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文人與書法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的字是寫得很好的。

李白的《上陽台詩》是不是真跡還有爭議,但杜牧的《張好好詩》沒問題。宋四家都是文學家兼書法家。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一壞於顏真卿,再壞於宋四家,未免偏頗。宋人是很懂書法之美的。蘇東坡自己說得很明確:“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本人確實懂字。他的字很多,我覺得不如蔡京的,蔡京字好人不好,但不能因人廢書。

也有文人的字寫得不好。我見過司馬光的一件作品,字不好。四川樂山有他一塊碑,寫得還可以。他不算書法家,但他的字很有味,是大學問家寫的字。大學問家字寫得不好的還有不少,如龔定庵。他一生沒當過翰林,就是因為書法不行。他中過進士,但沒點翰林。他的字雖然不好,但很有味。這種文人書法的“味”,常常不是職業書法家所能達到的。

我覺得要重視書法。我到過台灣,有一個感覺。台灣的牌匾,大部分是歐體,不像我們這裏的字龍飛鳳舞、非隸非篆。台灣是歐體、唐楷居多,他們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也全是歐體。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寫字還要從楷書學起。楷書比較規整的是歐體。如果一開始就寫顏體,容易叫小孩把字寫壞了。茅盾的字有點歐味,有人說像成親王,茅公說他沒學過成親王。揚州有人考證茅公的字是從歐字來的,但不是九成宮那類楷書,而是歐的行書體。

書法的發展不是孤立的,應該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台灣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台灣的書法比較端正。台灣很多作家能背很多古文。台灣的教科書中沒有白話文,全是文言文。這樣做不一定對。但是從我們的語文教材比例看,文言文的比重比較少。我認為,作為一個作家,不熟讀若幹古文,是不適於寫散文的,小說另當別論。

現在,有那麽多人喜歡書法,愛好字,這是件好事。寫字應該從小抓起,但現在的小學生很麻煩,因為老師就不懂書法,寫的都是印刷體、仿宋體。寫字還得從楷書入手。

還有個麻煩,就是換筆問題。我是換不了筆的。相當多年以前,我是用毛筆寫稿的,寫的是豎行。後來改成橫寫,別扭了好幾年。到現在我也很難想象怎樣用電腦寫作,我認為電腦寫作是機器在寫作而不是我在寫作,感覺不一樣。我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辦不到這一點。當然寫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也可能用電腦更方便,我因為不寫長東西,所以還是喜歡用筆。換筆對於書法發展的影響,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現在有一個書協,會員那麽多,成就那麽大,這是很令人欣慰的事。要寫好字,有必要強調基本功。現在寫篆隸,有的人是有真功夫的,有的是花架子。應該首先把楷書、行書寫好。有人寫很大的篆隸,題款不像樣子,行書都不會寫。現在還有人鼓勵小孩子篆隸,我以為不妥,還是先寫楷書為好。

中國的毛筆應該怎樣做,也很值得商討。唐以前用的不是羊毫,但現在硬毫太少了,羊毫長鋒盛行。日本書法多是狼毫寫的,我們現在的筆是大肥肚子,寫不了多少字就掉毛。毛筆製作也要不拘一格,這樣才有利於書法的發展。早年胡小石在昆明時,正趕上滅鼠運動,他借機攢了不少鼠須用來製筆,他的字有不少就是用鼠須筆寫的。

(根據談話整理)