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哲學的變革及其對教育思想史的意義
在蘇格拉底以前,哲學家們探索的主要是宇宙的本原問題。蘇格拉底早年也曾潛心研究自然哲學,但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哲學不能僅單純研究自然,更應該研究人事。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們對世界本原問題的探討,是一個錯誤的目標,“選擇這些思想對象的人是愚蠢的”,因為“這些問題是人根本不能解決的”。他指出,那些研究世界本原問題的人的觀點隻能引起爭論和混亂,得不到確定的結果,並且他們也不具備這種研究的能力。蘇格拉底把哲學當作一門實用的技藝,認為學習技藝的目的在於能夠用其所學為社會服務。他批評那些專心致誌地研究自然的人毫無目的,並不能改變社會現實,他對自然哲學家們的工作表示懷疑:“那些研究天上事物的人,當他們發現萬物是憑著什麽規律實現的以後,也希望能夠製造出風、雨、不同的節令,以及他們自己可能想望的任何東西來,還是他們並沒有這類的希望,而是僅以知道這一類事物是怎樣發生的為滿足呢?”[8]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經常到處找人談話,“他不像大多數其他的哲學家那樣爭論事物的本性是什麽,猜測智者們稱之為世界的那個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天上的每一件事物是由必然的規律造成的,而是努力指出,選擇這種思考對象的人是愚蠢的”。他常常劈頭就問他們,是不是認為自己對人事已經知道得很透徹,所以進而鑽研那樣一些沉思的題目,或者質問他們,他們完全不管人事,隻對天上的事情加以猜測,是不是認為自己在做本分的工作。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應該研究有用的人事問題,諸如虔誠、適當、正義、堅韌、懦怯、勇敢等德行的定義,國家及治國的道理,政治家的風度,統治者的品質等。他認為:“凡精通這些問題的人就是有價值,配受尊重的人,至於那些不懂這些問題的人,可以正當地把他們看為並不比奴隸強多少。”[9]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任務首先是研究人本身,尤其是社會麵臨劇烈動**之際,人們更加有責任來研究人事,因此,他提出了“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借用德爾斐神廟的這句格言作為哲學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從而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他認為自然哲學家在研究世界本原時,並沒有首先審視自己的心靈。而蘇格拉底主張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人們應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後根據這些內在原則來規定外部世界。
蘇格拉底之前的智者學派就已經開始注意研究人和人事了。普羅塔哥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智者的理論是以感性、欲望為基礎的相對主義和經驗主義。在智者看來,人是憑感覺來衡量一切的,人是憑欲望來行動的,人僅僅是具有感覺和欲望的人。蘇格拉底認為智者們並沒有真正認識人自己,因為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僅是由於他有感覺、欲望和情感等,更重要的在於人有靈魂,有理性,追求善,而真正的善是靈魂中道德的善、純粹的善。蘇格拉底在批判智者的同時,把對人的研究提到了新的高度,嚴肅地把“認識你自己”的命題放到了哲學麵前。他認為對於人來說,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在於善,致力於自己靈魂的淨化,才是他們最緊要的事情。因此,黑格爾指出:“智者們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還是不確定的,其中還包含著人的特殊的規定;人要把自己當作目的,這裏麵包含著特殊的東西。在蘇格拉底那裏,我們也發現人是尺度,不過是作為思維的人:如果將這一點以客觀的方式來表達,它就是美,就是善。”[10]
蘇格拉底深深眷戀著養育他的城邦——雅典。色諾芬在《回憶錄》中記述了他和小伯裏克利的談話。後者講到城邦競爭中滋長了大量罪惡,公民“經常懷著恐懼的心情,生怕有忍受不了的災禍降臨城邦”,蘇格拉底卻滿懷信心地說:“絕不要以為雅典人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11]但與此同時,蘇格拉底並不滿足於昔日的道德規範,因為他已經親眼看到,種種的不正義正是在雅典人以往視為光榮、正義的事情裏發生的。他發現,雅典人以前自以為知道了什麽是真正的美德與善,但其實並不理解它們,把它們與一些實用的目的、個人的野心,如追逐金錢、地位等相混淆。在這點上,就連那些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如此,因此,人們常常把不義當作正義。同時他也發現,那些自稱為智慧教師的智者其實也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善和美德,他們隻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理,這樣也就沒有什麽真理可言。因此,他認為要拯救雅典,首先必須弄清楚什麽是真正的善和美德,分清正義和不義,進而改善人的靈魂,重建道德價值。
色諾芬在《回憶蘇格拉底》中說:“他(蘇格拉底——引者注)時常就一些有關人的問題辯論,討論什麽是虔誠的和什麽是不虔誠的,什麽是適當的和什麽是不適當的,什麽是正義的和什麽是不正義的,什麽是精神健全的和什麽是不健全的,什麽是堅韌和什麽是怯懦,什麽是國家,什麽是政治家風度,什麽是統治人民的政府,以及善於統治人民的人應當具有什麽品格,還有一些別的問題……”[12]從柏拉圖的早期對話和色諾芬的回憶錄中都可以看到,蘇格拉底首要關注的是倫理道德問題,但他總是上升到哲學高度,對人的本性做深刻反思,並且運用他的哲學和道德原則去探討政治、人生和知識領域的問題,企圖通過改造希臘人的全部思維和精神生活,克服社會的全麵危機。所以,出路在於引導人們認識什麽是真正的善,什麽是真正的美德,什麽是真正的知識,以改善人們的靈魂,恢複雅典昔日的光榮。
正是在哲學轉變和社會現實的雙重要求下,蘇格拉底強調要認識普遍的、共同的本質,探求真知,為此,他按照德爾斐神廟的古老神諭,提出了“認識你自己”的命題。他所說的“認識你自己”,就是讓人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隻有承認自己是無知的,才能放棄原有的經驗性的、感性的東西,去發現理性的知識,發現事物的概念,認識真理。隻有達到了真理性的認識,人的行為才能是正確的。一切錯誤的行為,罪惡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同時,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也是強調共同的、普遍的善。麵對當時雅典的政治危機和道德危機,蘇格拉底批評智者以個人感覺作為真理和正義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建立在個人感覺之上的所謂真知,隻是一種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東西,結果必定是否定真理本身。蘇格拉底認為要拯救國家,必須確立一個真正的、普遍的善的觀念。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倫理哲學”。他把研究道德作為哲學的主要任務。他的道德哲學的一個主要命題就是: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把美德與知識等同起來,實際上是尋求一種普遍的道德觀念,來反對相對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道德觀,以克服當時雅典的道德危機。德行的知識就像幾何一樣,人們遵循幾何學知識測地造房,同樣,人們要遵從倫理學知識為人處世。學了幾何學可變成幾何學家,同樣,學了倫理學可變成有德之士。人們探討德行,就是要獲得道德的一般定義和普遍本質,即獲得普遍的、永恒的知識。從道德哲學觀點出發,蘇格拉底把道德修養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道德觀念,主張培養人們公正、節製、勇敢、智慧等優秀道德品質。而這些美德既然是知識,就可以由教育而來。在蘇格拉底看來,美德是可教的,即德行可教。在西方教育史上,蘇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識和道德的關係,以及教育在培養德行中的作用。
從道德哲學出發,麵對危機日益深重的祖國,蘇格拉底認為當時社會問題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教育青年具有美德和善的觀念,成為一個好的公民。蘇格拉底告誡青年,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受到人們尊敬的人,蘇格拉底就熱情地教導他們,說:“隻有愚人才會自以為不用學習就能夠分辨什麽是有益的和什麽是有害的事情。也隻有愚人才會認為,盡管不能分辨好歹,單憑財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向往的並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隻有呆子才會認為,盡管不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但這也就是做得不錯了,而且也就是為自己的一生做了美好的或充分的準備了。隻有呆子才會認為,盡管自己一無所知,但由於有財富就會被認為是個有才德的人,或者盡管沒有才德,卻會受到人們的尊敬。”[13]
蘇格拉底所實現的哲學的變革,在希臘教育思想的發展進程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哲學家的目光從自然轉向社會、人類生活以及人類自身,與人密切相關的教育問題才有可能得到關注,從而引起思考。另外,在蘇格拉底的思想邏輯中,政治問題、哲學問題和道德問題是相互聯係的。正是這種聯係,教育問題才真正進入思想家的視野,並作為一個基本問題被提了出來。蘇格拉底是否自覺地把教育問題作為思考的對象,由於缺乏足夠的史料,還難以斷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由於對政治、道德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的係統探討,才使蘇格拉底有可能同樣係統地思索教育問題,從而形成希臘最早的較為係統的教育理論。再者,哲學的變革為希臘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希臘教育思想的成型和鼎盛,之所以出現在雅典由盛而衰的轉變過程中,其原因在於,正是在這個時期,希臘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巨大發展,為教育認識提供了足夠豐富的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