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十八章 精神分析學派的教育觀

精神分析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是在精神病的治療實踐中發展起來,以潛意識的活動為研究對象,對20世紀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學派亦稱弗洛伊德主義,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它代表著這個學派的正統,被稱為古典精神分析。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過渡和中介。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強調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社會文化學派,或者對古典精神分析加以變通、修正和擴充的自我心理學,通常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妮、沙利文、弗洛姆、埃裏克森、哈特曼、安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雖然沒有係統的教育觀點,然而這個學派在潛意識、人格、潛能、道德、創造力、自我、情感、性心理、心理健康與心理治療等一係列問題上獨到的看法,卻對20世紀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有人斷言:“弗洛伊德對20世紀的教育思想所產生的影響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1];“也許在曆史上再也沒有什麽能比弗洛伊德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更大”[2]。因此,當我們回顧20世紀教育思想的發展時,如果忽略了精神分析學派,那就不可能寫出一部完整的20世紀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