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西方其他人本主義教育家的思想

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或教育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缺乏明確和統一綱領的學術派別,尤其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該派別內部又形成了不盡一致的各種觀點,並進一步發展成不同的學術陣營。限於篇幅,這裏擇要介紹3位主要的人本主義教育家的思想。

一、奧爾波特

奧爾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1897年11月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1915年考入哈佛大學,192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哲學博士學位。此後他獲得一筆出國獎學金,先後在德國的柏林大學、漢堡大學以及英國的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之後重返哈佛大學,並開設了美國最早以“人格”命名的課程(課程名稱是“人格:它的心理和社會的領域”)。奧爾波特1939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3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基金會授予的金質獎章。他主要以研究健康人的人格而著稱。其主要著作有:《人格:心理學的解釋》《形成:人格心理學的基本點》《人格的模式與成長》等。

奧爾波特是第一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最早對人格的特質進行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家。早在1936年,他和另外一位心理學家翻遍了《韋氏新國際詞典》,把所看到的有關特質的名稱列成表,共有17 953項。在此基礎上,他又將各種特質進行了實用的區分,得出大多數人有5~10種“中心特質”這個基本結論。這些中心特質便可為某個人真正喜歡什麽提供一種綜合性的解釋。他認為,人格是心理學的本質論題,因為人格是決定個體特有的行為與思想的動態結構,即一種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結構。在他看來,人格結構的核心是“自我統一體(proprium)”。“proprium”是奧爾波特自己創造的一個術語,係指有助於個體特有的統一性和獨特性的機能的總稱,包括自我、興趣、態度、生活方式等高級心理機能。他曾經對“自我統一體”這個詞進行了說明:“自我統一體追求賦予人格以統一性,但它絕對不是已實現的統一性,靜態的統一性,或者是緊張緩和的統一性。……實際上,如同一位哲學家所說的那樣,我們智力成熟的標誌,就是我們對於解決越來越難解的問題的答案感到越來越不滿意的能力。”[9]

奧爾波特還認為,人格的本質可以體現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健康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特點就是不斷地“形成(becoming)”。在這裏,“自我”又是一個核心概念。根據他的觀點,人格發展的基礎部分是由動機的功能自主來決定的,功能自主是新的動機係統,是後天形成的。因此,自我能夠做出選擇,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的發展。因此,研究人類的學習活動或規律,如果不考慮學生這個最關鍵的因素,是無法進行科學的研究的。他本人也設計過一些測量人格特質、態度和價值的量表,不過後來他又認為對人格進行因素研究意義不是太大。

奧爾波特提出了健康人格的6個特點,這些特點與其他人本主義(如馬斯洛)關於自我實現者的描述相互映照。這6個特點是:①具有自我擴展的能力;②具有社交能力;③情緒穩定、自信、自我肯定;④能客觀地分析與認識事物;⑤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正確的客觀認識;⑥生活目標明確並能持之以恒。

二、弗洛姆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1900年3月23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2年畢業於海德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受聘於慕尼黑大學從事精神分析研究。1933年應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邀請赴美講學,次年正式移居美國並在紐約開辦私人診所。1940年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此後,先後在耶魯大學、墨西哥國立大學、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紐約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授。1980年3月18日在瑞士提契州病逝。弗洛姆是一位多產的作者,其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精神分析與宗教》《論健全的社會》《愛的藝術》《弗洛伊德的使命》等。

弗洛姆所創理論的特色在於重視了社會與人的關係的研究。他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鉤心鬥角、殘酷競爭的無情事實,認為由此而來的孤獨感、恐懼感、無助感等消極情緒使人產生“逃出自由”這種強烈的動機。但事實上,人又不可能“逃避”現實,因此形成了強迫性觀念與行為,致使心理不健康甚或變成精神病人。他分析了現代人對付這種現代社會的5種心理機製:接納傾向性(或者說“依賴性”)、剝削傾向性、儲藏傾向性(通過占有而獲得安全感)、市場傾向性(把自己當作商品並迎合他人的要求)以及創造傾向性。這5種心理機製分別構成了人格的不同動力性。弗洛姆認為,前四種傾向性是消極的、病態的、不利於人的發展的;隻有創造傾向性才是積極的、健康的、人類社會真正需要的,因此也是個體發展所需要的。為了有助於個體產生這種傾向性,應該建立一個充滿友愛、互助的社會,即他本人所說的“人本主義共有製的社會主義社會”。

弗洛姆認為,“自我”在後天的真正實現,取決於人的情感和理智能力的充分表現與發揮。所以,他非常強調人的“自發活動”,因為這種活動能充分體現人在情感和理智方麵的潛能,能充分體現人的創造性能力。關於這一點,弗洛姆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觀點:首先,自發活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愛心”,因為人的愛心具有很大的能動性,能夠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同時,又有助於人的個性的發展;其次,“自我”的基礎是創造性,憑借創造性,人們可以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內心的感受,從而建立起與世界真正的、安全的聯係;最後,要允許個體自發地去活動,這意味著允許個體發展或滋育自己獨特的完整的自我,允許個體充分實現作為本能地想努力成長、擴展、表現的內在傾向,讓其按照自己的方式獲得最佳的發展。

三、凱利

喬治·凱利(George A. Kelly,1905—1967),1905年4月28日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一個小農場主家庭,是家裏的獨生子。他的父親年輕時曾是一位長老會的牧師,濃厚的家庭宗教氛圍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大學裏最初學的是物理學和數學,本科畢業後由於感到所學的專業不能使他很好地參與社會問題的研究,便考入堪薩斯大學攻讀教育社會學,並於1928年獲得碩士學位。1930年他又考入依阿華大學心理係,次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學術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堪薩斯福特赫斯州立學院長達13年之久的教學與研究,在此期間他致力於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這對他後來創立的理論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二是1946年至1965年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這段經曆,在那裏,凱利與羅特爾(J. B. Rotter)一起創立了被學術界認為是全美國最好的臨床心理學課程,並提出對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格理論。凱利於1967年3月6日去世,享年62歲。他的主要著作是1955年出版的兩卷本專著——《個人建構心理學》。

凱利人格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個人建構”,它是個體試圖解釋自己經驗時所使用的某種觀點或思想,是個體用來預期事件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每個人的行動是與他對自己行為後果的一係列獨特的期望相一致的,因此,每個人的“個人建構”或關於生活的預測構成了他的個性和他的現實,並引導著他的各種行為。由於人具有社會性,所以,個體還必須了解其他人的“建構係統”。凱利將個體對另一個體的觀點與經驗的理解稱為“角色建構”,將個體如何按照這種理解去行事稱為“角色”。以此為理論依據,凱利設計了一種“建構角色的行為項目”測驗:先是讓被試陳述一係列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人和事,然後按每3個項目一組列成表格,請被試再次陳述每一組中的兩項彼此怎麽相似,又是怎樣與第三項不同。最後由訓練有素的主試人對被試的上述反應加以仔細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可了解被試理解世界的方式之基礎,即他的概念體係或“建構係統”。

凱利認為,任何人都是科學家,說得更確切一些,任何人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終生追求確定性或者說減少不確定性。每一個人都對未來感興趣,都願意利用“現在”來檢驗自己預測未來事件的能力。他有一句名言:“個體的心理進程是由他預期事件的各種方式開辟出來的。”在凱利看來,所謂的“學習”,其實質就是個體在日趨強烈的增加個人建構係統之預期效率的意願驅動下,不斷地改變其原有個人建構係統的過程,因此,個人建構係統中的任何變化都是“學習”。在凱利的學說中,“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體借助於“建構係統”對各種各樣的“經驗”所做出的解釋與理解,個體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檢驗各種“個人建構係統”,就是不斷地保持被經驗證明是可靠的、有效的“個人建構”,修正或拋棄無用的“個人建構”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形成個體更加準確地預測各種事件之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