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兵馬俑的個性

頭一個搞兵馬俑的並不是秦始皇。在他以前,就有別的王者,製造過銅的或是瓦的一群武士,用來保衛自己的陵墓。不過規模都沒有這樣大。搞了整整一師人,都與真人等大,密匝匝地排成四個方陣,這樣的事,隻有完成了“六王畢,四海一”的大業的始皇帝才幹得出來。兵馬俑確實很壯觀。

麵對著這樣一個瓦俑的大軍,我簡直不知道對秦始皇應該抱什麽感情。是驚歎於他的氣魄之大?還是對他的愚蠢的壯舉加以嘲笑?

俑之上,原來據說是有建築的,被項羽的兵燒掉了。很自然的,人們會慨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有人說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奇跡。

單個地看,兵馬俑的藝術價值並不是很高。它的曆史價值、文物價值,要比藝術價值高得多。當初造俑的人,原來就沒有把它當作藝術作品,目的不在使人感動。造出後,就埋起來了,當時看到這些俑的人也不會多。最初的印象,這些俑,大都隻有共性,即隻是一個兵,沒有很鮮明的個性。其實就是對於活著的士卒,從秦始皇到下麵的百夫長,也不要求他們有什麽個性,有他們的個人的思想、情緒。不但不要求,甚至是不允許的。他們隻是兵,或者可供驅使來廝殺,或者被“坑”掉。另外,造一個師的俑,要來逐一地刻劃其性格,使之互相區別,也很難。即或是把米蓋朗琪羅請來,恐怕也難於措手。

我很懷疑這些俑的身體是用若幹套模子扣出來的。他們幾乎都是一般高矮。穿的服裝雖有區別(大概是標明等級的),但多大同小異。大部分是短褐,披甲,著褲,下麵是一色的方履。除了屈一膝跪著的射手外,全都直立著,兩腳微微分開,和後來的“立正”不同。大概那時還沒有發明立正。如果這些俑都是繃直地維持立正的姿勢,他們會累得多。

但是他們的頭部好像不是用模子扣出來的。這些腦袋是“活”的,是燒出來後安上去的。當初發掘時,很多俑已經身首異處;現在仍然可以很方便地從頸腔裏取下頭來。乍一看,這些腦袋都大體相似,臉以長圓形的居多,都梳著偏髻,年齡率為二十多歲,兩眼平視,並不木然,但也完全說不上是英武,大都是平靜的,甚至是平淡的,看不出有什麽痛苦或哀愁——自然也說不上高興。總而言之,除了服裝,這些人的臉上尋不出兵的特征,像一些普通老百姓,“黔首”,農民。

但是細看一下,就可以發現他們並不完全一樣。

有一個長了絡腮胡子的,方方的下頦,闊闊的嘴微閉著,雙目沉靜而仁慈,看來是個老於行伍的下級軍官。他大概很會帶兵,而且善於馭下,寬嚴得中。

有一個胖子,他的腦袋和身體都是圓滾滾的(他的身體也許是特製的,不是用模子扣出來的),臉上浮著憨厚而有點狡猾的微笑。他的胃口和脾氣一定都很好,而且隨時會說出一些稍帶粗野的笑話。

有一個的雙頰很瘦削,是一個尖臉,有一撮山羊胡子。據說這樣的臉型在現在關中一帶的農民中還很容易發現。他也微微笑著,但從眼神裏看,他在深思著一件什麽事情。

有人說,兵馬俑的形象就是造俑者的形象,他們或是把自己,或是把同伴的模樣塑成俑了。這當然是推測。但這種推測很合理。

聽說太原晉祠宋塑宮女的形象即晉祠附近少女的形象,現在晉祠附近還能看到和宋塑形態仿佛的女孩子。

我於是生出兩種感想。

塑像總是要有個性的。即便是塑造兵馬俑,不需要,不要求有個性,但是造俑者還是自覺不自覺地,多多少少地賦予了他們一些個性。因為他塑造的是人,人總有個性。

塑像總是有模特兒的。他塑造的隻能是他見過的人,或是熟人,或是他自己。憑空設想,是不可能的。

任何藝術,想要完全擺脫現實主義,是幾乎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