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孔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活動和著作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是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1798年1月19日,他出生於法國蒙特比利埃的一個天主教徒家庭。9歲時,父母親將他送到當地的一所寄宿學校就讀。在這所寄宿學校裏,孔德學習了7年,拉丁文和數理學科成績優異。16歲時,孔德考入競爭激烈的巴黎綜合技術學校。在巴黎綜合技術學校學習期間,孔德依然勤奮鑽研、善於思考,被同學稱為“思想家”。18歲時,即1816年,孔德因不滿意一位教師回答學生問題時的傲慢態度,與該教師發生口角。校方因而勒令包括孔德在內的15名學生退學。後來其他學生獲準重新入學,但孔德因未申請而未能再回到學校。孔德的正式教育就此結束。
離開學校後,他一度曾想去美國,並因此研讀美國憲法、練習英文,但終未能成行。1817年夏季,經人介紹,孔德認識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並擔任了聖西門的秘書。兩人曾有過愉快的合作,但1824年因合著一本書的著作權問題發生糾紛之後,兩人便分道揚鑣了。[10]
孔德在經濟上一直十分拮據,一度曾靠當私人教師糊口。1832—1844年,孔德受聘擔任母校輔導教師,生活才有了基本保證。被母校解聘後,他的生活又無著落,幸有朋友和門徒的接濟才未斷炊。[11]
孔德的愛情生活也十分不幸。他曾與一位當過妓女的女子結婚,後又離婚。1844年,孔德遇上了一位對他後來生活和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已婚婦女克羅蒂爾德,孔德對她是一見鍾情,克羅蒂爾德卻在與孔德相識的幾個月後因病去世。然而,孔德卻始終不能忘情。他不僅將他後來所寫的《實證政治體係》第1卷獻給她。而且,將她坐過的椅子奉為“聖物”,甚至希望死後與她同葬一穴。有人認為,他與克羅蒂爾德的這段感情促成了他將兒女私情升華到對全人類的愛。也是他晚年大力宣傳“人本教”[12]的重要原因。
1857年9月5日,孔德趴在克羅蒂爾德坐過的椅子上去世。這是他自己選擇的告別世界的方式。
孔德一生勤奮讀書,真可謂博古通今。僅在《實證主義日曆》《實證主義文庫》兩本書中,他就提到了三四百位東西方名人。孔德思想形成的淵源也因此變得複雜。在《實證主義哲學講義》中,他曾提到亞裏士多德、孟德斯鳩、孔多塞、亞當·斯密、培根、笛卡兒、伽利略等人對他的影響。在《實證主義教義問答》中,他又提到了對他的思想產生過影響作用的哲學家休謨、康德、狄德羅、伏爾泰、盧梭以及生物學家比夏和心理學家高爾等。
孔德一生著述甚豐。其主要著作有:《論實證精神》(1844)、《實證主義概觀》(1830—1842)、《實證政治體係》(1851)、《實證主義日曆》(1849)、《實證主義教義問答》(1852)等。1970年,法國有人將孔德生前自己發表的文章以及孔德去世後由他人編輯出版的37篇論文匯編成冊,書名為《實證主義文庫》。
二、論知識和社會發展
孔德是實證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實證”一詞源於拉丁文“Positivus”,意為“肯定”“明確”“確切”。“實證”的思想產生於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的16世紀。與中世紀空洞荒誕的經院哲學相對立的自然科學強調觀察和實驗,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和“實證性”。因此,當時有人稱實驗的自然科學為“實證科學”,並將16世紀以來推崇實驗科學、反對經院哲學的時代稱為“實證的時代”。[13]孔德是從其老師聖西門那裏學到“實證”一詞的,並且將自己的哲學稱作“實證哲學”(Philosophie Positive)。在孔德看來,實證哲學是一種新的哲學精神,經過漫長的演變,“已達到自成體係的程度”,而且,隻有采用“實證”一詞,才能“歸納其基本特征的寶貴屬性”。[14]對於“實證”一詞的屬性,孔德做了這樣的解釋:首先,它強調“真實”,而不是“虛幻”;其次,它強調“有用”,而不是“無用”;第三,它強調“肯定”,而不是“猶疑”;第四,它強調“精確”,而不是“模糊”;最後,“它的使命主要是組織,而不是破壞”。[15]
孔德對“實證”一詞的解釋,實質上是他的知識觀的基本立場。其強調的是,一切知識都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經驗範圍以外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他說:“從培根以來一切優秀的思想家都一再指出,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16]從這一基本立場出發,孔德反對哲學上的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爭,認為這是屬於形而上學範圍的問題。他主張,“放棄尋找宇宙的起源和終極,也放棄認識現象的內在原因”,[17]因為人類隻能認識現象。
孔德對人類知識的發展(即人類智力的發展)做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階段理論”。也就是說,人類知識的發展都要經過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他說:
我們的每一種主要觀點、每一個知識的部門,都先後經過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換句話說,人類的精神受本性的支配,在它的每一項探討中,都相繼使用了三種性質基本上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哲學方法:首先是神學方法,其次是形而上學方法,最後是實證方法。由此便產生了彼此互相排斥的三類哲學,或三類說明一切現象的總的思想體係。第一種是人類智力的必然出發點;第三種是它的最後階段;第二種隻是為過渡而設的。[18]
“三階段理論”表明,在孔德看來,科學的知識隻能是而且必須是實證的知識,這是人類知識和智力發展的“一條偉大的根本規律,為人類智力的發展永遠必然遵守”。[19]
根據其對知識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孔德進而提出了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的思想。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經曆了三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
神學階段是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又可分為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個階段。孔德認為,這一時期,人類知識處於起步階段,處在“連最簡單的科學問題尚未能解決的時代”,但人類又“貪婪地、近乎偏執地去探討萬物的本原、探索引起其注意的各種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始因與終因)以及這些現象產生的基本方式”,於是,人類不得不求助於超自然的神。因此,人類“一切思辨的第一次飛躍必然是神學性的”,[20]也“唯有神學真正適應人類的童年時代”。[21]
形而上學階段是人類社會的青年期。孔德認為:“形而上學也像神學那樣,主要試圖解釋存在物的深刻本質和萬事萬物的起源和使命,並解釋所有現象的基本產生方式。但形而上學並不運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越來越以實體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後者真正有特色的應用常常可以用本體論的名義稱之。”[22]孔德還認為,雖然,“形而上學實際上不過是受瓦解性簡化衝擊而變得軟弱無力的一種神學”,[23]但形而上學畢竟不能等同於神學,形而上學的標誌“是相信通過推理能發現自然的基本法則”。[24]在他看來,推理的展開,“隱約地醞釀著真正的科學運作”。[25]因此,孔德強調,形而上學階段是人類社會從神學階段走向實證階段之間的過渡性階段。但這種階段不可避免,就像人體所固有的“慢性病”一樣。他說:“歸根到底,我們可以把形而上學狀態視作一種慢性病,那是我們個人或集體從童年至成年的精神演變過程中自然固有的。”[26]
實證階段是人類社會的壯年期。在這個階段,“人們從思想上已不再徒勞地尋求什麽絕對的概念、宇宙的起源和終點以及現象的原因,而是致力於研究它們的規律——也就是研究它們延續和相似的恒定關係”。[27]孔德認為,這是人類社會成熟的標誌。他說:“作為我們智慧成熟標誌的根本革命,主要是在於處處以單純的規律探求,即研究被觀察現象之間存在的恒定關係,來代替無法認識的本義的起因。”[28]
盡管孔德的知識發展和社會發展“三階段理論”缺乏科學性,甚至在一些方麵,例如,關於形而上學階段的論述是與唯物主義的觀點格格不入的,但孔德的“三階段理論”也表明了他的另一種觀點,即人類知識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始終處於一種不斷進步的狀態之中。正如他在《實證哲學教程》一書中所強調的:“曆史就其總體來說主要是人類智慧的進步史。”[29]孔德的這一論點應該說是正確的。
孔德的關於知識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三階段理論”也是他關於人的教育階段理論的基礎。他認為,個人教育和人類教育的起點是相同的,因此,個人教育也可分為相應的三個階段。他說:“既然個人教育和人類教育的起點必然相同,個人教育的各個主要階段也就應當可以代表人類教育的基本時期。我們每一個人在追憶自己的曆史時,豈不是記得自己在主要的看法方麵,曾經相繼地經過三個階段,在童年時期是神學家,在青年時期是形而上學家,在壯年時期是物理學家嗎?”[30]
三、論人性、道德和道德教育
孔德是社會學的創始者。他將拉丁語的詞頭“soci”與希臘語的詞尾“ology”合成一個新詞“sociology”(社會學)。在孔德的社會學思想體係中,有關人性、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論述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孔德教育思想中的主體部分。
(一)論人性
孔德在談論人性問題時,並沒有探討性善性惡的問題,而是根據高爾等人倡導的“腦能論”(phrenology)提出了他的人性論主張。孔德認為,人性由“思想”“情感”和“行動”三個部分組成。但他有時又將“思想”(thought)稱為“理智”(intellect)或頭腦(head),將“情感”(feeling)稱為“感情”(affect)、“心”(heart)或“愛”(love),將“行動”(action)稱為“活動”(activity)、“實踐”(practice)或“品性”(character)。[31]
孔德又將人性具體分為18種表現,並稱它們為腦的18種功能。具體如下:
“思想”部分包括:具體的、抽象的、歸納的、演繹的和溝通的5種功能。
“情感”部分包括:營養的、性的、母性的、軍事的和工業的5種本能;權力欲和讚許欲2種誌向;依附、尊敬和仁慈3種社會情感。
“行動”部分包括:勇氣、謹慎和堅毅3種功能。
孔德的人性論是他關於道德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石。
(二)論道德和道德教育
孔德十分重視道德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麵的力量。他晚年曾計劃寫一本名為《實證道德或普遍教育論》(La Morale Positive ou Traité de l’ Education)著作,但未能完成。不過,人們依然可以從《實證主義概觀》一書中了解他的道德及德育思想。
孔德十分不滿當時法國社會中人的自私自利行為,認為這是導致道德失範的原因。他力圖建立一種實證主義道德來改變這種現象。
孔德認為,實證道德的目的在於使人的同情心的本能盡可能地超過人的自私自利的本能,使人的“社會情感高出於個人情感”[32]。在他看來,注重社會同情心,強調愛與自由既是個人及社會福利的第一條件,也是實證道德區別於神學道德和形而上學道德的首要原則。對於形而上學道德與實證道德的差異,孔德未做明確的解釋,但他對神學道德的特點做了剖析。他認為,神學道德強調的是利己主義。在神學道德那裏,獲得自身之得救是每個人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說,神學道德主張的愛人類的目的在於愛上帝,而愛上帝又是為了個人得救,因此,這種道德的本質是利己的。它與實證道德強調的利他原則是根本不同的。
孔德又認為,道德教育過程與人類發展相似,也有三個相互聯係的階段:個人、家庭、社會。同情心原則在這三個階段漸次訓練,一步一步沿著愛的序列,逐漸提升其品級。從愛自己出發,到愛家庭,最終愛人類。在孔德看來,愛己和愛人類是愛的兩個極端,其間有一過渡階段,即人的家庭之依戀。他說:“將愛己之情附屬於社會情感之下。此兩者乃人類愛情尺度之兩極端;於中則有一居間之階段,即家庭之依戀。”[33]孔德非常重視家庭作為人的道德發展過渡性階段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家庭生活是關係到人能否從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過渡到具有社會情感的利他主義的重要問題。家庭生活也是“說明實證道德精神之最佳方式”[34]。在孔德看來,實證道德的基石是建立一種自然秩序。就家庭而言,這就是子女之孝,兄弟之友,夫婦之情,父母之慈。為此,他十分重視培養子女對父母的愛,視其為道德教育之起始。他說:“在兒女之愛父母中,則見有社會情感最初之萌芽,孝者,乃吾人德育之發端。”[35]
孔德還認為,實證主義道德教育建立在理性和感情之上,但後者的作用往往更大。理性的培養是“將諸道德教條,置之於有力之證明之試驗下,且保證之,使無討論之危險”[36],讓人們了解道德定律以便能夠判斷是非善惡。而感情的培養隻能通過練習。他說,“感情唯有練習而發達,當其感情原有之力量甚微時,練習最為需要。”[37]為此,孔德告誡人們,理性在道德教育中固然重要,但“實證主義者必注意,勿過張其重要”。道德教育“尤應安立於情感上”[38]。
四、論教育階段及工人和女子教育
(一)論教育階段
在《實證主義概觀》一書中,孔德明確提出,要建立一種實證主義的普遍教育係統。這種教育係統視知識和道德相輔相成且同樣重要。但兩者相比,孔德更重視道德。他說:“實證主義者之教育,當其使人心之重要過於知識。”[39]
在談到人的教育階段時,孔德沒有根據他的“三階段理論”,把人的教育分成神學家、形而上學家和物理學家三個階段;而是將人的教育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初生到少年,第二個時期從少年到成人。
第一個時期的教育在家庭中進行。它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初生到換齒期。這一階段以體育為主。兒童在父母的關懷下,尤其在母親監督下,操練筋骨。孔德認為,兒童這一階段身體活動“更重要之目的,則在練習感覺”[40]。他還要求父母在這一階段注意培養兒童的感情及習慣,為兒童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孔德說:“父母所應注意者,唯在以諸感情及習慣之印象予之,此等印象,日後必成為合理之基礎。”[41]第二個階段從換齒期到少年,大約為期7年。以學習係統的藝術為主。采取多少有點係統的練習方式進行學習,而不采用上課講授的方式。孔德認為,這裏的藝術是廣義的。它包括詩歌,因為詩歌是其他一切藝術之基礎,另外它還包括音樂和圖畫,這是兩種特殊的藝術。在這一階段,兒童還必須學習幾個主要歐洲國家的文字。文字學習包含在詩歌學習的內容中,因為不懂文字就無法欣賞詩歌。在孔德看來,歐洲國家文字不僅有美育上的意義,而且有德育上的意義,它是打破“國家偏見之工具,且能造成實證主義之標準的西方情操”[42]。因此,各國都負有教授兒童學習鄰近諸國語言文字的責任。法蘭西人尤應學習其他四國語言文字。這樣,既有助於國家之間親切關係的形成,又有助於將來一種“公用之西方語言文字”[43]的自然形成,而不必采用“形而上計劃”刻意製造一種絕對普遍的西方語言文字。
第二個時期的教育為學校教育時期。孔德認為,這一時期的教育不能在家庭中進行。兒童這一時期應該進入學校學習。孔德列舉了學校教育的優點:學生可以效法其最良之教師,可以學到世界知識,可以通過與社會的自由交往而獲得同情感的滿足。
孔德主張,學校教育應擬訂計劃分步實施。學習內容要考慮百科全書式的分類定律。根據他的實證主義發展理論,孔德提出,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習應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無機界的學習內容。它包含四科,分為兩組,即數學、天文為第一組,物理和化學為第二組。每一組的學習時間為兩年。孔德認為,由於第一組課程涉及範圍廣,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故每周應安排兩次講座,以後開設的其他學科每周開設一次講座。在孔德看來,這幾年的學習不可采取強迫方式,而要給學生提供空餘時間,讓他們學會用心學習。
第二類為生物學,亦稱有機物理學。它包括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學在第五學年開設,共開設40講。
第三類為社會學。孔德主張,在生物學之後應開設社會學。社會學分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部分,前者旨在介紹人類社會的結構,後者旨在研究人類社會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尤以近代社會發展為主。社會學課程開至七年學生時代之終期,也開設40講。
第四類為語言文字。主要開設拉丁文和希臘文。因為這兩門語言可以增進學生詩歌的修養,對研究曆史和道德問題亦有幫助。孔德認為,希臘文和拉丁文各有千秋。從藝術上的意義來看,希臘文較有用;而從認識社會之關係來看,拉丁文則較重要一些。
(二)論工人和女子教育
在孔德的實證主義裏有三種重要的人物:工人、女人和哲學家。孔德認為,這三種人代表著社會上的道德力量,是實證主義的支柱。
孔德在談到工人時往往用幾個不同的概念來表示,例如,“工人階級”“無產階級”“人民”“庶民”等。孔德不滿當時法國社會中貧富不均的現象。在他看來,正是由於貧富不均造成了法國社會各階級利益不協調,從而引起工人階級的不滿和鬥爭,最終導致社會的動**。因此,要消除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重視工人階級的教育,即他所稱的“成年教育”。孔德的所謂“工人階級教育”實質是要求向工人宣傳實證主義。在他看來,如果工人接受了實證主義,社會秩序的穩定就有了保障,因為“實證主義者既能使貧者滿意,又能使富者信任”[44]。為了使工人了解實證主義,孔德要求將各種實證科學編成具有連貫性的係列講座,依次公開講演。為了使講演生動並產生效力,他要求在討論淺顯數學時要伴以哲學思考並且聯係社會精神。為了使工人階級接受實證主義,孔德還要求哲學家深入工人中去,促進兩者的結合。他認為,哲學家和工人的交往對雙方都有益,“哲學家沒有工人就沒有力量,工人沒有哲學家就沒有方向”[45]。
女人在孔德的實證主義中也受到十分重視。孔德甚為崇拜女性,堅信女人是人本主義的化身。他曾將他的母親、克羅蒂爾德以及在晚年服侍他的女仆稱為影響他一生的“三天使”。他的墓碑上刻的碑文就是“奧古斯特·孔德與他的三位天使”[46]。不過孔德並不認為女人應在社會上承擔統治工作。他認為,女人是“感性的階級”,女人最能發揮作用之處是家庭。在家庭中,女人擔任兩種角色:一為人妻,可以影響丈夫具有普遍的同情心;二為人母,承擔教育子女的重任。[47]孔德不讚成女權主義者倡導的“男女平等”,而認為男女是有區別的,男女各盡所能才符合進化趨勢。不過在女子教育問題上,他主張男女應該是平等的。
在孔德看來,男女教育平等並不意味著男女應該同校接受教育。對此,他特別做了說明。孔德說,他的男女教育平等觀與法國另一位教育家孔多塞的不同。孔多塞主張男女應在同一處接受教育;而他則認為,男女可以在教堂、俱樂部和展覽會上自由集合,同受教育,而在學校中“如是往來,為時尚早”[48]。因為男女同校教育會阻礙男女特性自然發展;而且,男女在相當成熟之前,關係不可太密切,否則對道德發展不利。
孔德強調,男女教育平等主要表現在他們所學科目應該相同、任課教師應該相同兩方麵。如果男女所學科目不同,任課教師不同,或任課教師的講授不同,必定會“降低婦女教育之標準”[49]。而且,女子教育如果另聘特殊的教師,還會增加教育經費的開支,經濟上也不合算。
五、論科學分類和科學方法
實證主義科學分類思想是孔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孔德關於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石。
孔德的科學分類思想自1822年在《有關重組社會的計劃》中提出之後,也有所發展。在這份計劃中,他提出,科學可以分為五類,即“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政治學”。其中,“政治學”與“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交替使用,意思相同。
在《實證主義哲學講義》中,孔德又提出了科學分為六類的思想,增加了“數學”,並用“生物學”取代“生理學”,用“社會學”取代“社會物理學”。在1848年出版的《實證主義概觀》中,孔德又提出了“道德科學”概念,將它列在社會學之後,作為第七種科學。這樣,按照孔德的科學分類,實證科學應該包括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道德學。他還從曆史發展的觀點將前五種科學列為“初級科學”或“自然哲學”,將後兩種列為“最終科學”。而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又稱“宇宙學”。孔德還列表對這七種科學的關係做了說明(詳見圖15-1)[50]:
alt="" src="../Images/image0211-1.jpg" /]
圖15-1 孔德的科學分類
孔德認為,人類的知識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是從數學中的簡單現象開始的。它從無機現象到有機現象,再到最高級、最複雜的社會現象。先發展的科學一般是後發展的科學的基礎,科學之間存在著“漸進的相關性”。[51]
孔德還認為,科學的發展有賴於科學的方法。孔德對實證科學的方法十分重視。他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提出把“想象”和“觀察”作為區分實證科學和非實證科學的方法。後來,在《實證哲學講義》中,他提出,實證科學有四種方法。在《實證政治體係》中,他又將四種方法擴展為五種。
第一種方法是理論觀察法。它要求在理論指導下對現象進行觀察。孔德認為,現象越複雜,越需理論做指導。否則,就不知道對眼前的各種事實應該觀察些什麽。例如,在觀察社會現象時,就應該根據社會學的理論來進行觀察。他強調,他之所以在社會學中提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的理論,就是為了使觀察者在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不至於模糊不清、前後矛盾。
第二種方法是實驗法。孔德認為,當一種現象正常發展受到外來的幹擾,不管這種現象是自發的或是虛構的,都可以看成是實驗。[52]例如,生物學中的病態案例,也是一種實驗。社會中發生的任何幹擾,同樣可以視作實驗。
第三種方法是比較法。孔德認為,生物學中常用比較法來研究有機體的等級,社會學也可以借用此種方法,用來研究地球上不同區域、不同人類社會的共同狀況。在他看來,運用比較法研究社會學,可以使研究人員同時觀察到人類社會進化的不同階段。[53]
第四種方法是曆史法。孔德認為,這是社會學獨有的方法。曆史法可以“鑒往知來”;但由於社會現象過於複雜,使用曆史法可能會有困難,需特別謹慎。[54]
第五種方法是主觀法。這是孔德晚年倡導道德科學時所提出的一種方法,用於道德科學的研究,但他未做詳細解釋。有人望文生義,認為這是孔德實證思想的倒退,認為他不再強調科學中的客觀性了。[55]
孔德對自己提出的上述實證科學方法非常滿意,甚至認為,他在方法論上的貢獻可以與笛卡兒相媲美。[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