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論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教育思想是馬卡連柯教育思想體係的基礎和核心,如何組織和培養集體是馬卡連柯全部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馬卡連柯說:“我們的教育任務就是要培養集體主義者。”[46]他要求創造一種方法,“它既是一般的和統一的,同時又能使每一個個人有發展自己的才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誌向前進的可能。”[47]這個方法就是集體主義教育方法。
一、“集體”的概念
馬卡連柯的集體主義教育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的原理為依據的,是從共產主義教育的總目的出發的。馬卡連柯強調,必須正確理解集體這個概念的實質。他認為:“隻有按照社會主義原則構成的社會統一體,才可以稱為集體。”[48]集體是一個社會有機體,集體內部有機構、權能、責任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依賴關係。馬卡連柯在從事蘇維埃教育工作的16年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解決集體和集體機構的建立、解決權能的製度和責任的製度等問題上。根據他的觀點,集體應該具有四個特點。①集體不是烏合之眾,而是由共同的目的、通過共同的勞動並在勞動的共同組織中把人們團結在一起。②每個集體都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與其他集體有著有機的聯係;集體首先對社會負責,對整個國家承擔義務;集體的每個成員隻有通過集體才能參加社會;組織性和紀律性是形成、鞏固和發展集體的基本條件之一,在集體中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必須服從集體的目的和利益。③集體擁有管理機構和協調機構,這些機構有權代表集體並行使各種職責。④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在集體中間,同學之間的關係不是友誼問題,不是愛的問題,也不是一團和氣的問題,而是“責任重大的相互依存關係的問題”。馬卡連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集體主義原則上的,個人不能脫離集體而存在,個人的創造能力和力量也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集體主義者,這樣的人隻有在集體中、通過集體和為了集體才能培養出來。他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創造了一整套集體主義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二、集體主義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一)依存和服從的原則
馬卡連柯認為,在集體中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是建立服從關係,而不是建立平等關係。他在集體中采用了“複雜的依存和服從的原則”。值日隊長製度就是一個例證。一個孩子,今天是值日隊長,領導著整個集體,而明天他就是集體中的普通一員,要服從新的領導人。他“努力使集體的各個全權代表之間的依存關係,盡可能多地交織在一起,使得服從和命令盡可能多地相遇”。為什麽要建立這種依存關係呢?因為兒童生活在一個有共同目標的集體中,在這個集體中存在著複雜的依存關係。每個人要使自己個人的誌趣與整個集體的誌趣一致起來,使個人目的與共同目的不發生對立。“哪裏個人目的與共同目的相一致,哪裏沒有任何不協調,哪裏的集體才是蘇維埃式的。”集體成員彼此之間是由自己對集體的義務、關係、職責、榮譽以及行動等互相聯係起來的。因此“這種一個集體的成員與另一個集體的成員之間的有組織的關係,是教育過程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東西”[49]。馬卡連柯認為,必須教會學生善於命令,善於服從,勇於負責,樂於接受集體的委托,習慣於過有組織、有紀律的生活。
(二)對兒童高度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為了培養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馬卡連柯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一條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即對兒童高度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他提出,“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他說:“我們向每個人提出有深遠意義的、有充分根據的和一般的要求……我們對個人也表現出極大的、有原則的尊重。這就是把對個人的要求與對個人的尊重結合起來……”[50]馬卡連柯認為,對一個人提出要求,就是對他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這種尊重裏表現出對他的要求。如果對人沒有要求,就不可能形成集體。從這一基本思想出發,他主張在教育工作中首先必須尊重兒童,即尊重兒童的人格,相信兒童的力量,善於發現兒童的優點,滿腔熱情地對待他們,把每個兒童都看成發展中的人。因此,他在改造少年違法者時從不提他們的曆史,不揭人家的瘡疤,不傷害其自尊心。
(三)平行教育影響原則
馬卡連柯認為:“個人對個人的影響是一種狹隘的和有限的因素。整個集體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應當把有組織的教育影響針對著集體。……集體是個人的教育者。”[51]於是馬卡連柯提出了平行教育影響原則。這就是說,教育者和學生集體的自治機構隻與分隊(集體的基層組織)發生關係,“盡量不和個別人打交道”[52],在教育集體的同時通過集體去教育個人;而在教育單獨的個人時也應想到對整個集體的教育,通過對個人的教育去影響集體。捷爾任斯基公社曾開除過一名社員。馬卡連柯在談到這件事時說:“在這件事中受到教育的不隻是被開除的那個人,而是整個集體。整個集體在為提高自己的品質的鬥爭中受到了鍛煉。”[53]因此,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影響原則,實際上也是一種個別影響的方法,但它不是由整個集體直接轉向個人,而是以集體為媒介轉向個人。馬卡連柯認為,教育隻有針對集體中的每一個人,而不是針對個別的個人時,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集體主義者。
(四)前景教育原則
馬卡連柯認為健康的集體必須不斷發展。根據集體運動的規律,他提出了沿近景—中景—遠景路線發展的前景教育原則。他指出:“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因素是明天的快樂。在教育技術中,這種明天的快樂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對象之一。”“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這個工作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景,運用已有的前景,逐漸代之以更有價值的前景。”按照這一原則,首先應該激發生活的樂趣,把歡樂變成現實的東西,然後把較簡單的歡樂變為更複雜的、更重要的歡樂,即從簡單原始的滿足過渡到高尚的責任感。這就要不斷地向集體提出新的任務,向集體展示一個又一個前景,引導集體為實現新任務的目標而奮鬥,鼓舞集體在追求美好的前景中不斷前進。這是使集體不斷發展、鞏固,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線,個人在集體的這種前進運動中也逐漸地成長起來。馬卡連柯也指出了在建立前景路線時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一,在展示前景方麵,“永遠應當培養集體的意向,而不隻是個人的意向”。要讓學生“關心集體的前景勝過關心個人的前景”。第二,要使個人的前景與集體的前景協調,“使我們的學生感覺不到這兩者之間有什麽矛盾”。第三,要給學生機會,使他們努力追求的是“要求投入一定勞動的滿足”。總之,馬卡連柯主張建立的前景是學生“共同追求的明天,它飽含著集體的努力和集體的成就”。馬卡連柯說:“如果您真正關心集體,如果您確實努力使集體的生活更快樂,如果您不欺騙集體,從不向它指出過後不能實現的迷人前景,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前景路線的教育才會是有效的。向集體指出它前麵的任何快樂,即使是很小的快樂,都能使集體變得更鞏固、更和睦、更朝氣蓬勃。”[54]
(五)集體的作風和傳統
馬卡連柯指出,根據集體繼承的原則,優良的作風和傳統對於美化集體、鞏固集體具有重要意義,培養集體的作風和傳統是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方法。他認為,優良的作風應有三個標誌:①集體成員朝氣蓬勃、積極樂觀、充滿信心、團結向上;②每個成員都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責任,自覺維護集體榮譽;③每個成員都能自我克製,對他人謙虛、禮貌。傳統是與作風相聯係的。傳統的建立必須經過緊張、熱烈的工作和長期經驗的積累。傳統一旦建立就不能用命令方式取消,而要用更有力、更有益的新傳統代替。馬卡連柯對他領導的集體所形成的各種傳統深感自豪,這些傳統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效率。馬卡連柯說,集體的美德“要靠傳統來維持”,傳統能“美化兒童的生活”,沒有傳統,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蘇維埃教育”,“任何東西都不能像傳統那樣去鞏固集體”[55]。
(六)紀律教育
在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體係中,紀律教育是與集體主義教育緊密聯係的。嚴格的紀律促使集體變得更完善,使集體的每個成員變得更美好。在紀律教育方麵馬卡連柯提出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理論觀點。
一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紀律是一種道德的和政治的現象”,“我們的紀律永遠應該是自覺的紀律”。紀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所謂有紀律,正是一個人能夠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在馬卡連柯的教育實踐中他從不依靠強製性的紀律。“強製性的紀律,對於我們的集體來說是格格不入的。”[56]
二是根據上麵這一思想,馬卡連柯強調“紀律首先並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結果,以後才能成為一種手段”[57]。他認為,良好的教師集體和組織完善的、統一的學生集體才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紀律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紀律與生活製度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是“協助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手段和方法”,而“紀律是整個教育過程的結果”。
三是“紀律的基礎就是不需要理論的一種要求。”馬卡連柯認為,行為理論應“伴隨著紀律”,“和紀律平行,而不是紀律的基礎”[58]。他指出,必須讓學生明白什麽是紀律,為什麽需要紀律,這就有必要向學生講解行為理論。
四是“如果對個人沒有要求,那麽,無論是建立集體還是建立集體的紀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認為,紀律的基礎是要求,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他主張,對個人提出“一貫的、堅定的、明確的、不予修正和不予通融的那種要求”。馬卡連柯指出,組織要求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要求應當是發展的”。他把要求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聯係起來,相應地把要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集體處於初創階段時,這時由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提出要求而且以不許反對的專斷方式提出要求。第二階段是在集體中已出現了一些積極分子時,這時積極分子以自己的意見來支持領導者的要求。第三階段是在集體已形成和鞏固時,這時由集體來提出要求。馬卡連柯說:“這是由組織者的專斷要求到個人基於集體要求向自己提出任意的要求所應經曆的途徑。我認為這一條途徑就是蘇維埃兒童集體發展的基本道路。”[59]
五是馬卡連柯認為,懲罰是使集體紀律化的因素之一,它實際上也是一種要求。“確定整個懲罰製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要求他。……在懲罰中要能體現出對學生的要求。”[60]合理的懲罰製度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它有助於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鍛煉意誌,增強抵禦和戰勝**的能力。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懲罰是集體影響的一種形式,其出發點是集體。“懲罰的本質在於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正受到集體的責備。”[61]懲罰是一種教育,它不應造成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有權實施懲罰的,首先是整個集體或者是集體委托的一個人。懲罰不應妨礙集體的發展,而且要很少使用,“少到所給的懲罰能引起整個集體的注意”[62]。
三、集體的組織結構
(一)統一的學校集體
馬卡連柯一生致力於建立統一的學校集體。他指出,許多教師、兒童、家長和社會團體,不知道學校應該是一個統一的集體;在許多學校中隻有班級集體,而沒有學校集體,這就是釀成許多不幸的根源之所在。統一的學校集體是班級集體和社會之間的聯係環節,它是一個統一的社會有機體。馬卡連柯認為:“隻有建立了統一的學校集體,才能在兒童的意識中激發輿論的威力,輿論是起調節和約束作用的教育因素。”[63]有了學校集體的輿論,就能使學生養成使個人的行為有利於社會的習慣,養成兒童的公民榮譽感和責任感並認識到自己對別人的義務。馬卡連柯說:“如果我沒有統一的學校集體,我就不會工作。”[64]統一的學校集體的形成要有兩個條件:一是統一的教師集體,二是統一的學生集體。
馬卡連柯認為,沒有教師集體就培養不出兒童集體,統一的教師集體是最有決定意義的。在這樣的集體中,每個教師都把全校的成功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班級的成功放在第二位,而把自己個人的成功放在第三位。在這樣的集體中,每個教師不追求、不炫耀個人的成績,而是竭力使整個集體的成就發揚光大。在這樣的集體中,有統一的工作方法,不但能為自己的班級負責,而且還能為整個學校負責。隻有在這樣的集體裏才會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在這樣的一個統一的、精誠團結的集體裏,即使最年輕、最沒有經驗的教師,也會成績卓著。
馬卡連柯指出,班級集體與統一的學校集體是兩回事。各個班集體各自為政,隻了解自己班級的事情,而不認識其他班級和年級的人,也不知道他們的事情。而在統一的學校集體中,每個學生關心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的班級這個小圈子的利益,他們受到學校共同目的的鼓舞,親身體驗到學校的共同的快樂。
為了建立統一的學校集體,就必須有統一的學校利益、統一的學校工作方式、統一的學校自治。此外,還要有集體成員之間的交往和了解,因此馬卡連柯建議學校中的學生集體不應超過1000人。
(二)基層集體和集體中的自治
馬卡連柯認為,理想的基層集體的特點是,它既感覺到自己的統一、團結和堅強,又感覺到自己是一種社會製度,是具有某種義務、職權和責任的一個集體和組織。在馬卡連柯的教育實踐中,這樣的基層集體就是分隊,這是由隊長負責的一長製的權力機構。基層集體的人數在7~15人。起初分隊的領導人總是選舉“最堅強的”兒童擔任,後來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分隊領導由孩子們輪流擔任,分隊也變成了由不同年齡孩子組成的混合分隊,在每個分隊裏,既有年幼的孩子,也有十七八歲的青年。馬卡連柯認為,混合分隊在教育上是很有效的。不同年齡的人之間能產生更大的相互作用,很自然地進行著不斷積累經驗和傳遞經驗的過程。年幼的孩子從大孩子那裏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掌握行為習慣、工作方法,學會尊重大孩子和他們的經驗。大孩子學會關心小孩子,為他們承擔責任,形成最美好的同誌關係。這樣的集體與家庭很相像。在今天大部分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混合分隊的思想就顯得更有意義。輪流擔任分隊隊長,使孩子們能在集體中有效地練習“命令和服從”。馬卡連柯認為,在集體中的專門練習,能培養共產主義的意誌、勇敢和目的性。
集體中的自治機構是全體大會、隊長會議、值日隊長製度等。全體大會要解決一切日常生活問題和工作問題,所有學生都參加全體大會,它是主要的自治機構;隊長會議是處理一切日常工作的管理機構。馬卡連柯指出,對學生自治機構的指導是領導人首先要注意的工作,他的責任是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解決眼前問題時永遠不忘記明天的任務和整個集體的前景,全體大會的“一切工作的主旨應當是向前進,使教育機關日趨繁榮,改進教育工作,提高學習和生產成績”[65]。領導者要注意經常培養積極分子,與積極分子的關係應是友好的和實事求是的,堅定不移地利用自治機構的威信。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學員在實施自治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很好的傳統,例如,絕對服從全體大會的決定,任何人,包括馬卡連柯在內都不得違反大會的決定;在全體大會上犯錯誤的人要站出來,站在會場的中間,交代自己的錯誤,聽同學們評論他的行為;嚴格地遵守時間,發言簡短,隻講一分鍾;值日隊長是集體的全權代表,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他,值日隊長在全體大會上對著大家敬禮之後所做的報告,領導人無權檢查其真實性、可靠性;等等。這些傳統對鞏固集體、教育自己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