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隨意性
我有一次到中國美術館看齊白石畫展。有一幅尺頁,畫的是荔枝。其時李可染恰恰在我的旁邊,說:“這張畫我是看著他畫的。荔枝是紅的,忽然畫了兩顆黑的,真是神來之筆!”這是“靈機一動”,可以說是即興,也可以說是創作過程中的隨意性。
作畫,總得先有個想法,有一片思想,一團感情,一個大體的設計,然後落筆。一般說,都是意在筆先。但也可以意到筆到,甚至筆在意先,跟著感覺走。
葉燮論詩,謂如泰山出雲,如果事前想好先出哪一朵,後出哪一朵,怎樣流動,怎樣堆積,那泰山就出不成雲了,隻是隨意而出,自成文章。這說得有點絕對,但是寫詩作畫,主要靠情緒,不能全憑理智,這是對的。
鄭板橋反對“胸有成竹”,說胸中之竹,已非眼中之竹,筆下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事實也正是這樣,如果把胸中的成竹一枝一葉原封不動地移在紙上,那竹子是畫不成的,即文與可也並不如是。文與可的竹子是比較工整的,但也看出有“臨場發揮”處,即有隨意性。
寫字、作詩、作畫,完成之後,不會和構思時完全一樣。“殆其篇成,半折心始”。
也有這樣的畫家,技巧熟練,對紙墨的性能掌握得很好,清楚地知道,這一筆落到紙上,會有什麽樣的效果,作畫是很理智的。這樣的畫,雖是創作,實同臨摹。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