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學閑抄 皇帝的詩
我的家鄉高郵是個澤國,經常鬧水災。境內有高郵湖,往來旅客,多於湖邊泊船,其中不乏騷人墨客,寫了一些詩。高郵縣政協盂城詩社寄給我一冊《珠湖吟集》,是曆代寫高郵湖的。我翻看了一遍,不外是寫湖上風景、水產魚蝦,寫旅興或旅愁,很少涉及人民生活的,大都無甚深意,沒有什麽分量。看多了有喝了一肚子白開水之感。奇怪的是,寫得很有分量的,倒是兩位清朝皇帝的詩。一首是康熙的,一首是乾隆的,錄如下:
康熙高郵湖見居民田廬多在水中因詢其故惻然念之
淮揚罹水災,流波常浩浩。
龍艦偶經過,一望類洲島。
田畝盡沉淪,舍廬半傾倒。
煢煢赤子民,淒淒臥深潦。
對之心惕然,無策施繈褓。
夾岸羅黔首,跽陳進耆老。
谘諏不厭煩,利弊細探討。
饑寒或有由,良慚奉蒼顥。
古人念一夫,何況睹枯槁。
凜凜夜不寐,憂勤懸如。
亟圖浚治功,拯濟須及早。
會當複故業,鹹令樂懷保。
乾隆高郵湖
淮南古澤國,高郵更巨浸。
諸湖率匯茲,萬頃波容任。
灑火含陰精,孕珠符祥讖。
堤岸高於屋,居民疑地窨。
嗟我水鄉民,生計惟罟罧。
菱芡佐饔飧,舴艋待用賃。
其樂實未見,其艱亦已甚。
乾隆這首詩寫得真切沉痛,和刻在許多名勝古跡的禦碑上的滿篇錦繡珠璣的七言律詩或絕句很不相同。“其樂實未見,其艱亦已甚”,慨乎言之,不啻是在載酒的詩翁的悠然的腦袋上敲了一棒。比較起來,康熙的一首寫得更好一些,無雕飾,無典故,明白如話。難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內心感到慚愧。“凜凜夜不寐,憂勤懸如”雖然用的是成句,但感情是真摯的。這種感情不是裝出來的,他沒有必要裝,裝也裝不出來。
康熙和乾隆都是有作為的皇帝。他們的幾次南巡,背景和目的是什麽,我沒有考察過,但決不隻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尤其是康熙。他們的關心民瘼,最終的目的,當然還是為了維持和鞏固其統治。這也沒有什麽不好。他們知道,脫離人民,其統治是不牢固的。他們不隻是坐在宮裏看報告(奏折),要親自下來走一走。關心民瘼,不止在嘴上說說,要動真感情。因此,我們在兩三百年之後讀這樣的詩,還是很感動。
我希望我們的領導人也能讀一點這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