產生。隨著羅馬教育實踐的發展,羅馬教育思想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羅馬教育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除西塞羅外,還有昆體良(Marcus Fabius Quntilianus,約35—96)、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後65)和普魯塔克(Plutachos,約46—119),其中,西塞羅與昆體良的影響更為顯著。
西塞羅生活在羅馬共和晚期。這時候,羅馬教育的培養目標已從培養農夫—軍人轉向培養雄辯家—政治活動家。他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雄辯家,著有《論雄辯家》一書,其中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這標誌著羅馬教育思想的形成。西塞羅在書中論述了一個雄辯家必需的學問和品格。他強調指出,雄辯家的本質特點是善於雄辯。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雄辯家,就必須具有廣博的學識、修辭學修養、優雅的舉止風度。西塞羅對待希臘的文化教育采取折中調和的態度。“他說:‘我們要向羅馬學習道德,向希臘學習文化’。他基本上接受希臘化,但要求保存羅馬的道德傳統。”[72]因此,他認為在雄辯家—政治活動家的培養中,羅馬文化教育傳統和希臘文化教育的作用是並行不悖的。
昆體良是古羅馬帝國前期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公元70年,他遵命主持一所國立拉丁文修辭學校,曆時20年之久。他所寫的《雄辯術原理》一書,既是自己長期教育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古希臘羅馬教育經驗的概括與綜合。在教育與天賦的關係上,他高度評價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雄辯家的教育上,他更強調德行的培養;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比較上,他主張學校教育優於家庭教育;在教學理論上,他闡述了一些精辟的見解;在教師問題上,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與古羅馬其他教育家相比,昆體良的教育思想無疑更加全麵、更加豐富。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對拉丁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優美散文及其教育思想和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對西歐文藝複興運動的開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塞涅卡是古羅馬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悲劇作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德育方麵。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家伊拉斯謨(Erasums)曾將塞涅卡倫理學著作中的一些道德箴言編輯成冊,於1614年出了第一個英文版。
普魯塔克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傳記作家、倫理學家和教育家。他曾在羅馬講授哲學,並在家鄉開辦了一所學校,擔任多門學科的講授,但以哲學和倫理學為主。此外,他曾擔任過許多要職。普魯塔克是古羅馬多產作家之一,但流傳下來的隻有由後人編成的兩部著作。一部是《希臘羅馬名人傳》,另一部是《道德論叢》。《道德論叢》一書涉及教育、哲學、倫理、宗教、政治、科學、文藝等廣泛內容,並含有論兒童教育的專論。《希臘羅馬名人傳》也是一部融曆史、文學、教育和人生哲理為一體的巨著。
本書第二卷集中地研究古希臘、希臘化時期和古羅馬的教育思想。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是國內外研究較多、研究成果也比較多的課題。本書的特點是將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放到人類教育思想發展的整個曆程中進行研究,探討古希臘羅馬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曆史進程與機製。在研究古希臘教育思想時,既看到它與古代東方文明與教育思想的聯係,又說明了古希臘文明與教育思想的特點,對古希臘詩人和哲學家在人類教育思想發展中做出的貢獻及其影響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論述與評價。在研究古羅馬教育思想時,既說明了古羅馬對希臘文化教育(包括教育思想)的繼承,也說明了古羅馬教育家的獨特創造。古羅馬教育家西塞羅,特別是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對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以及近代教育家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
四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早期的教育思想
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前者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為首都,後者以羅馬為首都。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西歐古代社會的終結和中世紀的開端。經過6個世紀的演變,西歐社會終於建成了成熟的封建製度。
在西歐中世紀,基督教會成了經濟上、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的支配勢力,成為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教育和教育思想也受基督教教會控製,滲透著基督教神學精神。恩格斯指出:“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接受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喪失文明的城市。其結果正如一切原始發展階段的情形一樣,僧侶們獲得了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73]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是作為猶太教的一個下層派別興起的。相傳基督教的創始人是拿撒勒人耶穌(Jesus Christ)。曆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是學者們長期爭論不息的問題。不管是否真有耶穌其人,四福音書中所記述的耶穌,以其行事、人品和他所宣講的教義,對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達兩千餘年。
據傳,耶穌大約生於公元前7年至前4年之間,30歲時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愛子”,到世界來負有一種特殊的使命。他宣傳上帝是眾人之父,他理想中的上帝之國不局限於猶太民族,而及於全人類,主張信徒之間彼此相愛,一切人都是兄弟。在耶穌看來,“愛”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一要愛“主你的神”,二要“愛人如己”。[74]他的說教給苦難中的下層民眾以精神的慰藉和虛幻的希望,因此,基督教在窮苦大眾中迅速流傳。隨著基督教影響的擴大,一些富人、社會中上層人員和知識分子也紛紛加入基督教,使基督教徒的社會成分發生了變化。
隨著入教者社會成分的改變,有些教會逐漸擁有較多的財富。120—220年,教會活動家中出現了一些護教士,他們已不是對迫害提出抗議和譴責,而是向羅馬皇帝和知識界申訴,說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製度習俗的合理和無害,力圖消除反教者的誤解,博取寬容和同情。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the Great)終於認識到基督教是一種可以用來鞏固帝國統治的力量。313年頒發的《米蘭敕令》,宣布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基督教終於取得了合法存在的地位。392年,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79—395年在位)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隨著基督教的發展,培養信徒的初級教義學校和為年輕的基督教學者提供研討宗教理論基地的高級教義學校產生了。作為歐洲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的修道院(也稱隱修院),也於4世紀早期在埃及,由安東尼(Antony)和帕科米烏(Pachomius)等人首先創辦。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學家兼哲學家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Saint)、奧裏根(Origen,又譯奧利金)、德爾圖良(Tertullian)、哲羅姆(Jerome,Saint)和奧勒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等著名教父的宗教哲學與教育思想,正是東方的宗教思想與神話傳說和古希臘羅馬哲學(主要是畢達哥拉斯主義、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新斯多葛主義等)交融的結果。克雷芒和奧裏根是2—3世紀重要的基督教護教士。180年前後,克雷芒任亞裏山大裏亞教理學校(高級教義學校)的校長,培養了一批教會領袖和神學家。[75]奧裏根是克雷芒的學生,後繼任亞曆山大裏亞教理學校的校長。他們都致力於運用希臘哲學論證基督教的教義,屬於亞曆山大學派,為希臘教父的代表人物。德爾圖良和哲羅姆為拉丁教父的代表人物。德爾圖良受過良好的希臘和拉丁文化教育,但是他在約193年皈依基督教以後,對希臘哲學持批判的態度。德爾圖良是第一個以拉丁文寫作的教會作家,是第一位拉丁教父,在使拉丁語成為教會語言和西方基督教的傳播工具方麵做出了貢獻,著有《護教篇》《論基督的肉體複活》《論靈魂》《論洗禮》等。[76]哲羅姆是早期西方教會中學識最淵博的教父。他將《聖經》希伯來文《舊約》、希臘文《新約》譯成拉丁文,此譯本後稱通俗拉丁文本,對中世紀初期學界影響至大。[77]哲羅姆曾任教皇達馬蘇斯(Damasus)的秘書,考證《聖經》,宣傳禁欲。386年,他定居伯利恒,任男修道院的院長。他還著有《致萊塔的信——論女子教育》。奧勒留·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後期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對後代歐洲的教育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教父……曾經受過很高深的希臘—羅馬教育;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擔任過修辭學教授”[78]。387年加入基督教後,他曾任希波教區的主教(396—430年在任),其間著書立說。他的主要著作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等。奧古斯丁在其著作中運用柏拉圖、新柏拉圖主義者的哲學思想論證基督教的教義,為基督教構建了一套較完善的宗教哲學體係,並提出了比較係統的教會教育思想。可見西歐中世紀早期的精神文明,以及中世紀早期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孕育成長起來的。
西歐諸國的形成過程是與這些國家社會生活的封建化過程相伴隨的。8世紀末9世紀初,法蘭克王國的封建製度已基本確立。在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Emperor,約742—814)統治時期,封建的采邑製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西歐諸國的統治者在鞏固自己勢力和擴張領土時也依靠羅馬教會的支持。這時候,教會已模仿世俗封建主的等級製度,建立了教階製度。在羅馬教皇之下,設大主教、主教和神父,分別管理大小不等的地區的宗教事務。特別是在8世紀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勢力被削弱後,羅馬教皇的職位轉入法蘭克人手中,教皇同法蘭克人締結了盟約,最終導致教皇利奧三世(LeoⅢ,Saint)為查理曼加冕,做出了“君權神授”的示範。
在西歐中世紀早期,羅馬帝國時期的世俗教育機構已不複存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化財富幾乎喪失殆盡,殘存的一切都被用來為宗教神學服務。教士是主要的教育者。中世紀早期最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是修道院。在主教所在地設有主教學校(或稱座堂學校)。在教堂設有堂區學校。這一時期著名的教會教育活動家有聖·本尼狄克(Benedict of Nursia,Saint)、卡西奧多魯斯(Cassiodorus)、拉班納斯·莫魯斯(Rabanus Maurus,又譯赫拉班,為Hrabanus Magnentius音譯)、阿爾琴(Alcuin)等。其中,聖·本尼狄克被認為是西方修道製的鼻祖,他創辦了西歐最早的修道院,並製定出修道院“管理條例”,成為後來的修道院的示範。阿爾琴是英格蘭的著名教士。782年,他受查理曼大帝邀請來到法蘭克宮廷,主持宮廷學校達14年之久,使它成了當時西歐最著名的宮廷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不但邀請著名學者來宮廷學校講學,而且要求收集、研究和講授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文化典籍。他還專門發布“教育敕令”,要求在全國各地建立修道院和學校,發展文化教育。一個多世紀後,英格蘭西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王朝的國王阿爾弗烈德(Alfred,the Great of Wessex,849—899,871—899年在位)也開展了有效的文化教育活動。“阿爾弗烈德一直被人們懷念,到12世紀還有人手抄他的一些著作。”[79]
(二)拜占庭帝國的文明與教育思想
拜占庭最早是公元前7世紀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移民城市。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的發展重心東移時,便改建此城為君士坦丁堡。以後它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因此,東羅馬帝國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奴隸製的崩潰和封建製的形成經曆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這裏存在比較強大而統一的中央世俗政權,具有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比較繁榮的城市和比較發達的城市手工業,國內外貿易十分活躍。由於這些原因,拜占庭的教會始終處在從屬於世俗政權的地位。這些特點對它的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它始終保存著古希臘和羅馬時代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教會的文化教育體係與世俗的文化教育體係長期並存,互相滲透和對立鬥爭。此外,希臘語是教學的通用語言。
拜占庭世俗教育的基礎是古希臘、希臘化時期和古羅馬的文化科學成就以及羅馬時期的教育設施。帝國初期,雅典大學、亞曆山大裏亞的醫學校和哲學學校、貝魯特的法律學校和其他一些城市的修辭學校都繼續存在,並享有很高的聲譽。425年,首都辦起了君士坦丁堡大學。但是在529年,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年在位)又下令停辦了雅典大學。7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興起,相繼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使拜占庭的世俗教育遭到削弱。不過,法律教育在拜占庭一直受到重視。這與查士丁尼皇帝發揚古羅馬重視立法和法律教育的傳統有關。528—565年,在他的組織與推動下,編纂出《羅馬民法大全》。他把推廣法律知識看作鞏固自己統治的手段,因而重視法律教育。在君士坦丁堡大學設有法律講座。此外,君士坦丁堡還由國家舉辦有法律學校。學者私人講學在拜占庭的世俗教育體係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各省城,尤其是在希臘古城中,私人講學之風特別流行。初級學校多為私立學校,《荷馬史詩》《聖詩集》都是重要的讀物。學者們還私收門徒,傳授比較高深的文化科學知識。
東、西羅馬帝國分立後,基督教逐漸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加速了這種分化。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為“正教”,意即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在宗教儀式中,他們以希臘語為主,故又被稱為希臘正教,但也允許使用地方民族語言。
拜占庭教會比西羅馬教會更早地關心學校教育問題,也比西羅馬教會更早地提出了由教士承擔教師職責的問題。除了為世俗兒童開辦的受教士指導的中級性質的學校外,7世紀後,拜占庭的修道院學校有了較快發展,主教學校也有發展。這些學校的主要學科雖是神學,但也給予未來的神學家某些文化基礎知識和古代的哲學知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學校是拜占庭最高的主教學校。它不僅是教會學校的最高學府,而且是當時最高的神學思想中心,有權解釋教會的政策與教義。學生們在這裏不但學習七藝和科學,而且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家的著作,以便日後能夠更好地按照教會的需要闡述“科學原理”,並批駁異教。
利奧(Leo,約790—約869)是拜占庭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活動家,曾設立學校,招生納徒,傳播古典知識。由於他學識淵博,學校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名聲遠播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曾致函拜占庭皇帝,商請允許利奧到巴格達講學,未果。9世紀中期,利奧被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學校長,使學校重新成為拜占庭學習和研究古典文化的中心。他認為拜占庭世俗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向人們傳授古典知識,強調學習原著。他還鼓勵學生學習一些實用科學知識,他本人就為拜占庭皇室設計、製造了許多機械器具。拜占庭知名的教育活動家還有佛提烏斯(Photius,810—約895)、普塞洛斯(Psellus,或譯巴塞羅斯,1018—1078)和希菲林那斯(J.Xiphilinus,約1010或1013—1080)。佛提烏斯曾師從利奧。在擔任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期間(858—867年和878—886年),佛提烏斯強調按照希臘哲學觀點和方法來論證神學,把希臘文化作為基督教義、禮儀、習俗等方麵的基礎。他也曾擔任宮廷教師,應聘到君士坦丁堡大學講學,還曾在家中私設學校。他著有《典籍廣覽》。該書是一部對古代希臘羅馬典籍的評論性著作,體現他維護古典知識純正性的思想。普塞洛斯曾長時間做私人教師。1045年,拜占庭重組君士坦丁堡大學,普塞洛斯受聘擔任哲學院的院長。他分學習為基礎的、語法的和哲學的三個等級,認為哲學是學問中最高級的學問,它可以使學生獲得看穿宇宙終極的慧眼,但是他也重視基礎學問,凡入哲學院學習的人,必須先受基礎教育。在古希臘哲學家中,他最推崇的是柏拉圖,認為應將柏拉圖的著作視為學習古典知識的最基本的著作。普塞洛斯所著的《邏輯學》傳入西歐後很受歡迎。希菲林那斯與普塞洛斯是同時代人,且是他的同窗好友。但是,希菲林那斯尊崇的是亞裏士多德。在重組君士坦丁堡大學時,他被聘任為法學院長。他注重法學實用知識的傳授,學生修業期滿,還須進行司法實習,但他也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特別要求掌握拉丁語。
在11世紀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遠遠高於東歐各國,而且高於同時代的西歐。但是拜占庭學者缺乏創新精神,因此,拜占庭在曆史上主要起保存和傳播古希臘羅馬文明的作用。不過,拜占庭帝國及其文明的存在對西歐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也曾起過極大的推動作用。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意大利與拜占庭一直保持著經濟和文化聯係。來君士坦丁堡學習的有意大利的青年,他們在這裏接觸到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後來,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就是從拜占庭學者那裏學習了希臘語和希臘作家的某些著作。拜占庭學者與人文主義者的交往早在拜占庭存在的後期就開始了。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學者更是成批地逃到意大利,擔任希臘文教員或從事希臘作家著作的注釋工作,為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接受古典文化提供了方便條件,促進了西歐文藝複興運動的興起。
拜占庭文明對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基輔羅斯的影響更巨大。9世紀時,拜占庭的宗教活動家西裏爾(Cyril,約827—869)和美多德(Methodius,約825—884)兩兄弟到大摩拉維亞公國傳教,以希臘字母為基礎,考慮斯拉夫語言的發音,創造了一套斯拉夫字母,並把《聖經》等書籍譯成斯拉夫文。這套字母成為現代斯拉夫語係字母的雛形。865年,保加利亞大公接受東派教會的洗禮,皈依基督教,促進了保加利亞的封建化進程。基輔羅斯與拜占庭的聯係從9世紀開始加強,其統治階級中已有許多人接受基督教。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將它確定為國教,更加密切了與拜占庭的文化聯係。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裏爾和美多德創造的斯拉夫字母也傳入基輔羅斯,遂成為俄文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基輔及其他城市建立教堂,並開始設立學校。
拜占庭文明對阿拉伯文化教育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7世紀中葉,阿拉伯戰勝波斯和拜占庭,一部分古希臘典籍由波斯傳入阿拉伯。拜占庭的一些文化教育中心落入阿拉伯帝國之手,為他們吸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教育成果不僅提供了文獻資料,更提供了現成的教師和翻譯力量。
(三)阿拉伯文明與阿拉伯帝國的教育思想
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人的發祥地,也是伊斯蘭教的搖籃。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人的氏族社會開始瓦解,農牧業生產得到發展。但是,社會的分化和部落之間的戰爭不斷,造成了社會動**不安。同時,由於阿拉伯半島處於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雙方為控製阿拉伯的商道而進行戰爭,阿拉伯人深受其害。各種因素加速了阿拉伯人向文明社會的轉化。伊斯蘭教便適應阿拉伯人曆史發展的需要而誕生。
伊斯蘭教是由穆罕默德(Muhammad,約570—632)在麥加創立的一神教。穆罕默德因複雜的生活經曆而見多識廣,並對阿拉伯人的社會需要進行了深入思考。610年,他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原始宗教思想而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20年代,他在麥地那建成政教合一的國家,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口授了“安拉的啟示”,由其弟子記錄下來。穆罕默德去世後,經其好友及其事業的繼承者——阿拉伯國家的首任哈裏發(意即“先知的繼承者”)艾布·伯克爾(又譯艾卜伯克爾,約573—634,632—634年在位),收集、整理而匯編成冊。這就是伊斯蘭教的首部《古蘭經》。奧斯曼(Uthman Ibn Affan)在位時期,曾規定了《古蘭經》的標準本,稱為“奧斯曼定本”。《古蘭經》不僅對伊斯蘭教的興起、傳播和發展起著不容取代的指導作用,同時對阿拉伯世界的曆史、文化、哲學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伊斯蘭教的教育也是和《古蘭經》的傳播密不可分的。《古蘭經》中體現了伊斯蘭教的文化教育政策思想。
阿拉伯文明是隨著伊斯蘭教的誕生和阿拉伯帝國的形成而發展起來的。阿拉伯國家政權初建時,其社會發展水平遠遠低於它即將征服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在文化教育上幾乎是白手起家。400年間,他們在數學、天文學、化學、醫學、哲學和文學藝術方麵都取得了世人公認的成就,對人類文化、科學與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在文化教育和科學方麵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是由於實施了開明的文教政策,廣泛吸收了被占領地區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遺產,在融合東西方文明的基礎上,較快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伊斯蘭文化教育體係。其次,提倡崇尚學問和學者,推行尊師重教的政策。正因為如此,阿拉伯帝國在各地普遍建立清真寺,對伊斯蘭教徒進行教育,清真寺還附設昆它布,對兒童進行教育;在各大食國首都又相繼開辦大學,講授高深學問,還開辦設備完善的圖書館,組織圖書的收集、翻譯和研究工作,並允許教師在家設學館講學。
《古蘭經》中申述的基本信仰的綱領,對穆斯林的宗教功修和社會義務的原則規定,指明的為人處事的倫理道德要求和人生目的,對阿拉伯帝國的教育目的、教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都有指導作用。
阿拉伯國家數百年的發展中湧現出不少的學者,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那、安薩裏、伊本·魯西德。他們生活的時代和經曆不同,知識背景和研究領域與重點也有區別,但都留下了一些著作,其中包含有教育思想。法拉比(Al Farabi,870—950)一生寫了100餘卷著作,涉及哲學、邏輯學、自然哲學、倫理學和音樂。他詳細地研究過柏拉圖的《理想國》,深受柏拉圖哲學和教育思想的影響,使他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提出利用教育改造社會的思想家。這一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所撰寫的以《美德城邦居民意見書》為書名的著作中。法拉比還涉及對哲學的認識、教育的本質與目的、道德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問題。伊本·西那(Ibn Sina,980—1037,拉丁文名為阿維森那)是一位著名的醫生,又是位哲學家、天文學家、詩人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觀的理論基礎包括心理觀、認識論和社會政治觀點三個方麵。在教育的目的方麵,伊本·西那提出教育應該發展每個人的身體、智力與道德,通過德、智、體三個方麵的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同時,他也很重視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安薩裏(Al Ghazali,又譯加紮利,1058—1111)在伊斯蘭教中享有“宗教複興者”“伊斯蘭權威”的聲譽。他留下了80餘部著作,其代表作是《宗教的複興》(舊譯《聖學複蘇》)。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的說、道德教育論、論知識與課程、論教師與教學方法等方麵。在教育目的方麵,他認為教育應培養能遵循伊斯蘭教的一切教誨、具備內在完善精神的人。在教育功能和任務方麵,他認為應當在重視品德培養的同時兼顧知識的傳授和身體的鍛煉。在知識與課程方麵,安薩裏已提出了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安排問題。但是,其課程體係的核心是以宗教為核心的。伊本·魯西德(Ibn Rushd,1126—1198,拉丁名為阿威羅伊)被視為中世紀阿拉伯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中世紀阿拉伯哲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受理性支配的,行為本身經理智的判斷而具有善性或惡性,經過理智深思熟慮之後發出的行為就具有善性,就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否則就是惡的行為。伊本·魯西德的哲學思想對教育工作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綜上所述,阿拉伯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強**育的重要性;他們都主張在德、智、體諸方麵給學生培養與教育;他們都主張課程體係既包括宗教知識,又包括世俗知識,隻是對何種知識在課程體係中應處於核心地位所持的主張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