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裔美籍物理學家。他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的烏爾姆,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的眾多領域都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對布朗運動的研究;創建狹義相對論;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建立廣義相對論與開辟宇宙學研究途徑等。他最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是創立了奠定現代物理學重要理論基礎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和廣義相對論(1915年)。1921年,他因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和發現光電效應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於美國的普林斯頓。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同時又是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思想家與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和平主義戰士。他的論著不僅包含自然科學與科學哲學論文,而且包含有大量論及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教育觀、道德觀與宗教觀的言論,基於“個人經驗和個人信念”[1],他在如下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探索的動機》(Motiv des Forschens,1918年)、《愛因斯坦論教育》(Einstein on Education,1921年)、《我們大學的使命》(Mission of Gur University,1925年)、《我的世界觀》(Mein Weltbild,1930年)、《宗教與科學》(Religion and Science,1930年)、《論科學》(On Science,1931年)、《文明與科學》(Civilization and Science,1933年)、《教育與世界和平》(Education and World Peace,1934年)、《科學和社會》(Science and Society,1935年)、《論教育》(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1936年)、《學術自由》(Freedom of Learning,1936年)、《目標》(The Goal:A Lecture at a Summer Conference at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1939年)、《自由與科學》(Freedom and Science,1940年)、《科學和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1940年)、《科學家的社會責任》(Social Obligation of the Scientist,1946年)、《自述》(Autobiographisches,1946年)、《思想與觀點》(Ideas and Opinions,195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