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教育思想

馬斯洛(Abraham Harald Maslow,1908—1970),1908年4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從俄國移居而來的猶太人家庭。幼時,馬斯洛孤獨自閉,埋頭讀書。他的大學生涯是遵從父命從學法律開始的,但隻學了兩個星期就因索然無趣而中斷了學業。後來,他根據自己的愛好在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師從著名心理學家哈羅(Harry Harlow),並於1934年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布魯克林學院執教,其中有兩年時間在一家製桶廠擔任過管理人員。從1951年至1969年,馬斯洛轉到布蘭迪斯大學工作,在那裏潛心研究心理健康問題,同時開始致力於闡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等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在布蘭迪斯大學工作期間,馬斯洛成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領導人和代言人。1970年7月8日,馬斯洛溘然去世。其主要代表作有:《動機與人格》《宗教、價值觀與高峰體驗》《走向一門存在心理學》《人性的極致》等。

馬斯洛對心理學做出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他領導並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一被世人稱為心理學“第三股力量”的重要流派。眾所周知,行為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初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派別,它尋求一種完全客觀地以自然科學為樣板的心理學,主張隻研究如人類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用如刺激與反應這樣的邏輯來描述人的行為,並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控製。而精神分析理論是在治療心理疾病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的一個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同樣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它認為,人的心理不僅是一種意識現象,也是一種無意識現象,所謂的意識隻是人的心理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成3個部分:本我(id,即原始的欲望、需要等)、自我(ego,居於本我和超我之間,其功能是對本我和超我之間發生的衝突進行仲裁)、超我(superego,即良心)。這一學派的兩個主要觀點是無意識衝突理論和泛性論。從上述兩個學派的基本主張來看,行為主義完全否認人的本能的存在,一味強調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而精神分析則把健康心理絕對地歸因於本能的滿足,把人的本能看成個體釋放心理能量的原動力。因此,在西方,有分析家認為:“馬斯洛的目的是通過注重對長期來一直被忽視的主體的研究從而使心理學完善化,更確切地說,是注重對健康的、完善功能的人的研究。正是這種努力形成了人本主義這一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而精神分析和行為科學構成了另外的兩股勢力。”[5]馬斯洛是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家在弗洛伊德傳統中開始他的生涯的。但他很快就不滿意弗洛伊德對人的行為的解釋,因為這種解釋的依據是對精神病人而不是對正常人的觀察。他研究健康的、成長中的兒童的行為,他把注意力集中於兒童的動機作用。他認為正常兒童幸福地成長,具有獲得新技能、新概念和一般能量的自然傾向。馬斯洛否認S-R理論家關於環境決定行為的信念,他堅持人要做出選擇,而選擇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人:他現在是怎樣的人,他希望成為怎樣的人。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訴求,決定著不同的選擇。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特點是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因此,對情感、誌向、態度、價值觀、創造力、人際關係等特別感興趣。1962年,在馬斯洛等人的努力之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宣告成立,同時發表了一篇包括4個部分的主題聲明:①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經驗著的個體;②心理學家的研究重點是選擇性、創造性和自我實現;③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格言是隻研究對個體和社會具有意義的問題,即根據意義來選擇研究的問題和研究的步驟;④心理學要關心和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開發人的潛能。這個主題聲明,可以看成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份宣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綱領。

馬斯洛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在通過對“健康人”進行係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他對人類“需要”的一些本質特點進行了概括。他認為,人類的需要有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之分,同時具有一些比較明確的規律,主要體現在下述5個方麵。

①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得越晚。

②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得越晚。

③需要越是高級,同人的本能的聯係就越少。

④高級需要雖然與人的本能聯係較少,但其滿足的願望比低級需要更為強烈。

⑤高級需要的形成與滿足的條件,要比低級需要更多、更高。

根據這一基本認識,馬斯洛進一步提出了需要的5個層次,它們依次由低級到高級組成一個相互聯係、依次遞進的完整係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意見,隻有前一個需要被滿足之後,才有可能形成後一個更高級的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貢獻在於首次提出了人類存在“自我實現的需要”,並加以係統地闡述。馬斯洛認為,人類有機體是自我導向的(self-directing),不僅具有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而且具有相應的內驅力(drive)。他曾係統地研究過他認為是“自我實現者(self-actualizer)”典範的一些著名曆史人物,如林肯、愛因斯坦、亞當·斯密、羅斯福、弗洛伊德等,通過對這些人生平的研究,他最後歸納出“自我實現者”的下述特征:對信仰堅定,能坦誠地承認自己和接受他人,思想行動毫不做作,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獨處和安靜,能獨立自主,既不追求時尚也不墨守成規,對人類的生存條件表示同情並致力於人類的繁榮,僅與少數人形成了深厚的友情,具有民主的價值觀,創造性強,超越環境而不是與環境對抗,常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表現為強烈興奮感、洞察力和幸福感,等等。他進而將上述這些特征應用到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求學校教育根據這些“自我實現者”的特征重新研究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馬斯洛寫道:“根據這種新的第三心理學(the new third psychology)……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治療心理學來看——是幫助一個人成長為最富有人性,使他的最高級潛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與實現,使人臻於最佳的發展狀態(stature)。總之,理應幫助他進入他能進入的最好境地,使他內在的潛能得以實現。我們稱之為健康成長的東西,就是向著這一個最終目標成長。”

馬斯洛對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況極為不滿,指責“我們的傳統教育似乎已病入膏肓”,指責作為傳統教育之重要理論基礎的教育心理學隻關注年級、學曆、成績和文憑等這樣一些手段,而對智慧、理解力和判斷力這樣一些涉及教育目的的重大課題卻漠不關心。他認為,教育必須進行徹底的變革。在《走向一門存在心理學》一書中,馬斯洛羅列了林林總總達43個之多的“基本觀點”,其中有許多就是直接針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比如,每個人具有先天的內在潛能;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應允許兒童對自己的發展進行選擇;家長和教師要滿足兒童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等需要,並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選擇等。這些觀點對美國學校教育的變革產生了各種各樣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馬斯洛生前寫的最後一篇論文也是關於教育的,題目是《人本主義教育》,發表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1970年夏季號上。在這篇文章中,馬斯洛也開始對人本主義的一些基本教育主張進行反省,對人本主義者中認為能力與訓練無關的這種流行觀點表示擔憂,並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既能傳授一些知識,又能有效地促進一個人的成長?他總的看法是這兩者要完全結合起來是很困難的,但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時,他已經意識到學科知識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科知識可以使人了解世界,可以啟迪人,因而有助於成長。隻是這篇論文寫完後不久,馬斯洛就去世了,所以這個觀點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闡發,也沒有引起其他人本主義教育家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