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十二章 激進主義教育思想

本章所述的激進主義教育思想,主要是指萌發於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並在六七十年代得到發展的一種“非製度化”“非學校化(deschooling)”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德曼(Paul Goodman)、科爾(Herbert Kohl)、伊裏奇(Ivan Illich)、賴默(Everett Reimer)、波茲蔓(Nei Postman)、溫加特納(Charles Weingartner)和貝賴特(Carl Bereiter)等。這些激進的教育評論家認為,盡管從20世紀初起,許多教育家特別是進步主義教育家,已強烈要求改革傳統學校教育的單一性和封閉性,批評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等弊端,但幾十年來,學校教育不僅未取得根本性的改善,而且隨著現代高度製度化和組織化的學校教育的發展,工業發達國家的學校越來越成了為各種受壓抑的、互相隔閡的和失去人性的社會服務的機構,它已無力提供一種真正自由的教育。因而,從總體上重新審視學校,全麵地改造學校教育,甚至完全廢除學校,建立一種能真正給人以自由選擇和控製的教育,遂成為一些持有激進主義觀點的教育評論家們的關注焦點。

一般地說,激進主義教育思潮向傳統的學校教育提出了3種主要的改革選擇:“開放課堂(open classroom)”“自由學校(free school)”和“廢除學校(no school at all)”。上述代表人物的教育觀點雖各自有所側重,他們對現行學校的分析視角和深度也有所不同,對學校教育改革方案的設想更有差異,但是對舊的學校教育模式持強烈的批評態度,並不同程度地主張“非學校化”,卻有著共同的傾向。

激進主義教育思潮的提倡者對現行學校的批評甚至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當時學校教育的諸多問題,而他們所力圖建立一種新型的適合人類需要的教育製度的設想,包括“廢除學校”的主張,雖然引起了不同的爭論,但也頗有啟示。至少“因為它們是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提出問題的。它們也幫助我們看到還有其他可能的(即使是極不相同的)教育體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