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印度]拉達克裏希南的民族民主教育思想

拉達克裏希南(S. Radhakrishnan,1888—1975)是現代印度著名的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1888年9月5日,拉達克裏希南出生於離馬德拉斯市40英裏(約64.4千米)的提魯納克小鎮。童年時期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上學。1910年,他以其第一部著作《吠檀多的倫理觀》獲得哲學碩士學位。此後,在馬德拉斯省立學院、邁索爾大學、加爾各答大學擔任哲學教授。由於拉達克裏希南在東西方哲學思想方麵富有成果的廣泛研究,1929年,他被聘為牛津大學比較宗教學教授。1931年,他出任安德拉大學副校長。數年後,又轉任印度(Hindu)大學副校長。

拉達克裏希南還曾任印度大學委員會主席、印度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第一任團長、印度駐蘇聯大使等職。1952年,他被選為拉耶雅薩巴邦的第一副總統,在那裏他建立了一係列有關民主政治、議會製度和民族關係的準則。1962年,拉達克裏希南成為印度共和國總統。

作為現代印度最博學的思想家之一,拉達克裏希南發表了20多部著作,其中《理想主義的人生觀》《宗教在現代哲學中的影響》《東方宗教與西方思想》《教育、政治和戰爭》《信仰的複興》《人的概念》《自由與文化》等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拉達克裏希南不論是在擔任普通教師,或負責大學的領導,或從事政務活動,都很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特別是強調印度的教育應該為爭取印度的自由、統一和民主做出貢獻。

一、論人性及其發展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萬物起源於“實在”,而最終的“實在”是精神性的;同時,他確信宇宙的發展過程是符合某種目的的,並力求達到這種目的。而宇宙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精神”。由於這種“精神”具有超越已知物的力量,所以可以稱它為“絕對”。而把“絕對”作為創造者來觀察時,“絕對”便成為“神”。按拉達克裏希南的話說:“萬物產生的源泉,萬物生存所依靠的活力,以及萬物發展所要達到的完善,都是同一個神。神愛我們,創造了我們,並支配著我們。”[10]

然而,拉達克裏希南又認為,神雖創造了世界,但作為萬物之源的“實在”在世界的顯現物則是“物質”“生命”和“心思”,世界是“有秩序的整體”,世界是能動的,並朝著完全精神化狀態的目標發展。

拉達克裏希南的基本哲學觀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並有濃重的宗教神學特點。但是他沒有封閉在哲學的象牙塔裏。作為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他關注現實世界的事態和印度民族的振興與富強,關心人的教育和發展。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人具有終極精神性的靈魂,但人又是一個生物的和心理的個體,人有肉體、生命和心思。因此,可以說,人是這兩方麵的“特殊結合體”。

作為“物質的人”“自然的人”“肉體的人”,人具有自然的屬性。人的這個方麵是真實的。從人的這個方麵來看,一個人的行為是按照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來決定的,即是由經驗和環境條件所決定的,因而是有限的。不過,人的這個方麵的活動,並不是完全混亂無章,而是有其內在秩序的。

但人之所以區別於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於人具有思維和設計自己行動的能力。人的行動不是盲目的,他可以根據以前的情況確立自己的目標,並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進行一係列的努力。這表明人有一種超越自身的能力,這種能力被拉達克裏希南稱為“自我超越性”。其實,這也就是人的“靈魂”“精神存在”。

整體的人體現為肉體方麵和精神方麵,但二者不可分離。拉達克裏希南說:“精神的領域並沒有割斷與生命領域的往來。把人分割為外部欲望和內部本質,這樣做肯定違反人的生命的整體性……超驗的實在和經驗的實在——這兩種實在的秩序是緊密相連的。”[11]因此,拉達克裏希南指出,肉體的性質不應當被壓抑或被摒棄,而應當去完善。

不過,拉達克裏希南對人的基本看法,是強調人的精神存在。他認為,首先,人的一切精神活動都意味著人具有“自我意識”,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高於經驗,它像一根弦能把一個人全部的深思熟慮的經驗捆綁在一起,並使人具有獨特的個性。正是由於人具有這種“意識”和“能力”,人才能組織自身的活動,並進行精神方麵的發展。這是人的真正本性。

其次,人的一切精神活動,如藝術、道德或宗教的活動,都表現出人性與神性有親緣關係。人之所以探索真理、追求至善、渴望美德、創造美,之所以能夠改惡從善,都因為人具有內在的精神因素。拉達克裏希南認為,這種精神因素乃是神性的火花。

最後,拉達克裏希南認為,自由和創造性是人的精神的本質。正是由於人具有自由的和創造的能力,人才能不被環境條件所決定,才能突破肉體方麵的有限性,自由地選擇自己生活和行動的道路。換言之,人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自身。

然而,正如拉達克裏希南所指出的,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物質生活日趨富裕,但卻引人沉湎於物欲,精神受壓,思想墮落,人性喪失,人變成了機器。總之,人的真正本性被扭曲,人無法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強調地提出,人們必須正確處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應該充分認識到人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存在,在每一個體身上都潛藏著無限的創造力,蘊含著不斷完善和升華的可能性;應該擺脫混亂的物質世界的迷誤,戰勝環境的種種壓力,讓體現人的真正本性的“內在精神滲透到人的整個生活,人的心靈、肉體和友愛之中,在拋棄自私的本我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自我”[12],重振其自由的、創造的、自我超越的力量,使人不斷向著更高的精神狀態發展。在拉達克裏希南看來,這也就是人生的目的——使“自我”最高本性得到充分顯現。

拉達克裏希南關於人性的許多觀點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的人性論基礎上的,是不足取的。但他在指出人的肉體方麵和精神方麵不可分割的同時,強調人的“自我超越性”,強調要重視、重振和發展人的精神力量,顯然是針對印度人民在精神上長期受到殖民統治的壓抑,現代社會中人性受到嚴重扭曲所表達的一種不滿,是他對印度人民的激勵,也是他對人性的一種呼喚。

二、對教育的基本觀點

拉達克裏希南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結合印度的教育實際,闡述了他對教育的一些基本觀點。

(一)全麵的和高尚的教育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傳統教育隻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那是一種不完全的教育。他基於對人性的理解指出,教育“不僅是智慧的訓練,而且應該包括心靈的淨化和精神的陶冶。忽視了心靈和精神的教育,不能說是完整的教育”。[13]

當今世界上強國欺淩弱國,人與人之間你爭我奪,貧窮的人民受苦受難,這在拉達克裏希南看來,是與過分重視物質而忽視精神性的教育密切相關的。他認為,人本質上更渴望完美與高尚。如果我們重視人道主義教育,努力培養公正和仁慈的品質,培養對受苦受難的人民的同情心,培養為人類福利做貢獻的道德,將會減少世界的緊張不安。

通過教育使人們樹立恰當的理想和價值觀,在拉達克裏希南看來,也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因為理想和價值觀是引導人生並幫助其達到目標的強大動力。

(二)民主、自由的教育

在拉達克裏希南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中,“民主”“自由”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在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根本沒有民主、自由,為爭取印度的獨立和民主、自由,印度人民進行了艱苦的鬥爭,因此,應該教育青年人重視和珍惜這種民主、自由。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民主的事業也是發揚人類的自由精神的事業。隻有每個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被他自己內心的占有欲所充塞時,每個人不被教育成隻關心他自己時,人的心靈和精神才會得到純潔的發展。如果扭曲年輕人的靈魂,他們就將成為社會的危險分子,妨礙民主、自由的真正實現。

教育不僅是提供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培養人們的內心愛好、理智態度和民主精神。拉達克裏希南強調,民主精神將使人成為對國家有責任感的公民。真正的民主是有不同意見的公民為了共同的目的而達成一致。他還強調,為了維持印度的自由、統一和民主,教育機構就應該以自由而不是服從,以統一而不是地方主義,以民主而不是專製教育人民。此外,還必須教育青年人學會遵紀守法、舉止莊重、自我教育。

(三)宗教教育

作為一個宗教虔信者的拉達克裏希南認為,一個人必須有一種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本質上是人的內在體驗,它不為外來因素所決定,它是自由的。它能夠使人證悟人類精神的活力和萬物生存的根本。對個體來說,宗教信仰是塑造人,使人具有完整、和諧的人生的手段。因為宗教信仰展示一整套價值觀和道德要求,鼓勵人們通過踐履、反省和自我控製來約束自己的生活和活動。因此,應該重視宗教教育。

關於如何進行宗教教育,拉達克裏希南根據印度的情況提出,首先,宗教教育應按照印度憲法的有關規定推行。例如,按照“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對任何在國家認可的教育機構就學的人,如沒有本人同意,不得被強迫參加任何一種宗教組織。其次,根據印度大學教育委員會(1948—1949)的決定,宗教不得作為一門學科定時地正式在課堂中講授。因此,拉達克裏希南認為,宗教教育的主要途徑不是宗教教義的說教和強行灌輸,而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閱讀一些宗教經典。學習這類經典,有助於拓寬人的知識麵,敞開人的思想,激發人的崇高理想和誌向,鼓舞人的高尚情操。在學習中,如能進行反省,則可使人們的思想從不平靜的生活和各種刺激、痛苦和衝突中解脫出來,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當然,這裏所說的“新的眼光”,也就是一係列的宗教的觀點。

(四)科學教育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強調宗教信仰,並沒有貶低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科學與宗教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它們代表人生的兩維:理性的與心靈的。

然而,當科學從作為探求知識、真理的手段轉而成為追逐權力,成為被貪權者和自私的人用來行暴和牟利的手段時,便出現了同胞之間的戰爭,使人類麵對的是絕望、沮喪和恐懼。拉達克裏希南曾這樣寫道:“當我們在原子彈時代為命運而掙紮時,科學的成就使我們的心靈沮喪了,感到像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陷於盲目的機器中。”[14]但這不是科學的錯,不能歸咎於科學的失敗,實際上這是人類的失敗。根本的問題是將科學用於和平、繁榮以及極大地增進人類的幸福,還是被用於帶來破壞和毀滅。拉達克裏希南雖然未能深刻揭示科學之所以被應用於危害人類自身的深刻社會原因,但他顯然主張科學應造福於人類。

因此,拉達克裏希南認為,必須進行科學教育,使人們正確地對待科學。科學隻有掌握在那些對人類懷有深厚的感情和努力使生活更豐富多彩的人的手裏,才是安全的。

還要通過教育發揚科學的精神。應該教育人們善於發展和運用理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拒絕一切陳腐的思想,無效的思想方式。

三、論大學教育

曾多年擔任過大學領導工作的拉達克裏希南高度評價大學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這是與印度獨立後尤其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實踐密切相關的。

拉達克裏希南認為,大學不僅僅是知識機構,它應是人的智慧、意誌和情感的訓練場所。一個大學人應該自由而不冷淡,謹慎而不消極,熱心而不感情用事。

關於大學的功能,拉達克裏希南強調指出,大學不單是學習的場所,也是文化之家。大學不但要以知識、信息和技能傳授給男女青年,還要培養他們具有奉獻和公正的精神。塑造人是現代大學的神聖任務。而所謂塑造人,不是把人培養成為能夠“鸚鵡學舌”似的重複某些舊東西,而是要使他們形成高尚的情感、文明的理念以及對自然和社會有成熟的理解。如果大學不能實現這些目標,那就辜負了它應有的使命。

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的作用,拉達克裏希南對大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認為,大學能給予青年人什麽樣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不管怎樣富麗堂皇的校舍和設備都代替不了教師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大學應有高質量的教師。

大學教師必須具有任何文明人應具備的基本品格,成為良好行為的榜樣。大學教師還應是文化、社會和政治領域中進步的新精神的“儲藏所”,教師本身如果沒有這方麵的精神,他就不可激發學生的新精神。因此,拉達克裏希南呼籲:“要使我國那些大方的、殷勤的、大膽的、勇敢的青年人有益於新印度、新國家、新社會的建設,必須從教師們做起。”[15]

在教學方法上,拉達克裏希南主張,應向學生提供適當的談話、討論、辯論以及與教師廣泛交換意見和思想的機會。

雖然拉達克裏希南的哲學觀、宗教觀和對人性的基本看法都是基於唯心主義的,他也沒有提出全麵係統的教育理論體係,但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對獨立後的印度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他所做的“印度大學委員會報告”(1948—1949)成為印度獨立後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導文件。他關於教育的一係列觀點,對推動印度的民主教育、科學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婦女教育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